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孙悟空一样,学一点非专业小知识,解决专业大问题
文化
文化
2025-01-22 16:54
山西
陆游84岁时曾对儿子陆遹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剑南诗稿》卷七十八)陆游通过对自己一生写诗经历和经验的总结,告诉他的孩子,诗不是笔墨游戏,如果真要学习写诗,不仅是要有诗歌专业修养,更要有“诗外功夫”,包括身体力行的实践、格物致知的探索以及才智、学养、操守、精神等非专业的东西。
鲁迅曾告诫青年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譬如说罢,古人看见月缺花残,黯然泪下,是可恕的,他那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当然不明白这是自然现象。但如果现在的人还要下泪,那他就是胡+涂虫。”鲁迅的意思是,搞文学的人,“不要专门看文学,关于科学的书(自然是写得有趣而容易懂的)以及游记之类,也应该看看的。”两位大师的话很明确地表明:一个人,如果只学专业方面的知识,那么他的专业也搞不好。套用他们的话,可以这样说:搞文学的,专看文学书籍,是不好的;搞科研的,专看科学书籍,是不好的;搞教育的,专看教育书籍,是不好的;搞军事的,专看军事书籍,也是不好的。
如果说到专业,如来、观音、唐僧是修一个专业的,悟空、八戒、沙僧是修另一个专业的。前三者修佛法,后三者修功夫,也可以说,修的是军事。当然还可以分细,悟空修的是棍棒专业,八戒修的是钉耙专业,沙僧修的是宝杖专业。如来、观音、唐僧都可以说专业修养深厚,其中如来、观音是佛,唐僧是得道的高僧,三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有天壤之别。《西游记》第五十七回和第五十八回写到两个孙悟空真假难辨。观音和唐僧因为只修佛法,分辨时只剩念紧箍咒一途,却又无用。玉帝只修政治学,只会命令托塔天王用照妖镜去照,也自然分辨不了。十大阴君只会簿上查找资料,竟查不到。只有如来听完观音汇报,笑道:“汝等法力广大,只能普阅周天之事,不能遍识周天之物,亦不能广会周天之种类也。”“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这厮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鳞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类之种。”“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第二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此猴若立一处,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与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猕猴也。”那猕猴闻得如来说出他的本象。胆战心惊,急纵身,跳起来就走。如来能识别假孙悟空,是因为“能普阅周天之事”“能遍识周天之物”“能广会周天之种类”,也就是不仅学会了佛法专业之外的广泛知识,还进行了广泛的实践。那唐三藏在两界山受了孙悟空四拜,收为徒弟,称为师父,佛法修养,也就是他本专业修养自然应该比悟空深厚,他也时时不忘专业学习,三十六回在敕造宝林寺里,他对悟空说:“我自出长安,朝朝跋涉,日日奔波,小时的经文恐怕生了。幸今夜得闲,等我温习温习。”于是坐于宝林寺禅堂中,灯下念一会《梁皇水忏》,看一会《孔雀真经》,只坐到三更时候,才把经本包在囊里。九十三回他在布金禅寺对悟空道:“《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那一日不念,那一时得忘?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得!”但他除了紧箍咒,没有什么学问可服孙悟空。反倒是佛法修养深厚的唐僧偏偏常常着了相,需要悟空点拨、排解。三十六回在敕造宝林寺里,唐僧对月怀归,云:“今宵静玩来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园?”行者闻言,近前答曰:“师父啊,你只知月色光华,心怀故里,更不知月中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规绳也。月至三十日,阳魂之金散尽,阴魄之水盈轮,故纯黑而无光,乃曰晦。此时与日相交,在晦朔两日之间,感阳光而有孕。至初三日一阳现,初八日二阳生,魄中魂半,其平如绳,故曰上弦。至今十五日,三阳备足,是以团圆,故曰望。至十六日一阴生,二十二日二阴生,此时魂中魄半,其平如绳,故曰下弦。至三十日三阴备足,亦当晦。此乃先天采炼之意。我等若能温养二八,九九成功,那时节,见佛容易,返故田亦易也。”