口述传播④|彭曙光:以爱施教传帮带,不啻微芒炬成阳

学术   2024-11-05 21:20   福建  



人物名片

彭曙光,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教授、传播学院关工委副主任、退休教工党支部书记。曾担任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本科专业负责人、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传播学院工会副主席。社会兼职:教育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专家库专家,福建省首批语言文字专家库专家,省艺术职业学会副会长,省播音主持协会、省朗诵协会、省演讲协会艺术顾问,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

点击下方查看视频内容



播音教学初结缘

落地生根行致远



彭曙光最初在本省广播电视业界工作,因此积累了丰富的播音主持实际工作经验。他最初在福建省公安厅工作,后来经过社会的招聘考试,考上了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现省广播影视集团前身),从那时起,彭曙光开始从事新闻播音工作。1978年,即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彭曙光考上北京广播学院。之后他开始四年的播音专业学习,毕业后经过统一分配,再次回到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干起老本行”。

在电台工作十几年之后,彭曙光在2001年到高校教学。“当时师大文学院的李延瑞老师给了我很好的建议,并引领我走上高校专业教学之路”。当时我校文学院正开设相关播音主持类课程,非常需要师资。“时任文学院团委书记郑文灿老师也提到,学校有普通话培训测试站,我可以来充实普通话测试员队伍”。面对这样一些机会,彭曙光作出决定,开始在文学院传播学系教授播音相关课程。彼时,音乐学院也申报成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由此,彭曙光如一株坚韧的岩竹,带着丰富的业界实践经验开始在高校播音专业落地生根。

舞台实践剧照





专业设立初创办

筚路蓝缕砥砺行



2004年8月,我校进行学科专业调整,原文学院传播学系与音乐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整合,成立了传播学院,首任院长为颜纯钧教授。彭曙光回忆说“当时家底子非常薄,但在颜老师带领下,我们把播音专业硬是从一个‘一穷二白、两手空空’的困难条件下办起来,而且专业逐渐兵强马壮。”最初办学时每位老师都尽力“开动脑子”“思想十分解放”,彭曙光也和大家一起着手创办播音专业,积小流成万里河。

学院刚成立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师团队只有彭曙光、林溪漫、彭艳戎三人。“之后师杰老师和王欢老师也加入我们教学团队。”彭曙光回忆道。而在招生上,由于专业从音乐学院“脱胎”而来,一开始招生带着浓厚的艺术色彩,比较注重学生“颜值”,“后来老师们逐渐发现一个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更多在于知识底蕴、传播素养等方面。”彭曙光说。在招生宣传时,老师们求贤若渴,满腔热忱招揽优秀人才,不遗余力宣传师大的优点,介绍专业培养出的杰出人才。除了招生的热情,彭曙光还回忆,每年的元宵节招生团队基本都在考场上度过,负责后勤保障的老师买来元宵,大家匆忙吃过后,又投入到工作当中。“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在考试工作当中心情特别愉快。”

“鸟枪换炮”是彭曙光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专业设备新旧变化状况的评价。他回忆,一开始在仓山校区上课,连最基本的录音设备也没有。有的老师教上镜课时,拿一个靶子让同学照着念,说‘把靶子当做录像机的镜头’。来到新校区以后,一开始仍然没有设备,上专业课时在普通的大教室里进行一对一辅导。彭曙光回忆,当时教授一句话,一个重音,一个语气,全班全组20多位同学要一对一进行教学辅导,一遍一遍反复教。“那时候上完课以后嗓子都冒烟了”。后来逐渐配备了“砖头式”录音机,老师们每天背着录音机到课堂上给每个学生轮着录。之后专业投入逐年增加,现在的传播学院拥有星雨剧场、虚拟演播厅、全景演播室、融媒体应用研发实验室、声效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场所。“每次回到学院看到这些我都深有感触。”彭曙光感叹道,“虽然成立早,生源缺,设备落后,但靠着老师细致认真的教学,同学们之间的口口相传。靠这样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教书育人的高尚品德,专业在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出了很多好作品。”白手起家,筚路蓝缕,传播学院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师生的努力下茁壮成长。





专业品牌渐发展

逢山开路更新颜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初创时期,老师们都具备丰富专业知识,但在教学上却都是“新手”。作为当时的专业教研室主任,彭曙光决定一马当先,以身作则。“我们专业老师都很年轻,且很有个性,如何适应多样化的性格?当时我学着颜老师的办法,解放思想,放手大家干。”当时彭曙光提出建议,对于一些工作,如果老师们有积极性就主动着手做,如果暂时没有积极性就由他先带头做。比如专业赛事的训练任务繁重,而且可能成为常规教学外的工作负担,彭曙光就先自己挑担子带学生排练。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师生们逐渐积极参与,赛事成果也不断积累,专业影响力也逐渐扩大,“我们成了省内播音专业的领头羊。”

2018年,学院对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高度重视,认真准备。当时教育部艺术学科秘书长、中传艺术学部主任王晓红教授来到我院,负责本专业审核评估工作。彭曙光回忆“她看起来非常严肃,没想到最后给我们很高的评价。她说福师大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播说访控’四个方面,是用心在培养人才、发展专业。”当时在评委们来校之前,学院秉持“全力以赴、全员参与”,齐心协力准备材料应对评估考核,彭曙光为保证工作落实,“那十来天时间我就直接睡办公室沙发”。众擎易举,功不唐捐。在那次专业评估工作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最终被评为学校优秀专业之一,立下重要的发展节点。

