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诗(续)|听姚老师讲古代文学(7)

文化   2025-01-06 18:38   江苏  
姚为洲,上海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组成员,高中语文教参特约撰稿人,多次赴全国各省市(包括港台)上课、讲学和培训教师。数次参加高考命题、中考审题。编著出版《中华经典诗歌鉴赏和诵读》《语文高考复习教程》《全程高考·语文》等书,自编选修教材多本,发表论文近百篇。



唐朝的诗(续)


中唐时期的诗歌

唐朝中期,诗歌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诗人着力于新途径的开辟,新技法的探寻,以及诗歌理论的阐发,展示了唐诗大转变的蓬勃景观。

(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杜甫(712-770),是一位跨越盛唐和中唐的伟大诗人,后人称之为“诗圣”。杜甫一生穷愁潦倒,这使他更能体验到民众的疾苦。他主要活动在安史之乱以后,在战火中流离转徙,用诗歌写百姓的苦难,展现战火中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诗的诗史性质,决定了写法的变化。唐诗到杜甫是一大转变,题材转向写时事、写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手法变为较多叙事和细节描写,并在叙事、描写中抒情。

为便于写时事,杜甫多用古体;但他的更高成就是律诗。他拓宽了律诗的题材范围,尽力发挥律诗的表现力,写得出神入化。律诗,尤其是七律,到了杜诗,是高度成熟了。

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其感情基调是悲慨。他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他的古体诗*《石壕吏》《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律诗*《望岳》*《春望》*《蜀相》*《登高》*《登岳阳楼》,感情都很厚重。此外,杜诗还有其他风格,闲适的情趣,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客至》《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但艺术风格明显不同:李是感情喷涌而出,杜是反复咏叹;李是想象瑰奇,杜是叙写现实;李是奔放飘逸,杜是沉郁顿挫。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唐诗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他系念国家安危,同情生民疾苦,为士人所崇仰,对士人人格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韩孟诗派和天才诗人李贺

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是促进唐诗新变化的第一个诗人群体。他们有明确的理论,提出“不平则鸣”“笔补造化”,特别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韩愈(768—824)的诗以雄豪的气势见长,以怪奇的意象著称,如《听颖师弹琴》,把较难捕捉的声音转化为较易感受的视觉形象,写出了音乐的巨大起落和感人力量。韩愈也有写得清新、富于神韵的诗,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描写初春小雨,景色优美清丽。韩愈为诗的特点,更在于近散文化的笔法,如《山石》,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这样的笔法,与初唐、盛唐诗人相比,显然不同,所以有人称说“韩愈为唐诗之一大转变”。

孟郊(751—814)的诗,大多充满清冷、苦涩的意象,表现诗人凄怆寒苦的生活,诗境仄狭,风格峭硬。但与韩愈相比,孟郊的此类诗数量不多,影响不大。真正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并被传诵不已的,是那首古朴平易的小诗《游子吟》。

李贺(790—816)的诗,融入浓郁的伤感意绪和怪僻的个性特征,表现重点也由韩愈的雄豪、孟郊的冷峭,转向对主体心灵的开掘和虚幻意象的营造,由此形成凄艳诡激的诗风。他的*《雁门太守行》描写壮烈的战斗场面,意境苍凉,格调悲壮。*《李凭箜篌引》用大量笔墨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三)元白诗派

元稹和白居易并称元白,他们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772—846)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写有大量的讽喻诗,表现出对国家的关心、对黑暗现象的抨击和对生民疾苦的同情,其特色是题材集中,一般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如*《卖炭翁》等。他也写了不少闲适诗,如*《钱塘湖春行》。他的讽喻诗志在兼济天下,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其身,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白居易在艺术上最成功的作品是长篇歌行《长恨歌》和*《琵琶行》。白居易的诗语言优美,通俗易懂,趣味与韩、孟诗派正好相反。

元稹(779—831)以写乐府诗为主,他的《乐府古题》19首,虽用古题,却全创新词,都是讽谕之作。他的爱情诗和悼亡诗最具特色,其哀悼亡妻的《离思》,颇负盛名。元稹与白居易写下大量唱和诗,元稹是次韵(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次序来和诗)的首创者。

(四)刘柳诗派

刘柳并称,指刘禹锡和柳宗元。二人友情深厚,但诗风不同。

刘禹锡(772—842)的诗昂扬、外扩、气雄、风情朗丽。他的咏史怀古作品最为人称道,如七律《西塞山怀古》,在古今相接的大跨度时空中,注入诗人的悲情,具有沉思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他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显示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蕴含哲理。刘禹锡的诗,语言平易简洁,意象精当新颖。

