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春考】 爱的劳动,美的回馈——薛老师下水作文之一
文化
教育
2025-01-07 14:01
江苏
【原题】
我们的劳动使大地改变了模样,在大地的模样里我们看到了自己。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5年上海春季高考作文,仍然是评论式命意作文类型,一如既往地讲究逻辑思辨,仍然以引导语设置的意趣作为写作的动因,要求考生展开联想和思考,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体现了课标重知识分区、方法应用和思维逻辑的要求。这仍然是认识论的内容,考查学生对外部形态变化的审视水平及对自我映射的主观认知能力,容易展开正反思辨和推论。通常还是写成议论文,虽然“联想”一词并不排斥记叙文体,但虚构一个契合主题的故事,还是难度系数不可控,有低判分的风险。这个题目和2012年秋考上海卷的“从天才作品中看到被自己舍弃的心灵微光”以及2021年春考上海卷的“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存在认知的逻辑推论共同点。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情感沉淀和知识积累,应该理解行为和结果的关联性,理解自然选择和自我特征映射,两个题目都有良性暗示,人在不断塑造世界过程中也在塑造自我,这是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的。题目的关键词有劳动、改变、模样,大地、自己。劳动是改变大地模样的核心力量,大地涵盖世界万物,劳动成果和大地状态可以引发自我审视和认知。思考点有劳动改变大地模样的具体变化表象,有良性成果,也应该有不良影响,相应的既可以表现劳动者的智慧、诚敬和坚韧品质,也可以映射人性的懒惰、敷衍、贪婪等特质。写作时可以探讨劳动价值,更应该强调自我认知,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思考劳动、大地、自我的内在变化逻辑,可以写出人和自然相依相存的因果,也可以从劳动到人生、物质到精神进行递进,更应该辨析劳动和大地、自我的辩证关系。现在讲五育并举,语文教材也有专门章节讲劳动,呈现袁隆平、张秉贵和《芣苢》等劳动内容,但还是有诸多因素形成学生认识水平不足,整体的劳动教育发展均衡性也不足,因缺乏有效考核手段而容易流于形式。上海春考作文题无疑是对劳动教育的一次强化。基于以上思考,我写了四篇下水作文,《爱的劳动,美的回馈》、《妆点我们共同的模样》、《自然模样改变的启示》、《劳动艺术的魔力》,分别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论角度,希望能给学生有益的启发。
廖昌永唱到: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我踏过的路径上,阵阵花香鸟语。我耕耘过的田野上,一层层金黄翠绿,我怎能离开这河叉山脊?深沉、浓郁、圆润、华美,带给人美的享受。有一句含有哲理的话,我们的劳动使大地改变了模样,在大地的模样里我们看到了自己。是的,大地的改变缘于劳动,而投入爱的劳动,大地才能给予我们美的回馈。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类劳动是改造世界的手段,而文明进程中无数事实证明,劳动的态度、情感、出发点、方式方法千差万别,成果也不一而足,这是符合辩证法的,其中有定数,更有人力,而人力中必须注入爱的灵魂,劳动才不是机械的重复和利益驱动,而是一场暖心的修行和善意的成就,不仅能换来物质的富足,更能从过程和结果里收获力量感、价值感、尊严感、快乐感,精神才能获得最大满足的丰盈。有爱的劳动充满力量。以爱赋能,劳动绽放磅礴伟力。张秉贵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穷苦人,他由衷对新社会的劳动热爱和珍惜,他的全情投入,无私奉献、专注持久使普通的劳动过程变得精彩纷呈,事无巨细的孜孜不倦,迎难而上的永不言弃,乐此不疲的反复磨炼,使他练成了“一把抓”和“一口清”,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有爱的劳动更能彰显价值。当劳动不只是谋生的手段,也许更有着超脱的纯粹。画家梵高痴迷绘画,忘记了困苦的生活,忘怀得失于热爱的艺术,每一笔触里都饱含着深情。他的《向日葵》以绚烂的色彩展现生命的礼赞,爱的劳动让梵高短暂的人生留下永恒的艺术瑰宝。无数科学家隐姓埋名,为国家富强奉献一生,个人价值也融入了共和国腾飞的坐标。有爱的劳动收获人生的尊严和快乐。周恩来总理一生将对国家、人民深沉的爱融入劳动和奉献中,从而收获了无上尊严和快乐。他的外交风范赢得国际尊重,他日理万机,为国家建设鞠躬尽瘁,人民的幸福是他最大的欣慰,国家发展是他最大的快乐,危机化解、计划成功、外交突破,都是他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所以说,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快乐。劳动赋予了世界美丽的改变,重塑了大地美丽的模样,而大地的模样里有劳动者的形象,有劳动者付出的爱意,投入的情愫,奉献的绵绵心力,每个劳动者的努力,汇聚成了改变大地模样的人类文明的痕迹。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们。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任正非说,我爱这个国家,不要再让人欺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