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春季高考作文题
【原题】
我们的劳动使大地改变了模样,在大地的模样里我们看到了自己。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解析】
【薛国庆老师下水文之三】
大地模样改变的启示
少年时我借过一本书,叫《自然的启示》,当时如痴如醉,懂得了自然万物都有足以开发人心智的哲理和奥秘,山的坚实,水的灵动,鹰的遒劲,竹的高风亮节等等,那是一段启迪心灵的智慧之旅。
有人说,我们的劳动使大地改变了模样,在大地的模样里我们看到了自己。是的,我们看世界,世界也看我们,我们看世界的同时,也明白了更多道理,更好地为人处世。
这无疑是手眼通天的苏轼最拿手的。苏轼做地方官很成功,官声民望俱佳,他能从大地的模样里找到疑问、答案并用劳动实施。在凤翔疏浚湖池,在杭州营造苏堤,在密州捕蝗平寇,在徐州抗旱排洪,在黄州更是开荒种粮,建造雪堂,自号东坡,都说明了他旷达、务实,民本、有情怀。
苏轼有一篇《稼说送张琥》,对比了富人和普通人种庄稼的不同。他说富人庄稼田多可以更休,地力得全,不误农时,粮食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而普通人田少,寸取如鱼鳞,种不及时,稼不待熟,等米下锅,所以没有美稼。苏轼表面是看地识人,推演大地模样背后的信息,其实是在说人才和教育问题。古人注重积累和涵养,才不敢轻用,如婴之闵闵,以待其成,最后“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自然建功立业。而今之人蝇营狗苟,急功近利,日夜以盼,勉为其难,往往效果不佳。所以苏轼提出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给人才留出生发时空。
人才培养是,为人处世也一样。现实中工具理性泛滥,道德滑坡严重,都是急功近利,浮躁贪婪的症候。在社会的宏大叙事中,工具理性已经不是暗流,对效率的极致追求,使我们陷入思维定式,分数是唯一标准,工人是螺丝钉,环境被破坏,人性被挤压,兴趣被漠视,这是高悬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效率背后有巨大的危机。
更何况还有人性的蜕变,贪官不收敛、不收手、吃相难看。某宝上充斥假货,商家不惜冒名顶替、赌咒发誓,虚构认可度,只盼你瞬间智商掉线,一划就是流量,这叫拇指经济。这些所作所为都映射出贪婪、冷漠、自私的嘴脸。如路易十五所说,哪管死后洪水滔天,结果不会好的。
大地模样的改变是劳动的结果,智慧、平等、善良、持久的劳动会美化大地,相反的劳动即使取得眼前利益,也必须规范,以维系文明的法则。像中国式过马路和小区绿化带种蔬菜等,虽是小事,可以小见大,应懂得用大地的模样来彰显我们的文明形象。
郑板桥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苏东坡说,我独种松柏,守此一寸心。李白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