2016年,在第18届“齐越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上,彭曙光指导的《吊古战场文》获全国二等奖;第19届齐越节,彭曙光指导的《北方》再获全国二等奖,总体第三名。“全国159所院校,1001个参赛作品,我们是第三名,前两名都是中国传媒大学。”彭曙光回忆道,“我记得那次决赛到北京,早晨在餐厅吃饭,我听到很多学生老师都在悄声讨论‘福师大’‘福师大’,我当时心里想,我们师大播音专业的声誉在全国的专业院校里也是很高的。”

在传播学院参演福建师大纪念建党100周年

文艺演出活动剧照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我院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逐渐创立品牌。在彭曙光看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艺术到传播的跨越。最初在音乐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大都和艺术有关,甚至跟音乐挂钩”。后来在传播学院,课程按照新闻传播学分类调整,“当时还处于播音的时代”。到2005年,学院成立的第二年在长乐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对每个专业进行重新定位。颜纯钧老师明确提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要从以播音为重转移到播音与主持并重,于是专业开始积极引入主持专业课程的老师。第三个阶段是从传统媒体到融媒体,专业课程在传统媒体课程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融媒体元素,包括短视频制作、网络直播等。“我认为专业今后的发展还要紧跟媒介生态的变化适时调整,”彭曙光说。

在传播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成立20周年

纪念演出接受采访





   师生情谊“传帮带”

以爱施教日月长



当被问到为何能对学生一直倾注情感时,彭曙光回答“有句话叫以爱施教”。他说,在刚进入高校还未深入了解教学工作时,他无法准确理解这句话。而在人才培养多年后,他逐渐感受到了师生之间的深刻联结。他看到学生毕业后走向各种岗位,有央视、各省卫视等等,他为此由衷高兴自豪。“从事教学工作时间越长,这种幸福感和获得感就越强烈。”彭曙光说,“有些往事我都遗忘,和学生聊起来,说我的一句话改变了他整个生活轨迹。这时候我感觉到一个人民教师的光荣和责任。”

 开展诵读艺术讲座

2006级的学生吴疆,是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法治天下》等节目的配音员,也曾是彭曙光的学生。彭曙光回忆“他当时比较腼腆,不善言辞,在专业上不太自信。我觉得他条件非常好,是一块好玉,所以一直鼓励他,分析他身上专业的闪光点。”山高水长,彭曙光的鼓励和支持,正是吴疆大学期间专业进步的巨大动力。

指导专业学生表演话剧《梦想》参演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剧照

关于齐越节获奖经历,彭曙光说“那时一天十几个小时排练是常有的事,我有时训练结束迟,直接睡在办公室。学生们很辛苦,但是热情高涨。”提到和几位学生之间的故事时,彭曙光感动落泪。“我有时过于严格,他们没少挨训。几个大男孩一米八几的大个,其实也是含着眼泪一边哭一边练,‘过关斩将’才拿下奖项。现在想起这些事我还是很感动。”

 在“齐越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上荣获二等奖后

与评委和获奖学生合影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中的“传帮带”精神,在彭曙光看来有两个层面。一是专业精神的传承。“过去教师们埋头于自身专业教学,但现在老师们把专业赛事、推动建设优秀专业等都当成份内负责的事,每年都出成绩。”二是在专业训练和学习方面,老师们会互相观摩,彼此取长补短,日就月将,进而有为。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第一位专业负责人,彭曙光为专业鞠躬尽力,而回忆一路工作历程,他说“我当年微薄的行动,如果老师同学们看到了或者学到点什么,已是我最大的成功。”正是老师们坚持的以德树人、“以爱施教”和师生间“传帮带”精神的传承推动着我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一路不啻微芒,造炬成阳。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为我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最初的创办人,彭曙光与专业共同经历了这二十年的风雨和晴朗。我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福建省最早创办,全国较早成立的播音本科专业,专业建设厚积薄发、不断完善。近5年来,学子获得朗诵、演讲、主持、表演等国家级专业奖项20余项,省级一等奖以上奖项20余项,专业还与10余家主流媒体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及当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丰硕成果,彭曙光倍感欣慰自豪。

采访最后,彭曙光以诗朗诵的方式,送上对二十周年院庆的祝福。

“祝福传播学院能像岩竹一样发展,无惧风雨,坚韧挺拔。”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传播学院20周年院庆工作组出品|

策划:郑文灿 谢宗贵
采访:欧阳丹娜
撰稿:钱淼祺
拍摄:胡博荞 王鑫鹏
剪辑:汤洛琦
视觉:缪诗洁 林政赫
编辑:夏晓莉
指导老师:欧阳丹娜 施蕾 魏倩怡







初审:缪诗洁 林政赫  卢慈

复审:林欣莹 汤洛琦 钟莹 傅心悦 钱淼祺 胡博荞 王鑫鹏

终审:欧阳丹娜(师)施蕾(师)魏倩怡(师)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官方公众号,“传梦想·播天下”,展示学院发展动态、办学成效、学科建设、学生活动、专业竞赛、师生风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