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线下实践
寻根“吵子会”,探源“文武吵”。实践初期,队伍前往太子务小学对谈武吵子教学人员。从鲜艳的缨子讲起,老师分享了武吵子的故事,并就其传承问题进行说明。从参与者范围来看,武吵子会不仅放宽了性别的限制,亦将技艺传授给孩子们,将非遗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储备传承力量。这不但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现代诠释与创新发展,更是对文化传承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与实践。
正在学习武吵子的太子务小学学生
聆多声复调,观“武吵”现状。8月14日,实践队来到太子务村展开相关田野调查,随机抽采16位村民,涵盖了男、女、老、少,本村村民和外来人口。建国前,武吵子是独属于男性的运动表演形式;建国后,随着非遗传承需要日益蹙迫,吵子会开始招纳女性队员,无数个“她”操练起武,不仅走上了“大庆”的舞台,也舞动、唱响了非遗活态传承的半边天。
武吵子道具镲缨子
02
线上调研
实践队在社交平台上发放问卷、设置相关问题,调查大学生群体对太子务武吵子的了解情况,共收集174份有效问卷。问卷显示,非遗教育有实绩,长远效果待检验;性别越界存辩证,功大于过多裨益。
此次实践活动深化了队员们对武吵子会的理解,让实践队全体成员切实地体会到了非遗与教育、乡村振兴等议题间的紧密联系。他们将带着这份思考,继续投身到非遗可持续发展事业中。
END
图片|王阳东
文案|陈佳慧
排版|王薏蓓
责编|陈佳慧 陈泽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