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西江河畔的邹家宗祠

文摘   2025-01-30 06:01   广东  

邹氏·宗祠


来源:东客西河 

很多老西河人都知道,

在西河镇两河村2组西江河边的邹家大院内,

有一个数百年历史的邹家祠堂保存至今,

不过它的来历和意义却鲜为人知。


近日,一名芳郊文化研究社研究员,

向大家揭秘了一段,

隐藏在这背后的邹氏入川迁徙史。



美丽善良的西江河

绚烂感人的客家史


白鹭湾、芭茅滩,夕阳印红西江边。

翻崇山、跨险滩,举家入川为人先。

牛车堰、竹林盘,先祖洒汗落田间。

宗祠堂、古族谱,保佑子孙幸福天。


西江河是西河的母亲河,孕育了东山脚下这片浅丘之地,西河这个古老场镇也因滨临西江河而得名。四百年前迁徙而来的客家移民为了开垦、灌溉这片处女地,选择了滨河而居,他们聚族抱团、开荒筑田、凿塘掘渠、晒砖建墙、束茅盖顶,繁衍子孙、传承香火,一步一步把这片蛮荒之地变成了沃土良田,把荒无人烟的偏僻之地变成了人丁兴旺的繁荣村落。
坐落在西河镇两河村2组西江河边的邹家大院,就是当年客家人拼搏打拼的历史见证,保存到现在的邹家祠堂更是印证着历代客家人的坚定信仰和不屈信念。

邹氏入川迁徙史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邹氏十七世祖希齐公的孙子,十八世祖万公之子子选公随着湖广填四川的人群到了四川成都,并在省城外东三十里地的西河场南巷子约五里许华阳县与简州毗连的界河——西江河一带、车路湾、牛车埝、金井湾、七圣桥、西城桥等地插占了不少田地,自己在那里躬亲耕耘了近十年。
子选公将在四川成都的情况写信告知江西老家的亲朋,并且极力邀请他们迁徙入川。邹氏十八世祖游公的妻子携带着游公的遗骸偕同子瑞、子昌、子胜、子华、子隆、子运六公和七个姓的老亲旧友由赣南高地南安府崇义县塹岗乡到赣州府赣江码头上船奔上了迁往四川的辛苦行程。
他们坐船到江西的洪都(南昌),再经鄱阳湖折入长江,再往上就到了浔阳楼(今九江口)进入湖北的地界,再经长江翻过秭归过了巴东就到了四川的巫山夔府(今奉节),再过云阳、重庆、江津、合江、泸州、纳溪、江安、叙府(今宜宾)、犍为、嘉州(今乐山)、夹江、彭山、双流、再片刻就到了成都的望江楼码头。众人翻山越岭,不辞辛劳,终于平安到了四川,虽然一个个都很兴奋,但已无暇进城观光,于是立马按照子选公指的方向路线,朝成都往东的方向直达西河场,出西河场南巷约五里便找到子选公。


子选公此时的住处竟然是芭茅夹起的草棚棚。当时以子瑞公为首,六个弟兄最大的四五十岁,最小的十来岁。邹家排序是单辈单名双辈双名,继传久远,尊卑产生混乱。康熙时子选公对此事有感,另取排行二十四字:朝廷嘉爵、臣相为卿、翰林学士、魁元齐芳、鲁圣孔子、诗章永传,一直沿用至今。他们将从老家带来的游公遗骸葬在西江河侧名叫蜘蛛结的地方,两百多年后由于文化大革命墓碑被毁了,最后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才由本族后裔将游公遗骸移往了胡氏祖婆合葬在一起。
子选公把插占的田地分给大家各自耕种,子昌公选中的是西城桥鸭公潭一带,伐木剪草,利用这些就地取材,修建茅屋,即所谓《开荒拓土凡十三年》已开出好几百亩田地。在子昌公入川后,几个兄弟一起在西江河响水湾东侧开荒,并修建了邹家大堰,约40余亩。后来又在车路弯西侧修了另一处邹家大堰,面积约为16亩,以灌溉他们新开发的土地。邹家祖先用挖堰塘的泥土,加上稻草,做成50斤一个的土坯,修建了邹家祠堂和数十间的住房、养殖房和仓库等。










邹家祠堂坐南朝北,小四合院造型,中间有个小天井,整个结构土砖青瓦。堂屋供奉着邹家的列祖列宗,但原有的神龛、匾牌、神像都已被盗,现在的都是复制品了。历经岁月风雨的侵蚀,祠堂部分建筑已经垮塌,正门、门窗也已经破败,杂草也爬上了墙头,现保存下来的只有正堂屋、侧屋等四五间,约两百来平米。大院的年轻人要不早已迁出,要不就外出打工,在家的老年人已无力打理祠堂。在民间客家文化的推动者和政府乡村振兴的号召下,祠堂的修缮、保护也引起了现今邹家后人的重视,曾经的邹家祠堂重现当年的荣光已经指日可待。


审核:邹序仪、邹明、邹锡尧、邹常举、邹海兵、邹光权(排名不分先后)

声明本公众号旨在传播邹氏家族文化及信息,文章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您对本文内容如有更权威和专业的说法,表示尊重,欢迎留言讨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宗亲投稿邮箱:1114574406@qq.com

编辑部微信号:

CL028866欢迎投稿

前期回顾

.大年初一,给邹氏宗亲拜年啦!
.这个村庄出了16名邹氏武举人,群雄并起,光耀华夏!
.韶关邹氏宗祠

弘扬家族文化,分享点赞点个在看 

邹氏a天下
传承先祖美德,弘扬家族文化!邹氏资讯、 家风家训、字辈寻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