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 ,潮汕人冒着“葬身鱼腹”的危险
乘坐红头船劈波斩浪、远渡重洋
在东南亚等地开辟一个个新天地
也开创出最早一批“企业出海”的光辉时代
“团结、拼搏、拓展、创新”
以海洋文化为内核的红头船精神影响每一代人
在国内市场需求整体承压的大背景下,
仍具备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段时间以来,“内卷不如外拓”、“不出海就出局”,成为企业家交流中的高频词汇;甚至一些出口导向型的企业,将出海看成其生死存亡的战略选择。
近年来,美国实行“脱钩”“断链”策略,在贸易、科技等领域对华进行战略性打压;通过加征关税、限制投资、收紧出口管制等举措,企图遏制中国发展。严峻的外部环境,再加上内部产能过剩、需求不足与预期偏弱,让企业纷纷加快出海步伐,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不断打开成长空间。
这个情况跟明清时候的潮汕地区何其相似。那时候地少人多资源匮乏、政府厉行海禁又有海盗猖獗,”可谓,“出没巨浸,与风涛争顷刻之生”。
红头船商人们信奉“铜钱出苦坑”,以“巨舰高桅,扬帆挂席”的姿态,开辟了链接南洋西洋之间的“海上丝绸之路”。
“历史尽管不重复,却总是押着韵脚”。如今,新时代的红头船正加“数”前行,中国企业新一轮出海热潮的规模也超乎想象。去年,据iiMedia Research公司的数据显示,分别有29.5%、39.4%的大、中型企业已经实施出海战略;28.9%的小企业已经有布局出海的计划。
此外,出海产业也不再局限于服装、玩具、家具等传统产业,而是升级到以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为“新三样”代表的未来产业。
这一次,不再是单纯的产品出海,而是供应链出海、产业链出海与品牌出海。当前正处于全球产供链调整的重要窗口期,中国企业更应该看到自己在全球舞台上的建设性角色:
我们不局限于“竞争者”,更是“合作者”与“创新者”。
”
——前言
Ⅰ【绕道】:
通过出海实现供应链与产业链的“重构”
在地缘政治大背景下,美国实行了“近岸外包”策略,让加拿大、墨西哥成为替代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友岸外包”政策,将东盟国家、东亚和南亚国家列为美国转移产业链、供应链的重点区域;“在岸外包”策略,让美国摆脱对中国关键产品进口的严重依赖。
以墨西哥为例,中国汽车如果直接出口到美国,需要缴纳高达25%关税;甚至在近段时间,美国将中国新能源车的关税增加到100%。而墨西哥出口到美国的汽车,仅需缴纳2.5%的关税,组装的零部件低至0%-6%。
面对这类歧视性政策,一大批企业选择“绕道而行”,抱团去海外建厂再将商品出口美国,避免中美市场的贸易脱钩。
根据《国际商报》数据,截至2023年4月10日,已有近3000家中国企业进入墨西哥市场,其中包括北汽、江淮、华为、联想、海信等品牌。这种“走出去”战略虽然一定意义上会减少本国的就业率,但实现了中国产业链与供应链的转型升级,“打破”朋友圈式的供应链保护主义。
Ⅱ【风险】:
出海时代,更应该防范“暗礁”
近年来,美国科技夸大“中国威胁论”,胁迫盟友参与脱钩断链行动,试图谋求“去中国化”的全球产供链格局。甚至有一些国家,会出台一些针对中国企业的特定限制条款。
近年来,小米集团和福耀玻璃等大型公司的“针对”事件,让企业出海的风险有了更直观的触动。
2023年,小米科技公司在印度设立工厂,聘请印度当地的工程师管理企业,试图通过企业本地化,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万万没想到,印度反洗钱犯罪机构指控,小米未取得必要外汇许可的前提下,将其在印度的巨额利润,以特许权使用费和贷款的形式频繁汇回中国母公司,违反了印度1999年颁布的《外汇管理法》,扣押了这家公司银行账户上的555.13亿卢比,从而使这家公司在印度多年经营所得几乎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除地缘政治和恶意抢掠的风险外,对于文化、法律和规则的不同认知,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面临的共性问题。
