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邹氏宗祠

文摘   2025-01-29 06:01   广东  

邹氏·文化



来源:文化韶关
作者:韶关市民间艺术家协会   黄玉美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宗祠,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新建和修复,族谱被续修,而海外华人则不断翻新旧宗祠,联络故众。可以说,今天的宗祠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只具有帮助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互相协作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这里,让我们走进韶关邹氏宗祠,怀着虔诚敬意,感受来自先祖功德的荣光。

大塘村邹氏宗祠






大塘村位于武江区江湾镇东北面,清美的江湾河西畔,如绿色花瓣的山脉围箍的江湾山间盆地西缘。据称,因村口原有一眼大鱼塘,故称之。该村于清代中后期,始祖由湖洋村迁至现址定居。




由邹氏约建于清代的宗祠,区不可移动文物,花岗岩石条铺6米长二级檐阶,青砖筑二面坡悬山顶,盖灰瓦门楼,内凹0.6米,宽7.2米,牛轭形横梁(底雕花蔓),梁底架安全栓,弧形飘棚,寿纹沟滴,圆形滴水,木质门墩、门槛,门框(外配安全栓);内一井(花岗岩石板筑沿,花岗岩镇井石,中央镶一块精雕在肥沃田野辛勤耕耘的水牛图案,属稀世精品)二进,宽8米,进深14.3米,面积114.4平方米。砖木结构,包括下厅、上厅,两侧石灰石鼓形础撑柱,中堂木格窗。修缮后的宗祠是该村邹氏祭祖重要场所。

倒流水村邹氏宗祠





该村位于武江区江湾镇湖洋村南面,因村东的湖洋河与村北的胡屋河交汇成江湾河(龙归水),洪水时,当一条河水上涨时,会朝另一条河上游倒灌,故称倒流水村。



由邹氏约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的宗祠,区不可移动文物,踞村核心地位,坐西南朝东北,气宇轩昂,靠山稳重,朝峦壮美。花岗岩石条铺8米长二级檐阶,青砖筑二面坡悬山顶,盖灰瓦门楼,内凹0.7米,宽7.2米,牛轭形横梁,木格飘棚,牙纹封檐板,侧墙各置二眼竖一字形射击孔,居高临下,保护村安宁;石灰石门墩、门槛,棱形门簪雕“日”“月”,道意色彩浓郁;额悬清乾隆四十四年韶州府曲江县太学生邹道升立的“成均特选”匾,为村“金字招牌”;内一井(花岗岩石板筑沿,青砖铺底)二进,宽9.5米,进深19.3米,面积183.35平方米。砖木结构,包括下厅、上厅,两侧石灰石鼓形础撑柱,中堂木格窗。神龛供观音像。修缮后的宗祠是该村邹氏祭祖重要场所。


仁化长江邹氏宗祠


位于仁化县东北49千米长江镇邹屋角村北面,刘氏宗祠南面。邹氏祖先初建于清代。坐北向南,地处东西狭长的锦江沿岸平原南畔,锦江河南岸,东北傍山崇林茂的高冈寨。

据载,其先民远溯宋代,九郎(宗九),原籍江西樟树,元初官宰仁化县,任满定居长江,为当地邹姓始祖。祠青砖砌二座二面坡硬山顶,灰瓦建筑,高7米,宽9米,长20米,纵深17米,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卵石铺坪、檐阶,红砂岩砌二级台阶,花岗石方形门墩,棱形础,全花岗石方形檐柱,二端龙头,双龙戏珠木横梁,额书“邹氏宗祠”;侧挑手阳雕龙头、仙花、芝草、凤、寿字纹等图案,飘棚驼峰雕龙凤等图案。内2井3进,有神主牌8位,横额“光裕堂”,配联:“吾家吾族慎终追远永怀千古,列祖列宗继往开来景仰万年。”(邹润春敬题)供邹氏先辈神位。镶《重修光裕堂祖祠碑记》《道光三年修建祠宇各捐银芳名于左》《光绪二十一年重修祠堂碑记》《重修邹氏宗祠碑记》。宗祠有浓郁的南方祠堂特色,门楼的雕功雄厚。

相传,古时邹家有位牧童,勤奋好学,中状元荣归。请差使去迎,邹家念其是牛仔出身,不接,他愤怒将带回的三船白银倒在凿字石深潭。因邹家出状元,在邹氏祖祠前竖状元坊,二层,四周均木花窗,红漆,檐牙高啄,侧有小门,卵石铺道直通祠门。建国初被拆。


审核:邹序仪、邹明、邹锡尧、邹常举、邹海兵、邹光权(排名不分先后)

声明本公众号旨在传播邹氏家族文化及信息,文章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您对本文内容如有更权威和专业的说法,表示尊重,欢迎留言讨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宗亲投稿邮箱:1114574406@qq.com

编辑部微信号:

CL028866欢迎投稿

前期回顾

.邹氏宗祠的来龙去脉
.旅深邹氏宗亲江西吉水寻根之旅
.邹子文化推动中华民族复兴

弘扬家族文化,分享点赞点个在看 

邹氏a天下
传承先祖美德,弘扬家族文化!邹氏资讯、 家风家训、字辈寻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