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情话意”主题沙龙
与刘一昕老师漫谈中国现代戏剧
10月12日下午,“师情话意”主题沙龙于电子楼104顺利举办,在本次沙龙上,刘一昕老师与同学们围绕中国现代戏剧展开了一场漫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01 走进中国现代戏剧
依据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刘老师首先介绍了戏剧的基础知识,进而引出戏剧这一舶来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的发展。
一、戏剧的起源、本质与定义
1.戏剧的起源: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戏剧都起源于歌舞表演,用于沟通神灵、请求丰收,并向众人提供娱乐空间。
(1)西方戏剧的起源:西方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是激情与陶醉的化身,是混乱与集体性的结合。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对狄俄尼索斯大加赞扬,认为他象征着生命和艺术中的深层次力量。而悲剧的本质就是为了精神解放,强调对原始生命力的回归。因此,理解酒神精神对理解西方戏剧的起源及其精神内核意义重大。
(2)中国戏剧的起源:中国是整个亚洲戏剧起源最早的国度,传统戏曲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中国戏剧的起源可以总结为祭神仪式,如祭祀八蜡。后来的“雩祭”、傩戏、跳大神等文化也与戏剧起源息息相关。
2.戏剧的本质特征
(1)假定性:假定性指艺术形象与它所反映的生活自然形态不相符的审美原则,即艺术家根据认识原则与审美原则对生活自然形态所做的程度不同的变形和改造。换言之,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成现实,而艺术形象也绝不是生活自然形态的机械复制。
(2)质朴戏剧:只要有演员和观众,就有观演关系,就可以形成戏剧。戏剧的本质特征是演员与观众之间感性的、直接的、活生生的交流。
此外,戏剧还有客观叙事与主观抒情统一、文学性与舞台性的综合统一等重要特征。
3.戏剧的定义
最早的定义源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但随着时代发展、学科进步,戏剧的定义发生了变化,也出现了定义戏剧的不同方式。其中较为本质的界定是:戏剧必须是有在场性的、必须是发生在同一时空中的。
二、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
西方的戏剧之于现代中国,就是“话剧”。中国的现代戏剧主要是依靠外力的推动而产生的,是纯粹的“舶来品”。19世纪末,西方戏剧进入中国后,中国的戏剧生态由戏曲一元结构逐渐演变为戏曲、话剧二元结构。
1898年,戊戌维新运动促使古典戏曲“质变”为文明新戏。上海学生演剧迈出了中国戏剧现代性求索的第一步,文明新戏则标示着中国戏剧现代化的正式发轫。但是,此时的文明新戏还夹杂戏曲的成分,不能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话剧。
1906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成立了戏剧团体“春柳社”,“研究新旧戏曲,冀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成为西方戏剧输入中国的载体。1907年,春柳社演出五幕剧《黑奴吁天录》,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开端。
由于时代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文明新戏在“甲寅中兴”后走向衰落。1914年11月,南开新剧团成立,引入欧美的话剧演出体制并大量译介欧美戏剧,还培养了以曹禺先生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戏剧创作者。该剧团的成立与发展促使文明新戏向现代戏剧转型的彻底完成。
1918年,《新青年》杂志推出“易卜生专号”,介绍“欧洲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推出“戏剧改良专号”,批判旧剧,呼吁戏剧改良。在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响下,中国本土的社会问题剧诞生,如胡适《终身大事》、欧阳予倩《泼妇》等。中国本土话剧逐步向散文体形式发展,对核心命题“人”的探讨也走向深刻。
总而言之,中国现代戏剧在求索中不断前进,逐渐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02 问答环节
接下来,刘一昕老师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Q:如何看待五四时期的话剧?尤其是从艺术性的角度来看,该时期的话剧有何特别之处?
A:虽然在目前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当中,五四时期的话剧被研究的频率相对较低,但其实该时期的话剧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五四时期的话剧思想性的确要大于艺术性。但从艺术性的层面来说,五四时期的话剧在形式上已经完全引入了西方话剧的表现手法,如对话体的运用等。其次,五四话剧的人物塑造开始重在写实,而非中国传统戏剧创作中强调的写意,这是该时期话剧的重要艺术性特征。此外,五四话剧开始注重个性化、多元化的艺术表现,问题剧、新浪漫主义戏剧、现代派戏剧等戏剧并驾齐驱、百花齐放。最后,从思想性的层面来谈,五四时期的话剧包含深刻的精神内涵,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种种问题,呼吁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的新生活,从而激发民众变革社会的激情。
Q:中国现代戏剧对中国当代的话剧带来了哪些一以贯之的影响?
A:我想以中国的小剧场运动为例来回答这个问题。
五四运动时期,有识之士将小剧场戏剧介绍到中国。以1919年《小剧场的意义、由来与现状》一文为开端,中国进入了第一波小剧场运动的高潮。20世纪80年代,为适应市场经济、拯救当时岌岌可危的话剧市场,中国的戏剧先锋掀起了小剧场话剧的第二次高潮。进入21世纪,中国的小剧场运动依旧保持着蓬勃发展的态势。
总之,从中国现代戏剧到当代戏剧,在中国独特的生存语境下,小剧场戏剧发展出了不同于西方的独特意义——它的兴起不是为了反传统反体制,而是为了让中国戏剧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中国的小剧场戏剧的发展既可以帮助戏剧艺术的普及与提高,又可以拯救中国戏剧的经济态势,成为中国戏剧艺术者的生存手段。这个例子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现代戏剧对当代戏剧艺术的一以贯之的影响。
Q:中国现代戏剧在多大程度上被海外的戏剧艺术家和戏剧爱好者所认知呢?
A:必须要承认的是,目前欧美等国对中国戏曲艺术的认知要远超中国的话剧。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如英国对曹禺先生的戏剧成就还是相当认可的。然而,审视中国话剧的发展史,中国的本土话剧的确存在刻板模仿、追求形式、鱼龙混杂等弊病,难以在本国的文化语境中真正“扎根”,向海外传播推广的动力并不充足。因此,作为从事文学研究的人文学者,我们有责任通过发表英文学术文章、进行戏剧文本翻译等方式,让外国学者听到我们的声音,传播中国经典话剧,推动中国现代戏剧走得更远、更稳、更好。
03 结语
愿经典的戏剧作品如明亮的星辰,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愿我们都能怀揣对中国现代戏剧的热爱,在生活的转角发现戏剧之美。以上就是本次“师情话意”沙龙的主要内容。感谢刘一昕老师的分享,相信大家都获益良多!
摄影丨杨嘉乐
文案丨张洪鸣 张仁静
编辑丨史书轩
责编丨曾梦莹 李悦
监制丨张妍 俄木金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