柳宗元(773—819)的诗沉重、内敛、骨峭、淡泊简古。他偏爱具有凄冷意味和峭厉之感的意象,当暗淡的冷色调与尖利峭硬的词语结合在一起时,呈现出冷峭的风格特征。这种特征,在被誉为唐人最佳五言绝句的《江雪》中,得到集中体现。柳宗元的诗风还有淡泊纡徐的一面,以接近自然、不事藻绘的风貌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如他的《渔翁》。


晚唐时期的诗歌

进入晚唐,诗歌风貌再次出现转变。王朝末世的景象和个人暗淡的前途,使得诗人情怀压抑,于是出现大量怀古咏史之作,寄予诗人的抑郁伤感。这种悼古伤今,从中唐的刘禹锡开始;晚唐有杜牧、李商隐等人的大量创作。杜牧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803—852)追求情致高远、笔力劲拔的诗风。他是写咏史诗的大手笔,对历史的思索其实是对现实的感慨,历史感和现实感在流丽自然的形象和感慨苍茫的叹息中融为一体,他的*《赤壁》《泊秦淮》《江南春》等都是咏史佳作。杜牧五、七言诗古今体兼长,七律、七绝更为擅长;尤其是七绝,以上几首咏史诗和《山行》《赠别》等都是七绝名篇。

李商隐(813—858)是晚唐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他开拓出充满朦胧幽约美的诗歌境界。他的咏史诗,多针对统治者的淫奢昏愚进行讽慨,如《隋宫》讽刺隋炀帝的荒淫亡国,以告诫晚唐统治者。他的抒情作品中,最为杰出的是爱情诗,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情挚意真,深厚缠绵。他的*《锦瑟》一诗,追忆青春年华,伤感自己的不幸遭遇;从典故中提取神奇的意象,创造出朦胧的境界。李商隐诗歌的艺术技巧,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注:* 表示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收录的作品。



课  后  练  习

一、鉴赏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二、鉴赏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三、鉴赏李商隐的《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附:课后练习答案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滚动查看完整答案

一、这首怀妻诗,反映战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和平的盼望。望月怀思,自古皆然,但诗人不写自己怀妻,却设想妻子怀念自己,颇具匠心。“独”是诗眼。首联写遥想妻子“独看”秋月;颔联说小儿女不谙世事,不理解母亲看月的心情,以此反衬妻子的孤独;颈联正面描写妻子“独看”的形象;尾联是诗人的企盼:我们何时才能在一起倚着帷帐、共望明月呢?对“双照”的企盼,照应了前面的“独看”,也突出了“独看”的凄苦。

二、这首诗意在邀友雪夜小饮,表达了醇酒般的情谊。酒是新酿的,还浮着酒花;温酒的火炉是红的。酒暖炉暖,表达出主人的诚意和热情。“天欲雪”,增添了寒冷,却反衬出酒与炉的温暖,也让人想见雪纷飞时围炉饮酒的情趣。“能饮一杯无?”邀人饮酒,不说“恭请”,却用询问的口吻;不说“痛饮”,却言“饮一杯”。语意谦厚亲切,颇有情趣。这首诗语言清新平易,包含的情谊却真切深厚,也流露出诗人谪居生活的一丝孤寂。

三、这首咏史诗,讽刺隋炀帝的荒淫亡国。首联点题,由长安宫殿空闭在烟霞之中,想到当年隋炀帝贪图享受。颔联宕开一笔,写假如不是被李唐王朝取代,炀帝“锦帆应是到天涯”,揭露了炀帝穷奢极欲的本性。颈联转写景物,寓含炀帝两件荒淫的往事,巧妙地运用一“无”一“有”的对比,渲染了亡国后的凄凉。尾联用典故,以假设和反诘语气讽刺炀帝重蹈陈后主的覆辙。诗人用隋炀帝荒淫亡国的历史,来告诫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相关链接:
听姚老师讲古代文学(1)|谈中学生如何学习古代文学
听姚老师讲古代文学(2)|古代的文学体裁
谈谈古代的文学体裁(续)|听姚老师讲古代文学(3)
先秦和汉朝的诗|听姚老师讲古代文学(4)
魏晋南北朝的诗|听姚老师讲古代文学(5)
唐朝的诗|听姚老师讲古代文学(6)


向您推荐


中学生写作课:送给所有初中生的一份新年好礼!

水先生的语文生活
倡导“栖于诗,行于思”的语文生活 主打栏目:同题共振。投稿信箱:670702856@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