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四普”,有“山西特色”!

文化   2024-09-30 22:15   山西  


2023年10月,

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

启动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这是我国时隔16年再次启动文物普查,

也是“十四五”期间最大规模的文物保护行动,

参与部门多、涉及范围广、

社会关注度极高。



在三晋大地,

文化遗产如繁星般,

点缀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每一件文物,

都镌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基因,

散发着历史的芬芳。



目前,

山西的“四普”工作,

如火如荼进入实地调查阶段。

穿过巷陌,走进地头,

全省文物工作者为摸清山西文物家底,

不懈努力着、行进着……



9月28日,

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

山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综合协调组组长、

山西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振华,

了解我省“四普”工作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

政策解读

开展文物普查,保护文化遗产

 

开展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更是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要求。通过普查,全面掌握我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情况,对于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深远意义。
  

山西晚报:文物普查是重大国情国力的调查,对于文物工作者来说,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意义如何?
  

王振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工作,亲自谋划、指导和推动。2020年,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加强相关领域文物资源普查、名录公布的统筹指导,强化技术支撑,引导社会参与”,要求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距今已过去了16年,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所以“四普”的开展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普查,我们可以全面掌握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信息数据,可以为精细化、科学化制定文物保护利用政策制度,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通过普查,依法认定、登记并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全面落实保护第一要求,加强文物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通过普查,明确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分布、价值特征,促进文物活起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王振华(右二)与左权县普查队员探讨普查操作规程

 

山西晚报:我省“四普”的目标是什么?
  

王振华:“四普”将于2026年6月结束。对山西而言,在这段时间里,要摸清全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情况和保存状况,完善不可移动文物记录档案,建立全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目录、资源数据库,并与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有效衔接,建立文物资源资产动态管理机制。
  

根据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和登记公布程序,县级人民政府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健全名录公布体系。编制各级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报告。完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机制,构建全面普查、专项调查、空间管控、动态监测相结合的文物资源管理体系。培养锻炼专业人员,建强文物保护队伍,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
  

大同有10支文物普查队活跃在各县区

图为普查队员在田野间工作


山西晚报:2007年,我国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注:以下简称“三普”)工作,当时取得的普查成果为“四普”奠定了怎样的基础?
  

王振华:“三普”工作历时5年,共登记文物53875处,位列全国第四。其中,古建筑28027处,古遗址13477处,古墓葬4298处,石窟寺及石刻111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6715处,其他246处。至2019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达到531处,位居全国第一。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山西在文物资源方面的丰富性和重要性。
  

从前三次文物普查看,我们对文物的内涵、价值认识不断深化,文物类型不断丰富完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明确了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进一步扩展了文物内涵与外延,将工业遗产、乡土建筑、线性遗产、文化景观等类型纳入普查范围,认定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可以说,每一次文物普查,都丰富了文物内涵,扩展了文物保护对象,完善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促进了文物事业跨越式发展。
 

省市文物局领导赴尖草坪区文旅局

指导检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关键词

山西特色

多方携手前行,共绘普查蓝图

 

“四普”工作分前期准备、实地调查、验收公布三个阶段进行,目前我省已进入实地调查阶段。从理论普及、调查方法研究,到真正地开展实地认定和不可移动文物登记,普查队员们付出了很多很多,也创造了很多“山西特色”。
  

山西晚报:“四普”工作已经进行了10个多月,如果和“三普”对比的话,有哪些区别和不同?
  

王振华:二者相比,有一些显著的区别和不同。
  

一是普查要求与时俱进。2022年7月22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要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可以说是新时代文物普查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二是总体目标更加清晰。“四普”充分考虑到我国当前的科技发展水平,要求“以普查掌握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信息数据为基础,建立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为推进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加强文物空间管控、动态监测等工作提供依据”。
  

三是任务标准更加明确。“四普”在“三普”年代的普查标准上,将古代文物下限延长至清代,将1911年以前的古建筑、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石刻全部纳入。普查和认定范围文物的内涵也更加丰富,将原先的六大类59项文物类别,细化扩展为63项,首次明确将文化景观纳入普查对象。在普查登记表中有一处重要的改动,即由“三普”中的“GPS坐标”变为四普中的“本体边界坐标”,再次凸显更为明确的地标位置。普查任务上,既要对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也要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同时将文物认定、登记和公布作为主要任务,所有复查文物和新发现文物点均须依法完成登记公布程序。
  

四是普查重点更加科学。“三普”以全面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对于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主要调查其文物本体的现状和文物的周边环境状况。“四普”是复查与新发现并重,在全国范围开展不可移动文物的复查和新发现,调查基础信息,评估文物价值,依法完成文物认定、登记和公布程序,纳入法定保护对象。
  

五是普查队伍力量雄厚。“四普”的组织架构更严密,队伍成员更多,参与单位更多,专业性更强。各地都会整合文物行政部门、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机构、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博物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专业技术力量组建普查队,专业也不局限于文博相关专业,山西省率先实施的文物全科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学生们,也迅速补充到基层普查力量中去。
  

“四普”文物全科生培训现场。

山西晚报记者 胡续光 摄


山西晚报:您提到了山西大学文物全科生参与实地文物普查工作的这一项举措,放眼全国,这一点很有示范性和引领性。
  

王振华:自“四普”部署工作开展以来,全省11个市与117个县(市、区)均按照双组长方式组建了领导小组或工作专班。现阶段,全省吸纳基层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机构工作人员达到1200余人,组建了170余支普查队伍,还有232名山西大学文物全科生也积极参与到实地调查工作中。
  

