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春考】 大地模样改变的启示——薛老师下水作文之第三视角

文化   教育   2025-01-10 14:09   江苏  


2025上海春季高考作文题

【原题】

我们的劳动使大地改变了模样,在大地的模样里我们看到了自己。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5上海春考】 妆点我们共同的模样——薛老师下水作文之第二视角

【2025上海春考】 爱的劳动,美的回馈——薛老师下水作文之一


【解析】


2025年上海春季高考作文,仍然是评论式命意作文类型,一如既往地讲究逻辑思辨,仍然以引导语设置的意趣作为写作的动因,要求考生展开联想和思考,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体现了课标重知识分区、方法应用和思维逻辑的要求。这仍然是认识论的内容,考查学生对外部形态变化的审视水平及对自我映射的主观认知能力,容易展开正反思辨和推论。通常还是写成议论文,虽然“联想”一词并不排斥记叙文体,但虚构一个契合主题的故事,还是难度系数不可控,有低判分的风险。

这个题目和2012年秋考上海卷的“从天才作品中看到被自己舍弃的心灵微光”以及2021年春考上海卷的“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存在认知的逻辑推论共同点。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情感沉淀和知识积累,应该理解行为和结果的关联性,理解自然选择和自我特征映射,两个题目都有良性暗示,人在不断塑造世界过程中也在塑造自我,这是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的。

题目的关键词有劳动、改变、模样,大地、自己。劳动是改变大地模样的核心力量,大地涵盖世界万物,劳动成果和大地状态可以引发自我审视和认知。思考点有劳动改变大地模样的具体变化表象,有良性成果,也应该有不良影响,相应的既可以表现劳动者的智慧、诚敬和坚韧品质,也可以映射人性的懒惰、敷衍、贪婪等特质。写作时可以探讨劳动价值,更应该强调自我认知,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思考劳动、大地、自我的内在变化逻辑,可以写出人和自然相依相存的因果,也可以从劳动到人生、物质到精神进行递进,更应该辨析劳动和大地、自我的辩证关系。

现在讲五育并举,语文教材也有专门章节讲劳动,呈现袁隆平、张秉贵和《芣苢》等劳动内容,但还是有诸多因素形成学生认识水平不足,整体的劳动教育发展均衡性也不足,因缺乏有效考核手段而容易流于形式。上海春考作文题无疑是对劳动教育的一次强化。

基于以上思考,我写了四篇下水作文,《爱的劳动,美的回馈》、《妆点我们共同的模样》、《自然模样改变的启示》、《劳动艺术的魔力》,分别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论角度,希望能给学生有益的启发。


【薛国庆老师下水文之三】

大地模样改变的启示

  少年时我借过一本书,叫《自然的启示》,当时如痴如醉,懂得了自然万物都有足以开发人心智的哲理和奥秘,山的坚实,水的灵动,鹰的遒劲,竹的高风亮节等等,那是一段启迪心灵的智慧之旅。

有人说,我们的劳动使大地改变了模样,在大地的模样里我们看到了自己。是的,我们看世界,世界也看我们,我们看世界的同时,也明白了更多道理,更好地为人处世。

这无疑是手眼通天的苏轼最拿手的。苏轼做地方官很成功,官声民望俱佳,他能从大地的模样里找到疑问、答案并用劳动实施。在凤翔疏浚湖池,在杭州营造苏堤,在密州捕蝗平寇,在徐州抗旱排洪,在黄州更是开荒种粮,建造雪堂,自号东坡,都说明了他旷达、务实,民本、有情怀。

苏轼有一篇《稼说送张琥》,对比了富人和普通人种庄稼的不同。他说富人庄稼田多可以更休,地力得全,不误农时,粮食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而普通人田少,寸取如鱼鳞,种不及时,稼不待熟,等米下锅,所以没有美稼。苏轼表面是看地识人,推演大地模样背后的信息,其实是在说人才和教育问题。古人注重积累和涵养,才不敢轻用,如婴之闵闵,以待其成,最后“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自然建功立业。而今之人蝇营狗苟,急功近利,日夜以盼,勉为其难,往往效果不佳。所以苏轼提出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给人才留出生发时空。

人才培养是,为人处世也一样。现实中工具理性泛滥,道德滑坡严重,都是急功近利,浮躁贪婪的症候。在社会的宏大叙事中,工具理性已经不是暗流,对效率的极致追求,使我们陷入思维定式,分数是唯一标准,工人是螺丝钉,环境被破坏,人性被挤压,兴趣被漠视,这是高悬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效率背后有巨大的危机。

更何况还有人性的蜕变,贪官不收敛、不收手、吃相难看。某宝上充斥假货,商家不惜冒名顶替、赌咒发誓,虚构认可度,只盼你瞬间智商掉线,一划就是流量,这叫拇指经济。这些所作所为都映射出贪婪、冷漠、自私的嘴脸。如路易十五所说,哪管死后洪水滔天,结果不会好的。

大地模样的改变是劳动的结果,智慧、平等、善良、持久的劳动会美化大地,相反的劳动即使取得眼前利益,也必须规范,以维系文明的法则。像中国式过马路和小区绿化带种蔬菜等,虽是小事,可以小见大,应懂得用大地的模样来彰显我们的文明形象。

郑板桥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苏东坡说,我独种松柏,守此一寸心。李白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带你走进薛老师的三个世界——《苦乐留痕》导读


水先生的语文生活
倡导“栖于诗,行于思”的语文生活 主打栏目:同题共振。投稿信箱:670702856@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