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家安:忆普胜公

文摘   2025-01-25 19:30   广东  

邹氏a天下

资讯

寻根

家风

传承先祖美德·弘扬家族文化

邹氏·文化




忆普胜公

南昌新建迁,七里点兵山。
柏树向天伸,骏马踏飞雪。
彭莹玉传道,徐寿辉扯旗。
麻城红巾军,普胜双城塔。

大汉天子陈友谅,
一代英雄响华夏。
明朝始皇朱元璋,
鄱阳湖畔战鼓响。
成者为皇败亦亡,
远走潮汕落他乡。
千里孤坟虱母仙,
岁月如歌梦一场。

裔孙邹家安

2022年,元宵。

邹普胜:率民起义

一腔热血敢为天下鸣不平

自古以来只有那些真正心里装着人民,以天下安乐为己任的人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获得人民的尊敬与铭记。

起义是农民阶级选择自我保护的一种形式,元朝时,曾爆发过这样一场起义活动。在反抗压迫的行动中,邹氏宗亲邹普胜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带领着人民在民主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邹普胜宗亲的整个起义经过。
背景
元朝至正初年,统治者腐败,赋税加重,民不聊生。全国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南宋末年(今红安县七里坪镇周家墩村)许家有一条繁华的街道叫狮门街,四周有城墙环绕,是这一带规模较大的人口集中地。



元朝初年朝廷在这里设立司(即双城司),管理今红安县北黎民百姓。至正十年元朝将双城司(镇)扩建,在原小城基础上向外各两华里再修一道周长约十几华里长的坚固城墙。动工后,每天征集四周民众几千人烧砖,挖墙脚,砌城墙。强迫劳役。这一带民众苦不堪言,怨天恨地。

发动

邹普胜出生在双城镇西南1.5公里的柏树湾邹姓大家庭里。伯叔九人,祖父邹千八元朝初年宦游至此落户。邹普胜受祖父邹千八思想影响,从小聪明敏捷,主事有头脑。



1350年(至正十年)邹普胜时年21岁,信奉外来一种神秘宗教弥勒教,相信有神灵保佑,人不会受苦受难。他利用这一神教发展信徒。他每每带领信徒到地藏王塔(双城塔)下大圣寺庙内求神拜佛,祭天祭地,表示衷心,为民除邪恶,求福祉。平时邹普胜带领信徒在柏树湾村南边宽阔的山上(后来叫点兵山,这也就是今天典明的由来)集中操练。练兵时信徒身穿带神灵色彩马甲,头裹红巾,挥舞黄色旌旗,列队练兵。随着局势发展,信徒越来越多,队伍规模壮大,轰动一时,邹普胜反元起义时机逐步成熟。

出征
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邹普胜时年23岁,他带领由信徒组建的农民军发展迅速,规模壮大。正式 反元起义时机成熟。于是他选了一个黄道吉日,聚集数千人在今典明山(此山因此叫点兵山,后来演化为典明山,典明一词由此得来)。他们头裹红巾,身穿护身马甲,高举黄色旌旗,手持大刀长矛棍棒,或是锄头冲担,列队布阵,点兵出发。一路高呼推翻元朝的口号,义军浩浩荡荡冲向双城司(镇),包围双城司老城,狮门街一片混乱。统治者有的被杀,有的仓皇逃窜。起义军首战告捷。


 

(邹普胜祭祀像)

不久,元朝政府派重兵镇压起义军。在元至正十一年至十四年的四年中,邹普胜的农民军与元军拉锯性激战,双城司被毁(正在修筑的外城城墙只修不到三分之一就停工。今周墩村邹家岗东、南、西以及董家至周家墩大塘有城墙遗迹)。当地民众死的死逃的逃。这以后,各路农民军与元军继续战斗,致使今红安县北方圆几十里杳无人烟。



邹普胜起义期间,其家族为了避难纷纷迁徙他地。其父辈兄弟九人除庆五庆九外,其余七人纷纷携家带小赴外地谋生。普胜是邹庆五唯一子嗣,其夫人逃荒要饭到麻城县城西牛坡山下,在竹林巷一茅棚产一子,名邹惠和。这就是今天麻城邹姓始迁祖。


结局



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邹普胜的农民军与湖北蕲水徐寿辉的部队会师,两支义军合一,徐寿辉为主帅,邹普胜为军师,继续战斗在麻城至蕲水一带,?年建立了天完政权(天完之意即天命灭元)。1360年(元至正20年)陈友谅杀徐寿辉,邹普胜又成为陈友谅的军师继续征战。(其中一说邹普胜也被陈所杀,也有说邹普胜战死,死时33岁)






农民起义并不是偶然,它是一个朝代腐败发展的必然结果。邹胜普宗亲率领的农民大起义,既显示了人民不畏强权的勇气,也表现出了邹胜普宗亲有勇有谋,和以天下安宁为己任的高度使命感。邹普胜宗亲是我们整个邹氏家族的骄傲,我们作为邹氏家族的一份子应该学习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为家族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邹千八第二十二世孙  邹丰贤
(邹家岗人,列宁小学退休教师)
2017年12月



审核:邹序仪、邹明、邹锡尧、邹常举、邹海兵、邹光权(排名不分先后)

声明本公众号旨在传播邹氏家族文化及信息,文章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您对本文内容如有更权威和专业的说法,表示尊重,欢迎留言讨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宗亲投稿邮箱:1114574406@qq.com

编辑部微信号:

CL028866欢迎投稿

弘扬家族文化,分享点赞点个在看 

邹氏a天下
传承先祖美德,弘扬家族文化!邹氏资讯、 家风家训、字辈寻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