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氏·心语
古训
国学
正义
邹氏·心语
--江南春华
今天是正月初四
过去有迎接“灶神”的说法
其实
迎接“灶神”承载的是
人们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
对新一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期待
这也是其能一直传承下来的原因
今天
“灶神”的传说
依然像一个童话故事一般
在人们之间口口相传
为节日多添几分喜庆气氛
今天大年初四,
叠个千纸鹤,
再系个红飘带,
愿善良的你天天好运来。
好运从好身体来,
健康是福;
好运从好心眼来,
得道多助。
好运从好观念来,
阳光向上,积极人生;
好运从好脾气来,
遇事冷静,思成而行。
好运从好言语来,
柔声细语,和气生财。
好运从好行为来,
自律助人,惜福造福;
好运从好胸怀来,
容人容事,豁达开朗。
岁月的年轮,
碾过一年的疲惫;
生活的空白,
期待填充的色彩。
辞旧迎新,翻过时间折皱。
痴迷往返,满怀新年憧憬。
好运来祝你好运来,
好运带来了喜和爱,
好运来,
我们好运来,
迎着好运兴旺发达通四海!
一声祝福,
一曲心语,
愿你天天好运来。
北方的春节习俗
甘肃
1.新年舞社火
在农历正月进行民间社火表演,彩绘出各种脸谱。最具特色的有兰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张掖的顶碗舞、陇东的秧歌和天水的扇鼓、腊花等。
2.正月打秋千
秋千是娃娃们的阵地,又是小媳妇、大姑娘的天下,打秋千一直到正月十五呢。
北京
北京人在过年特别讲究吃法,一些小康的北京人,除夕夜有吃鱼的习惯,还必须是鲤鱼有“吉庆有余”的意思。北京最热闹的要数庙会了,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
辽宁
辽宁人一到农历腊月23就开始准备了,做很多好吃的,而且在辽宁嫁出去的女儿是不能在家过年的,否则会对娘家人兄弟不利,还要在大年三十点长寿灯一晚上都要照着,有“益寿延年”的意思。
吉林
吉林人年夜饭后吃冻梨,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
黑龙江
黑龙江,最有名的就是饺子里面包个硬币,谁吃到了谁就会有好运的意思,吃饺子也有吧不吉利的是都破坏的意思。
陕西
陕西的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除夕到了,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
关中耍社火,陕北扭秧歌。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河南
送神慌年忙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
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南方的春节习俗
香港
在香港的农历新年,最隆重的春节风俗就是年夜饭后一家老小一起逛花市。
香港的小朋友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收“利是”了,“利是”也就是咱们俗称的红包。
广东
广东人出门拜年的时候都会带上一大包橘子,一定是要复数,在说些祝福的话,还要注意自己的口袋,如果被掏空的就有来年要被掏空的意思。
江苏
苏州人除夕在年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有“恭喜发财”之意。
湖南
湘潭一带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古老而朴素。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
湖北
团风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秭归人第一餐吃油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荆州、沙市一带,第-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
浙江
温州冬至称“至日”,俗称“冬节”。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或麻糍。吃麻糍、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喜庆,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说法。
重庆
重庆在中国有山城和雾都的称号,在那里过春节,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腊梅花。当地人喜欢春节在家里摆上淡黄色的腊梅花,其花瓣带有清香的味道。
声明:图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若喜欢,分享点赞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