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话蛇1】图腾之蛇、文物之蛇、故事之蛇

文化   2025-01-23 08:50   山西  



蛇对应十二地支中的“巳”,在生肖中排第六,在龙的后面——正对应民间,人们把龙叫作大龙,把蛇称为小龙。

蛇常常阴雨天出没,行动迅疾,悄无声息;加上毒蛇本身有较大杀伤力,有些地方将它列为五毒之一。

乙巳年将至,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与蛇有关的那些事

图腾之蛇

人对蛇,可以说又怕又敬,或者说由怕而生敬

很多古画像中的伏羲女娲都被塑造成了人首蛇身,相传炎帝是龙首蛇身或牛首人身。可见在远古时期就有了对蛇的崇拜,将它视作神圣、尊贵的象征。


▲ 图: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绢本伏羲女娲像。(汉声2025《大过蛇年》中也收录了这一主题的海报。)

我们中国人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说法想必也不陌生。《淮南子·天文》中载,五星的每一方都有一个对应的神兽:东方苍龙,南方朱鸟,中央黄龙,西方白虎,北方玄武。

其中玄武为北方水神,其象为龟蛇相配。

▲ 图:清代云南瑞丽木版年画之玄武。(汉声2025《大过蛇年·蛇文化图录》收录)

龟蛇组合,与古老部落的图腾崇拜有关。

有一种说法是,玄武最初只有龟,后加入蛇,因为汉代出土过不少龟背缠蛇的玄武瓦当,而在此之前几乎没有这样的造型。有人认为这一形象的创立,与古人目睹“龟蛇大战”受到启发有关。
在闽南、四川等地的大山里,真有一种夹蛇龟,现代学名叫黄缘闭壳龟,能将龟壳完全闭合。当蛇头被拽进龟壳后,会被死死夹住,无法挣脱。
后来,道教将玄武神格化,就有了赫赫有名的玄武大帝。玄武大帝又叫玄天上帝,现在常叫真武大帝。为什么玄武变真武?据说宋真宗时为避皇帝名讳,不便用“玄”字,因此改名并延续至今。

明成祖朱棣兵起北平,因此十分崇尚作为“北方之神”的真武大帝,并于其道场——武当山大兴土木,调遣三十万军民,花了十三年功夫,修出九宫九观等宏伟建筑,此举也极大提升了武当山的知名度。

▲ 图:明朝磁州窑真武像。(汉声2025《大过蛇年·蛇文化图录》收录)
伏羲、女娲、玄武,看起来都是“段位”很高的神,离平常人的生活似乎比较远。下面我们就来说一位“亲民”的。

江南一些地方称宅神为“蛮家”祭祀用的纸马为“水土”。江南水乡多蛇,“蛮家”便是以蛇为神,样子也是人面蛇身。

当地人把祭祀宅神叫“蛮宅”“斋土龙”;遇到盖房子、迁新居以及逢年过节,都要祭拜“蛮家”,以求家宅平安兴旺。

▲ 图:清代无锡木版年画蛮家。(左图为汉声2025《大过蛇年·蛇文化图录》所收录)

中国早期神兽里,还有一种叫“螣蛇”的,据说是一种会飞的蛇。《尔雅·释鱼》中有记载:“螣,螣蛇。”郭璞注:“龙类也,能兴云雾而游其中。”——把螣蛇与龙归为一类。

腾蛇被现代动物学家认为可能是一种树栖蛇。比如亚洲南部就有一种金花蛇,会从树上腾起下落滑翔,看起来就像在飞。

▲ 图:清代螣蛇旗。(汉声2025《大过蛇年·蛇文化图录》收录)


文物之蛇

蛇虽说看着有些吓人,但它身姿灵动,充满力量感,自古就很受艺术创作者们的青睐

位于甘肃省临夏的半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重要遗址,出土过大量精美彩陶,其中有不止一款蛇纹。

▲ 图:半山遗址彩陶蛇纹壶,扭动的蛇纹有种生机蓬勃之感。(汉声2025《大过蛇年·蛇文化图录》收录)

商代青铜器中也有参照蛇来创作的纹饰,纹饰中的蛇有明显的头部,身体弯曲,还有代表鳞节的图案。

若直接以蛇作为装饰,则更加精彩。如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的商兽面纹提梁方腹青铜卣,就在盖上设计了一只盘曲的蛇,巧妙地联系起盖与提梁。

▲ 图:殷墟妇好墓鸮尊盘上的蛇纹(左)与商代提梁方卣盖上的蛇(右)。(左图为汉声2025《大过蛇年·蛇文化图录》所收录)

西周时期,出土文物以利用蛇的形状做的剑鞘、玉佩为主,再至春秋战国,蛇纹复兴,这时比较常见的蟠虺纹

蟠虺纹由多条蟠绕的小蛇构成几何图案,繁复而华丽,这种纹样一直流行到战国。

▲ 图:战国江陵雨台山楚墓彩绘木雕蟠蛇漆卮,古代盛酒器皿。(汉声2025《大过蛇年·蛇文化图录》收录)