我省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计划于2022年在全国率先实施,此次“四普”我们又吸纳文物全科人才参与普查实践,这也可以说是全国首创,也是探索“四普”工作方式的创新举措。通过此次普查工作,既帮助文物全科人才了解山西文物资源概况、提升专业能力、将理论知识同实习实践相结合的珍贵机会,又可以填补基层文物普查力量的缺口,有利于提升基层文物普查质量和速度。
  

偏关县“四普”队员正在对文物遗迹进行核查


山西晚报:现阶段,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振华:截至2024年9月23日,我省已全面启动实地调查,共配发普查专用设备166台,已复查“三普”文物7349处,已调查新发现文物137处。
  

普查过程中,我省同步进行了搬迁村、空心村文物、低级别文物和石刻文物的相关课题研究,与既往的调查、科研成果有效衔接,建立建强各类文物资源数据库,提升文物资源的研究利用水平。
  

运城市“四普”队员采用专业相机图像采集,

对文物点进行全方位拍摄


关键词

成果惠民

推动资源共享,服务发展大局

  

摸清山西文物家底,或许很多人觉得这件事情和自己无关,但是在文物保护征程中,谁都不可能会缺席。文明守望,需要每一个人积极加入并薪火相传。
  

山西晚报:公众怎样能参与到“四普”中呢?
  

王振华:公众要想参与进来的方式很简单,一是积极向文物部门提供线索;二是在文物实地调查期间配合普查队的工作,提供文物的相关信息;三是发挥在文物保护中的监督作用,普查期间若发现不可移动文物遭到破坏,及时制止并向文物部门举报。之前,“四普”办公室就曾发布文物线索征集令,目前共收集到192条线索,大家积极参与的热情都很高涨。
  

包市专家在繁峙县对“四普”队员现场教学


山西晚报:现在经常提到一个词,叫做文化惠民,那么“四普”将如何实现文化成果惠民呢?
  

王振华:按照国家文物局的总体部署要求,“四普”工作要在六个方面形成重要成果。


第一,要形成目录汇编成果,分类编辑全省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目录汇编,分类编辑省、市、县三级不可移动文物目录汇编;


第二要有图件成果,分级生成省、市、县三级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分布区域图,分类生成省级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等六类文物空间分布专题图;


第三要形成基础数据成果,形成全省不可移动文物数量、保护级别、文物类别、年代、权属、使用情况、保存状况等相关统计数据;


第四要有报告成果,对“四普”中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现状评估、发展态势等分析;


第五是数据库成果,建立集普查数据、图件和文字成果的全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并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实现共享;


第六是展览展示成果,举办普查成果展、数字化展览等。
 

交城县“四普”队员在进行外业采集工作

 

山西晚报:“四普”还在进行中,未来我们的工作会如何更好地开展?
  

王振华:普查质量和文物安全,始终是“四普”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依然要加强质量监管,以县区为最小普查单元,对“三普”已登记文物逐一实地开展复查,补充更新文物最新状况;对已掌握的新发现文物线索和普查过程中新发现文物逐一实地开展调查,采集文物基础信息;用好省级专家组和包市专家组,以干代训持续加强基层文物队伍锻炼,确保普查信息复核有来源、有根据、有质量。与此同时,普查工作、科研保护工作要相辅相成,在开展价值评估、现状评估、展示利用条件评估的基础上,建立不同级别濒危文物抢险修缮项目库,为下一步实施分类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四普”中重要一项,是要对“三普”过后消失的文物进行逐项复核,我们一定要摸清情况,严查违法违纪,将违法违纪线索的调查梳理转化成有效有力的文物监管手段,提升文物部门治理能力和水平。


 纪实:我们,文物普查的一天

图|山西省文物局

文|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轶琼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

 点击往期原创 



霸国晋阳古城.中国庞贝祆神楼

云冈石窟佛眼回归平陆商代方鼎往事 

徐显秀蓝宝金戒 . 赫拉克勒斯大康通宝. 皇后悲剧

羊舌上的晋国发现倗国 芮国虎妈韩国劲弩之哀

63号墓秘密三孔布和刺客高渐离虞国:昏君黄昏

 山西古代壁画眩晕的山西古琉璃《金瓶梅》与山西 

 山西珐华南涅水石刻.民间原力

 蝴蝶结与太山唐代金棺 | 清凉寺玉器:暴力时代

海昏侯的黄昏土司王朝:太原青年雄心

刖人守囿:燕子奴隶寂静鸣条岗驯龙者宿命

箭响马到陆浑戎唐晋凤凰陨落:宗师顾炎武

山西浑源彝器往事五台山金淳化元宝与大宋秘密

错金鸟篆铜戈妖姬传奇嵌玉琉璃带钩.魏文侯之叹

粟特人.葡萄酒锦囊 . 波斯银币 大月氏人 . 造玻璃术

少林 . 资寿罗汉契丹秘藏 . 应县木塔巨碑沉陷 . 武则天


山西青铜名剑之一:干将今安在,少虡何煌煌

山西青铜名剑之二:晋吴铸铜兵,火焰生冷霜

山西青铜名剑之三:季子挂剑处,王侯尽北望


最后的戎狄:崛起清水河的战国第八雄成失落王国

后的戎狄:太行铁血孤狼中山国的征服与被征服

最后的戎狄:一脚踏出的大墓宝库和中山国的灭亡


请按下面指纹关注

文博山西
挖掘历史,探索未知,关注山西地域文化及国内外考古与文物新发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