就拿制造业来说,过去中国锂电产业“跑冒滴漏”的现象很普遍;但在欧洲,如果发生一起相关的环保事件可能会导致生产牌照被吊销,此前的付出将付诸东流。还有参假制药等问题,在日本可能会面临终身监禁。过去两三年,中国钻制度的漏洞非常频繁,也在国外交了不少学费,需要对当地法律与文化予以重视。
事实上,“跨国文化融合”也是一门大学问,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融合也具有非常大的挑战;并非去国外开个公司招批员工就完事了。早在几十年前,日本企业在海外运营的时候,就能精准地将日本的文化、理念和思想哲学融入当地运营中,使当地员工在短时间内就能理解和接受。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国有企业尚未建立起符合世界趋势和人类发展的管理体系,而民营企业的老板营销能力强、管理能力相对较弱,最终都导致在海外市场无法有效平衡当地员工。
此外,全球供应链并不完善,存在海外仓储数据管理薄弱、跨国网络连接不稳定、出海国家基础设施参差不齐等问题;甚至还有知识产权风险、人力资源合规风险,以及用工劳动合同风险……特别是地缘政治风险,如果不充分防范,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往往是致命性的。
中国企业在出海前,必须明确自己是否具备“出海能力”,并根据当地市场特点“因地制宜”。
Ⅲ【抱团】: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说过:“海信刚刚走出去的时候,也是简单地靠产品出口。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要想走向全球化,最核心的应该是本土化,就是在世界各地建立海信的研发机构、营销机构、生产基地,实现研产销的一体化运营,同时通过品牌运营和体育营销把品牌输出过去。”
“本土化”越来越成为衡量一家企业全球化程度的标尺。实际上,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总要经历“商品出口-海外并购-海外制造”三个阶段;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让整个产供链持续渗透进海外市场。
企业家在产品研发、产能扩张、开拓市场的同时,更应该研究产供链的垂直布局模式,通过整合、并购、合作等方式,通过延伸上下游来夯实自己的产业链,实现长期主义发展。
目前,众多跨国巨头企业与家族采用的是“抱团”的全球布局模式,集齐全部人力量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让各个企业都能聚焦产业链的特定环节,在自己领域发光发热。
这种“抱团”的价值观恰恰是红头船的精神象征;正是潮汕人展现出的强大凝聚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根,开创出一片商业帝国。
面对出海的众多风险与挑战,企业家们更应该拥有“抱团布局”的共赢思维。【不止于把产品卖出去,通过价格战与同行拼得鱼死网破;而是团结互助,在海外进行更深层次的多元化布局。】
要知道,我们国家拥有的最全制造业门类与强大供应链,而这一套经验正是海外市场所急缺的。中国企业在这时候更应该“抱团出海”,共同克服海外市场的各种风浪;这样才能让华人在全球化供应链中掌握更强话语权,才能在国际博弈中居于不败之地!
“
国学泰斗饶宗颐先生在1999年提过,“我们要研究红头船,要发挥拓殖成就的红头船精神。”他将红头船精神高度概括为「拓殖成就」4个字;
“拓”是开拓进取、“殖”指“殖民”(拓展生存空间)、“成就”指获取经济文化成果。我们看到红头船商人拼搏精神的同时,更应该看到他们同舟共济,在完全陌生的领域共同“殖”出一片新天地。
正如李昌钰在美国游学时候讲的:“我的成功不在于我是谁,我的成功在于我和谁在一起。”在这个强者越强的时代,唯有抱团,才不会被时代的浪潮吞没。
”
——结语
好物推荐
诚招全国各省市区域合作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