那长老听说,一时解悟,明彻真言,满心欢喜,称谢了悟空。三十八回悟空想要名正言顺地拿住假乌鸡国王,担心理上不顺,唐僧道:“妖精夺了人君位,怎么叫做理上不顺!”行者道:“你老人家只知念经拜佛,打坐参禅,那曾见那萧何的律法?常言道,拿贼拿赃。那怪物做了三年皇帝,又不曾走了马脚,漏了风声。他与三宫妃后同眠,又和两班文武共乐,我老孙就有本事拿住他,也不好定个罪名。”唐僧硬是不理解。八十一回在镇海禅林寺,唐僧身上有些发热,头悬眼胀,浑身皮骨皆疼,也知是“我半夜之间,起来解手,不曾戴得帽子,想是风吹了。”床上躺了三日,便要修一封书,并关文封在一处,送上长安驾下,启奏“僧病沉疴难进步,佛门深远接天门。有经无命空劳碌,启奏当今别遣人”。行者听得此言,忍不住呵呵大笑道:“师父,你忒不济,略有些病儿,就起这个意念。你若是病重,要死要活,只消问我。我老孙自有个本事。”送上一钵凉水,就是灵丹一般,这病儿减了一半。唐僧的病就是一个普通的感冒而已,唐僧却“要死要活”。正如悟空所言,乌巢禅师的《般若心经》,“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声。旁边笑倒一个八戒,喜坏一个沙僧,说道:“嘴脸!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又不是那里禅和子,听过讲经,那里应佛僧,也曾见过说法?弄虚头,找架子,说什么晓得,解得!怎么就不作声?听讲!请解!”沙僧说:“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长话,哄师父走路。他晓得弄棒罢了,他那里晓得讲经!”三藏道:“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尽管沙僧说悟空“他晓得弄棒罢了,他那里晓得讲经”,但悟空对唐僧的排解,所用的全是“棒法”以外的非专业知识,没有这些非专业知识,唐僧就少了很多专业的感悟,唐僧也只怕早就崩溃,是坚持不倒真雷音寺的。唐僧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一心只研佛学,不学其他知识。不仅如此,取经路上悟空还用非专业知识解决了两个大问题。当行者嘱咐八戒和沙僧拿了黄袍怪的两个孩子去激怒黄袍怪,那公主责怪悟“全无信义”,并用黄袍怪威胁悟空,行者笑道:“公主啊,为人生在天地之间,怎么便是得罪?”公主道:“我自幼在宫,曾受父母教训。记得古书云: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行者道:“你正是个不孝之人。盖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故孝者,百行之原,万善之本。却怎么将身陪伴妖精,更不思念父母?非得不孝之罪如何?”公主闻此正言,半晌家耳红面赤,惭愧无地,忽失口道:“长老之言最善,我岂不思念父母?只因这妖精将我摄骗在此,他的法令又谨,我的步履又难,路远山遥,无人可传音信。欲要自尽,又恐父母疑我逃走,事终不明。故没奈何,苟延残喘,诚为天地间一大罪人也!”说罢,泪如泉涌。假如悟空不懂孝经,只是一味地使用棒法,我想,倚仗着黄袍怪的武功,加上爱子心切,宝象国公主一定会选择硬扛,而不是配合去灭杀深爱自己的丈夫。第六十九回行者通过悬丝诊脉,分析症状,准确地判断出朱紫国王“此贵恙是一个惊恐忧思,号为双鸟失群之证”,被国王认同,被众官喝彩。配药时,八戒和沙僧都不懂其妙处,悟空的解释深得医理:“他那太医院官都是些愚盲之辈,所以取这许多药品,教他没处捉摸,不知我用的是那几味,难识我神妙之方也。”“贤弟不知,此药(大黄)利痰顺气,荡肚中凝滞之寒热。你莫管我,你去取一两巴豆,去壳去膜,捶去油毒,碾为细末来。”“贤弟,你也不知,此药(巴豆)破结宣肠,能理心膨水胀。快制来,我还有佐使之味辅之也。”“锅灰名为百草霜,能调百病,你不知道。”制药丸和马尿,药引子用的是半空飞的老鸦屁,紧水负的鲤鱼尿,王母娘娘搽脸粉,老君炉里炼丹灰,玉皇戴破的头巾三块,五根困龙须,然后用无根水送下。这正是神奇的中医法。只有三藏一无所知道:“你跟我这几年,那曾见你医好谁来!你连药性也不知,医书也未读,怎么大胆撞这个大祸!”“你那曾见《素问》《难经》《本草》《脉诀》,是甚般章句,怎生注解,就这等胡说散道,会什么悬丝诊脉!”三藏不读医书,便以为悟空没读。悟空对朱紫国王症状的诊断细致入微,对药理的分析头头是道,所开的药方透露着正宗中医的神秘,不看医书,哪能天生知道?如果没有这个非专业知识,悟空根本引不出金毛犼,即使用武力降伏了金毛犼,朱紫国还是会失去国王甚至王后。对悟空而言,西天取经是他的事业,降妖除魔是他的职业,金箍棒法是他的专业。但单纯的专业知识解决不了所有的职业难题,保证不了事业的成功。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的时候,非专业知识,反倒能够解决专业知识解决不了的专业问题。2025年1月19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