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語专访|李易纹: 于时间之外
文摘
文化
2024-04-27 14:46
中国香港
THE MOMENT: Li Yiwen Solo Exhibition 46 Sai Street, Sheung Wan, Hong Kong
对话艺术家 |李易纹
Q:很开心今天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跟您交流,我们看了这一批新作觉得很惊艳,也觉得这一批作品跟您之前的作品相比可以看到很多继承和相关性,但又有一些不同的地方,能不能先跟大家介绍一下这批作品的创作背景?
李易纹:疫情这三年相当于是我给了自己一个回溯个人过往、个人历史的机会。因为之前工作室在村子里,一有疫情它就封闭,我当时住在一个小区里边,就只能把自己以前的作品都打开来看,经常会看自己的作品,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最核心、最坚持的是什么。等于自己给自己这么一个梳理和沉淀的过程,然后我就更明确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一直在思考、所思所想的,觉得应该再往深度和广度上去挖掘,所以就有了现在最新的这些作品。
Q:可以简单跟观众介绍一下这批作品最主要的思路或者主题是什么吗?
李易纹:我觉得其实新作的主题,最主要的一个大的方面还是一些我熟悉的主题,像建筑类的,像和时间概念有关的。比如说我会去模拟或者创作一些这种既像是回忆里的场景,又带有很强的未来风格的场景,我觉得我是把时间做一种重新的提取,把回忆里边的过去的时间、未来的时间和现在的时间提取成为一种新的时间。也就是变成了既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更不是现在的,独立在这三种时间概念之外的一种新的时间的感受。
Q:您之前也一直说到您作品里的“第三种时间”,所以这一批作品还是隶属于这样的一个哲学或者逻辑体系。
李易纹:对,我觉得我所有的作品可能都有一种对时间的特别的感觉。虽然有的时候这种感觉我可能自己也不太好定义,或者我自己去创造一些词语去定义,可能不见得准确,但是我觉得它一定是比较特别的,不同于物理学、心理学或者科学所指的那种用一分一秒来划分的时间。所以那一组看起来像冰川的作品,我把它起名叫《刹那》,因为“刹那”是佛教里边的一个特指时间的概念,佛经里边讲“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这些都是佛教对特定的时间的概念,我觉得可能跟我所描述的时间有一些共通的地方。
Q:能不能再介绍一下您的灵感来源,或者作品受影响的一些来源?
李易纹:我觉得每个艺术家的灵感也好,或者作品的来源也好,最真实的一定是从他的人生经历里边来的,他出生、成长的环境,社会的环境,他每一年、每一天所面对的周围的人物和事件。我肯定也是不例外的,比如说我从小是在洛阳出生,长大到十几岁;在洛阳有一座石窟叫龙门石窟,我小时候在龙门石窟里长大,小时候爷爷奶奶家都面对着这个龙门石窟,我每天就在里边玩;然后大概到了十岁之后,就随着父母到了非常大的、重工业的工厂里边。我觉得可能我所有作品的来源都是跟这种成长经历密不可分的。
Q:这批作品有很多科幻的元素,能不能聊一聊“未来感”在这批作品里的体现?
李易纹:这个我觉得也是潜移默化的、自然的从画笔底下流露出来的。因为我从小特别喜欢科幻小说,包括后来的科幻电影,几乎差不多好一点的科幻电影、科幻小说,我觉得我应该全部都看过。比如从很早的时候看亚瑟·克拉克的,还有威廉·吉布森写的《神经漫游者》,它是《黑客帝国》的小说来源的原本,包括后来中国的刘慈欣写的,刘慈欣除了《三体》之外的其他所有的小说我几乎也都看过。可能看多了以后,自然就会有这样的一种情结,然后你在看待一些事物的时候,可能会带着一种更科幻、更冰冷的一种眼光。
Q:您之前的一些作品比如《耀斑》、《超弦》会更纯粹、更理性或者更概念化一些,就像您说的有很多科幻性和哲思在里面。但这批作品好像既有那部分的思考,同时又纳入了一种故事性或者是场景之中,您怎么看待这样的一种结合或者发展?
李易纹:随着年纪的增长,有的时候你的思维会越来越丰富,我觉得它是一种越来越厚实的思维。并不是把一个单一的东西或者单一的方向极端化就是好的,有的时候可能觉得一件作品它需要纳入更多的元素,这种元素包括人的情感体验和人的经历。比如这次我这些新的作品里画了空旷场景里边旋转的楼梯,就是用了一种拟人化的体验,我把这个楼梯当成两个人在跳舞或者在舞动,而这种盘旋向上的楼梯,又特别像是人在社会中的生命体验,它有一种挣扎着往上的思考、想法在里边。
Q:我们也注意到这个系列作品画面当中并没有人物,更多是一些人物生活的场景,而且有一种人去楼空的感觉。这方面您是有什么样的特别的用意?
李易纹:因为我是把一些建筑里的场景用一种拟人化的方式表现,比如说主体就是几个旋转楼梯,它取代了人物,其实它就是人物本身,就是我们的自我情感和经验的一种投射。
Q:您也提到您使用了一些金属色,还有一些干扰色,使用这样的色彩有什么样的用意?
