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福建连城县四堡乡雾阁村武风兴盛,是闻名遐迩的武术名村。据《连城县志》记载,该村仅清代就出了16个武举人,有父子同登科者,有兄弟同登科者,也有祖孙同登科者,一时成为当地以武名世的名门望族。
在清代雾阁村的武举人中,不乏卓有成就的名将。这其中就有著名的靖海名将邹经。
据载,邹经字年官,号耕庐,别号畲五,乾隆三十年(1765)中举,初授厦门提标;乾隆三十八年提升为烽火门千总,到任六日又委署本营守备;乾隆四十七年调署铜山营守备,次年又授南澳守备。因抗击海寇有功,嘉庆二年(1797)提升为铜山营参将,诰封三代;嘉庆五年提升为台湾安平营水师协镇(副将,即副总兵,台湾水师协最高指挥官。),兼带左右二营印务,出守台湾,率领台湾军民抗击海寇,屡建战功。福建巡抚余文龙特授嘉匾 “人中龙虎”。嘉庆九年三月,因积劳成疾,逝于任上,台湾军民无不痛哭吊唁。是为乾、嘉年间抗击海寇,保卫海疆之名将。
著名布衣学者邹圣脉之子邹云亭,于乾隆三十年举乡试,中第17名武举人,初授厦门长泰千总,后升福宁府守备,为保疆护民计,积极培育大批文武人才,多次领兵抗击海寇,保卫了福宁人民的安居乐业。其廉洁奉公,政绩卓著,又门生成才者众多,以致六十岁生日时,有人撰联贺曰:“八邑俊杰咸感其教育;十闽勇士共沐以陶成。”其子邹丝,十五岁中武举,一时传为佳话。其侄邹景扬,也于乾隆三十三年考中武举,创下一家三举人的佳话。
此外,还有邹斌才,于清嘉庆七年考中第十名武举人,初被荐任补驻京塘务府事,后又被荐授武德骑尉五品官衔,特授湖北荆州卫正堂,兼摄左右卫篆。他在任职期间,开屯田,储军粮,治政有方,爱民如子,严禁鸦片,力劝农桑,深得荆州人民的赞誉;道光十八年(1848)期满入京觐见,调任江南宣州府(今安徽宣城)任知府,更显政绩卓著,深得民心;道光十九年病逝于宣州。而邹经之子邹德辉也考中武举。而且,邹联元还是武举中的解元(第一名,用现在的介绍就是: 福建省武科状元。)至今,邹经故居的门额上题书为“父子登科”。
除了邹经、邹斌才、邹云亭外,雾阁从事官场的还有: 两任总理全闽塘务的邹云龙,任福宁守备的邹天翔,任和平守备的邹景扬,任山东巨野营守备的邹春龙,任湖北公安知县的邹廷钦……清代雾阁,可谓群雄并起,盛极一时,光耀八闽!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明清时期,四堡武风盛行,遍布各个村庄。每到秋收后,乡人就聚集坪院练功习武。四堡武术以弓马实战为主,目的是实用于科场武考,重练腰腿臂力,和马上抗击工夫,一招制敌,因此不重套路,与套路演练的连城拳有较大区别。至今,四堡还流传一种叫“大阵棍”的练习战阵武术,动作简单,是模仿马上械战的练功法。正因此,四堡在清代考中武举者众多,是与四堡的实战武术有直接关系的。笔者在询及连城拳与四堡武术的不同时,当地老人说,四堡习的是马上功夫,重一招制敌和力量,连城拳以演习为主,是地面功夫。据说当时很多四堡武师都以授武为业,而且有一规矩,就是师父如果被徒弟打败,就要退还全部学费。因此师父教授武艺都会留一手,绝不会倾囊相授。这样,很多实战技击招逐渐失传。民国后,武风已不再兴盛。如今,四堡能武者已不多了。
审核:邹序仪、邹明、邹锡尧、邹常举、邹海兵、邹光权(排名不分先后)※声明※:本公众号旨在传播邹氏家族文化及信息,文章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您对本文内容如有更权威和专业的说法,表示尊重,欢迎留言讨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宗亲投稿邮箱:1114574406@qq.com
编辑部微信号:
CL028866欢迎投稿
弘扬家族文化,分享点赞点个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