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9日晚,文学院团委学业辅导室在主楼C区5043举行。本次学业辅导室我们邀请到了文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张祖扬师兄分享文本细读的方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本期学业辅导室的内容吧!
一、什么是文本细读?
张祖扬师兄首先为我们介绍了相关理论,从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到结构主义,再到兰色姆的“归依于一种本体论”。他告诉我们细读不是随心所欲、放肆地阐释,而要以现实世界观和文学批评的普遍标准作为依据,采取“现实的”阅读世界观。
二、文本细读的方法
师兄推荐了多本对文本细读非常实用的经典著作,指出作家与学者的批评范式区别较大,也着重强调了细读时感性与理性的处理和人文主义气质。“读书人的最佳气质在于既富艺术味,又重科学性。”在了解小说事件时,要清楚由事件引发的而不是导致的东西。
以诗歌为例,我们应该由局部细节到整体架构细读,阅读后要形成知识谱系,最重要的是找到诗歌的意义结构:在内容之外有一种“内容的逻辑”,而在形式之外还存在一种“内在形式”,即“内容的结构”。细读效果的检验标准主要为“诗史互证”和作者意志,即诗歌内容与作者想表达的东西互证。
三、诗歌阅读实践
张祖扬师兄带领同学们细读了《在漫长的旅途中》和《孩子们的合唱》两首诗歌,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互动。师兄首先让同学们分享阅读两首诗歌后的感受,然后从具体意象、人称转换、表现手法和意义结构等多方面解析了两首诗歌,带我们领悟文本细读的奥妙之处。在细读后,师兄告诉我们要对得出的结论作出检验,比如在《孩子们的合唱》中,韩东从日常经验出发,却不是流于表面的即兴写作,他追寻的诗意是一首诗结束之后仍然在继续的某种可能。
四、相关问题
师兄引入了强制阐释的概念解答文本阐释的边界问题:强制阐释指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征,以前在立场和模式对文本和文学作符合论者主观意图和结论的阐释。强制阐释的一个普遍表现是,偷换对象,变幻话语,借文本之名,阐本己之意,且将此意强加于文本,宣称文本即为此意。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避免强制阐释。
在为我们介绍由“细读”到“远读”的可能时,他分享了奥尔巴赫的观点。奥尔巴赫把创作方法置于一个非常完备的理论或艺术门类的知识谱系中,与批评史维度上的历迁进行观照。名义上是“细读”,其实是先“远读”,再“细读”;“细读”过后,再“远读”。
最后张祖扬师兄强调了“可能意蕴”与“意蕴可能”二者在细读实践中如何区分的问题。可能意蕴是文本自身的可能意义,包蕴、内含于文本,可能不为作者所认知,但可为阐释所揭示,最终显现自身,是有限的。意蕴可能指由阐释生发意义的可能,阐释者对文本自在意义的挥发可能。包蕴、内含于阐释结果中,源于阐释者的意图与冲动,可为阐释者自由操作,强制文本以意义,是无限的。
“细读”在当下文学中具有深刻的意义与价值,一个深谙细读方法的读者,能更好地把握作品表层形式之下的意义结构。文本细读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是一种对经典文本怀有充分自信、尊重、虔诚与谦卑的态度,与读者的敏感度及对文本的感悟、解读能力息息相关。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文本细读还是一种精神象征与身份实践。
以上就是本期学业辅导室的主要内容,张祖扬师兄逐层深入,旁征博引,为我们分享了关于文本细读的宝贵经验,相信大家一定都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日常学习中不断总结、思考。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师兄的学习经验,可点击“阅读原文”获得本期PPT!再次感谢张祖扬师兄的倾情分享与耐心答疑,我们下期再见!
END
文案丨郭溪卓
图片丨郭溪卓 江浩雨
编辑丨史书轩
责编丨曾梦莹 李悦
监制丨张妍 俄木金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