李易纹:使用金属色和干扰色是因为在很早以前我在做各种各样的颜色材质的实验时,发现金属色或者现在这种丙烯的干扰色,它会让你看色彩的时候,比如说从一个很大的画面前走过去,左右的色彩会有微微的不同,还有在不同的光线下色彩都会有一些奇妙的变化。这种变化和我的作品想表达的主题有关,和回忆有关,又和未来的时空的感觉有关,我觉得这些色彩更能传达这样一种感觉,更契合我想要表达的主题。
Q:您刚刚提到回忆的光晕这一点,您认为您现在所创建的这些场景,它呈现出的一种什么样的空间?比如说记忆或想象的构建,还是说一种心理空间的外化,它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李易纹:我觉得记忆、回忆里的场景,或者是心理空间的外化是都有的,在很多作品里面它是同时体现出来的,它可能既是记忆里的场景,又是你心里的一种荒凉的感觉。可能这样出来的作品,它的气息都会是这个样子的,可能也还是跟人有关,我觉得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觉或者气质,但是你能不能用作品把它表达出来,这个对艺术家来说是最重要的。
李易纹:来源可能是不太好追溯,但是也有可能像刚才聊过的,都来源于童年、出生、长大的环境和记忆。比如说小时候在河边看着龙门石窟,因为我每天推开窗户都能看到它,每天要在里边玩,它本身就是一个废墟,废墟自身就带着这种特有的“大历史”穿过的荒凉。我觉得这个东西可能是影响我的,而且也可能是整个塑造了我对艺术的感觉。
Q:之前的访谈中您提到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有太多的叙事性和文学性,您现在依然认为它不应该带有叙事性吗?
李易纹:对,我现在依然觉得它是没有叙事性的,也没有文学性。它的这种场景带给人的还是一种心理的感受,我觉得可以说是它能唤醒一个人的心理的底色。它并非是在讲一个故事,我所说的这种文学性、情节性都是指有的画面它是要给人讲故事的,你会想到这个画面里边它是有什么样一个故事。我觉得我的绘画里边是没有故事的,它只有一种气息。
Q:所以这批作品对您来说有大概多重的一个情感分量呢?
李易纹:其实情感分量没有办法量化,但是我觉得这样的作品很好的体现了我对作品气质的需要,因为我觉得任何艺术家的作品,它的高低的第一条标准就是有没有一种自己的气质。因为我也比较喜欢看美术史上其他艺术家的作品,我觉得我最喜欢的就是倪瓒的作品,他是中国元代的“元四家”之一,他的作品里有一种萧索荒凉的气质一下子特别吸引我,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东西。如果按照中国传统对艺术的评判,分成“神品、妙品、能品、逸品”几个标准,我觉得倪瓒的作品属于逸品的品级,这也是我在作品里边所追求的。
Q:之前听您说画这些场景之前有做一些建模,是借助软件去实现的。
李易纹:都有,有借助软件的,也有我手工实体做的,也有一些局部的场景会直接从网上搜索,因为现在的搜索引擎都非常好用,去搜索现成的网络上的图片资源。有的时候会在资源基础上再继续加工,比如说用平面的软件、 Sketch Up之类的3D软件去建模,有的时候也会手工制作一些去参考。
Q:您也在访谈里提到过您作品中传递出的一种末世感或者荒凉感,有一部分是来源于对于技术信任的缺失。所以想从另一个角度问问您怎么看待目前AI的发展?
李易纹:我觉得至少到现在为止,AI技术的底层逻辑还是可以被人类很好地作为一种工具的,就是我们所担忧的这种AI智能的觉醒,到现在为止或者是现在的底层架构、算法还做不到,所以可能要放在之后再来考虑。对于艺术家来说,我觉得现在它也许会变成一个很好用的工具。
Q:我们在您的作品中看到了这么多年的变化和发展脉络,那么之后您的创作可能会有什么新的侧重点和发展呢?
李易纹:侧重点这个事儿我觉得永远没法预测自己。但是像建筑场景类的这种题材,中间有几年我是放弃掉的,几乎没再画过,但是最近我又重新开始画它,因为我发觉到了之前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不太够的地方,所以最近的兴趣和动力还比较足,可能会在这个方向继续再完成一些作品。
李易纹
李易纹,1982年生于中国河南,200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获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获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中国北京。
他近年举办过的个展包括:北京墨方「共时场」,2023;北京墨方「湍流」,2021;上海狮语画廊「绵延」,2018;香港狮语画廊「结体」,2016;比利时布鲁塞尔Irene Laub画廊「李易纹」,2015;北京杨画廊「李易纹」,2014;北京时代美术馆「闪烁不定」,2013等。
他参与的部分群展包括:「相遇亚洲 ── 多元化的青年视觉」,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2018;「北京新语」,三远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8;「绘画的尴尬」,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7;「第三届今日文献展」,今日美术馆,北京,2016;「浪漫的相关性:同一性的混搭 ── AMNUA零方案十二回」,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2015;「微镜 ── 5位艺术家的微叙事」,狮语画廊,香港、上海,2015;「不是绘画-关于绘画边界的探索」,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5;「第二届CAFAM未来展:创客创客·中国青年艺术的现实表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5;「第六届成都双年展主题展 ─ 万有引力」,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成都,2013;「绘画课III:基础与极限之构」,杨画廊,北京,2013;「新视觉:2011 ── 条条框框的生长」,何香凝美术馆,深圳,2011;「第二届今日中国美术」,中国美术馆,北京,2007等。
狮語画廊丨上海 Leo Gallery ShanghaiFerguson Lane, 376 Wu Kang Road,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031, China.Tues-Sun: 11am-6.30pm (Public Holidays Closed)Shanghai@leogallery.com.cn 狮語画廊丨香港 Leo Gallery Hong Kong香港上环西街46号
Sheung Wan, 46 Sai Street, Hong Kong
Mon-Sat 11am-6.30pm (Public Holidays Closed)
+852 28032333
hongkong@leogallery.com.cn
www.leogaller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