到了汉代,人或神的形象开始更多参与到与蛇的互动中。

比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过一件“T”字形的彩绘帛画,画面顶部中央有一位人首蛇尾的主角,被周围祥龙等瑞兽烘托,显得十分尊贵。

长沙旧时为楚地,水草丰茂,蛇多。楚墓常出土手握长蛇的镇墓兽,也显示出蛇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

▲ 图:马王堆彩绘帛临摹图(左)与唐代镇墓兽(右)。(汉声2025《大过蛇年·蛇文化图录》收录有彩绘帛画原件)

说到手持蛇,秦汉有不少人或神“持蛇”的画面,比如马王堆帛画升仙图里,就有一个“操蛇力士”;山东滕州也出土过“持蛇操钺神人”的画像石。这种“操蛇图”比较能体现人对蛇又恐惧又崇拜又想和平相处的心理。

这一时期,云南石寨出土的精美铜扣饰值得关注。其中一枚堪称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双人盘舞缠蛇扣饰,是两千多年前古滇国贵族的腰带饰物。上有两名舞者腰悬长剑,手托圆盘,展臂拧身,光脚踩在大蛇上;舞者表情生动,画面感十足。

▲ 图:云南石寨山鎏金铜双人盘舞扣饰——放在现在都是挺“时尚”的造型。(汉声2025《大过蛇年·蛇文化图录》收录)

云南地区的蛇崇拜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蛇的形象可能出现在各种器物上。比如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滇王之印”蛇钮金印,即是西汉时中央王朝颁给滇国君主的分封印,汉代封赐南方蛮夷君长多以蛇钮印。

南北朝时期,生肖流行,出土文物里也出现了生肖俑的身影。但要说造型别致,还得数唐代彩绘陶俑:兽首人身的生肖俑,双手拱于胸前,长袖飘飘,相当优雅。

▲ 图:唐彩绘陶蛇俑。(汉声2025《大过蛇年·蛇文化图录》收录)

汉声《大过蛇年》海报书中有一张大尺寸《蛇文化图录》,对史前至近现代的蛇形象进行了收集、展示,包含文字、青铜器、玉器、石雕、画像石、金银饰物、陶瓷器物、刺绣、布制品、剪纸、面花、泥塑、绘画、邮票等不同材质及形式,呈现数千年来中华文明中蛇的多元面貌,反映其在人们生活中的角色。

上面提到的许多蛇,正出自这张图录。

点击进入汉声微店了解《大过蛇年》


到了现代,像古人那样用蛇表达崇敬之情、尊贵地位的物件不多见了,不过,在孩子们的玩具中,蛇依然是很受欢迎的元素——试问,谁小时候还没被软绵绵滑溜溜的“假蛇”吓过呢?
也有其他新奇有趣的小玩意儿,比如江苏一带流行的竹蛇玩具,除了用一节一节的拼接元素体现蛇扭曲的身子外,还将长长的尾部设计成一个哨子,为蛇玩具提升了“附加值”。

▲ 图:江苏竹蛇玩具。(汉声2025《大过蛇年·蛇文化图录》收录)


故事之蛇

民间有很多以蛇为主角的故事,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白娘子与许仙。在宋代的传说中, 蛇还一度被赋予吉祥、富贵的内涵,如宋代小说集《太平广记》记载的故事,遇到蛇的人大多有加官进爵、富贵亨通的结局。

《白蛇传》可谓家喻户晓,在各地戏曲、年画中也有丰富表现。

▲ 图:天津杨柳青年画《白蛇传》。(汉声2025《大过蛇年》收录)

汉声《大过蛇年》收录了一张《白蛇传》年画。这幅图的精彩,一定要细看才能体会——因为就是在这一张画上,表现了《白蛇传》的全部重要情节

我们按时间顺序来看:图的右下为游湖借伞,右上是许仙开药店、端午白素贞饮雄黄酒;左上是小青盗库银、白素贞盗仙草,左下是金山寺水斗;中间是断桥相会,其上是白素贞入钵,以及许士林祭塔。

▲ 图:《白蛇传》局部,这是一幅相当耐看的年画,细节丰富生动。

湖水荷花、仙舟彩桥、寺院街景、远山祥云等,这些景物既跟故事有关,又巧妙错落在不同情节之间,既相分隔,又有融合,毫不违和地串起整个故事,令人百看不厌。

如果你要给一个不了解《白蛇传》的人讲讲这个故事,那这张图将是完美的“提词器”。能将不同时空、不同场景融洽地交织在一个画面上,在此也不得不赞叹民间手艺人高超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水先生的语文生活
倡导“栖于诗,行于思”的语文生活 主打栏目:同题共振。投稿信箱:670702856@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