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EUM
晋地宝藏·神奇文物在这里
文物,
记录过去,映照当下。
山西是文物大省,
除大量不可移动文物,
各博物馆现存可移动文物达320余万件(套)。
每一件文物,
都讲述着三晋文明故事,
构建着共同的精神家园。
为了让人们从静默的文物中,
看得见鲜活的历史细节,
触摸到过往生活的人间温度,
感知器物之美、探索之美、文明之美,
由山西省文物局主办,
山西晚报、山西省博物馆协会承办,
启动了“晋地宝藏·神奇文物在这里”第三季。
从此刻起,
让我们感受山西文物的神奇……
往期回顾
▼
▲山西晚报2024年11月27日报道版面
文
物
档
案
主角:仰韶文化单鋬彩陶壶
体态:高31.2厘米、口径3.8厘米、腹径20.6厘米、底径11.8厘米
出生时间:新石器时代
出生地:山西省垣曲县蒲掌乡下马村
藏宝地:垣曲县自然博物馆
位于晋南运城盆地和豫西洛阳平原之间的垣曲盆地,背依中条山,以王屋山为垣,西阳河、沇水河、亳清河等数条支流向南汇入曲折而过的黄河,气候温润,土地肥沃,一百多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从东面的蒲掌乡,到西面的南海峪,跨度60多公里;从南面的石碑岭,到北面的舜王坪,跨度70多公里,其间遍布古人类遗迹,在今天广为发现。
就新石器时代遗址,垣曲境内便有龙王崖、丰村、古城东关、下马、宁家坡、小赵、上亳、苗圃等处,而且,大部分处于西阳河、沇水河、亳清河沿岸的第二台地上。这件仰韶文化单鋬彩陶壶,就来自其中西阳河畔的下马遗址。
▲下马遗址
图源:考古汇
今天的下马村属于黄河小浪底水库建设的移民村,在垣曲县城东南,村口设有下马遗址的文保碑。这里是一片扇形黄土台地,西阳河从村东流过。1957年春天,这里修渠挖出了一批仰韶文化彩陶器,属于庙底沟类型。完整的罐、盆、瓶共计八件,均为手制细泥红陶,上面绘有美丽的旋涡、花卉、火焰纹饰。第二年9月,普查发现这里有面积达7万平方米的文化遗址,东部暴露出仰韶文化层,遗物丰富。
1994年9月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开工,加快了晋豫两省的考古发掘工作。1996年起,考古工作者在垣曲盆地先后发掘了小赵、宁家坡、上亳、苗圃、下马等遗址,绝大多数遗址以庙底沟文化遗存为主,“典型的器物组合和发达的彩陶反映了这里部族文化的主体特色,夯实了仰韶最兴盛时期晋豫交界地区在中原的核心地位。”带着全新的视角,2000年至2006年,考古工作者又在垣曲以及运城两个盆地的绝大部分区域进行了调查,并且建立起包括庙底沟文化在内的区域信息资料库。这件仰韶文化单鋬彩陶壶,也正是这一时间段内在下马遗址出土的,当时是2004年。
▲仰韶文化单鋬彩陶壶 新石器时代
山西省文物局供图
如果翻开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考古文献,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下马新石器遗址所在地下马村属于窑头乡。2004年考古采集出这件仰韶文化单鋬彩陶壶时,下马村已经属于蒲掌乡了。因传说东周时芮王骑马路过此地而下马休息得名的村子历史悠久,现代也不乏沿革变化。实际上无论归属,本身“下马遗址”就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存在。
距今大约6000-5300年的某个瞬间,当这件单鋬彩陶壶经过一系列的劳作程序后,摆放在众人面前,它也许会赢得大家的赞叹,但很快会被归入一堆同样精美的成品陶器中,并被安排了功用。是啊,对于一件物品来说,实用是它的第一美德,而装饰则是使用者对这种美德的奖赏。并且,那些彩绘有可能还是部族之物的标记。
▲仰韶文化单鋬彩陶壶 新石器时代
山西省文物局供图
单鋬彩陶壶,泥质红陶,葫芦口,一只鋬,“所以持而荡涤”。它的外壁从肩部到上半个壶身,在深红底子上大块施以黑、白彩,用漏红圆点和黑色弧边三角相连缀,分割出旋转的白色花瓣,组成一幅花朵挤挤挨挨着迎风拂摆的美妙图案。那是河面的风?那是山里席地卷来的风?绘画的人心里明白。这种在风中怒放的花朵是部族一路走来的伴随,早已成为他们血肉的一部分。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这种图案里的圆点是花蕾,弯曲的勾叶是花瓣。具体绘法主要利用几组弧形三角纹确立造型,结合圆点,形成花瓣形状的自然留白。不知名的绘者用较为等距的圆点列开花蕾的队形,以点定位,用回旋勾连纹画出组合线条,并且操纵着弧度的变化,最终形成带有动感的花瓣姿态。这种“以点定位”的彩陶构图手段影响了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大溪文化,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图案里一种主要的构成形式。
▲曲腹彩陶盆 仰韶中期
下马遗址出土
图源:考古汇
通体彩绘的陶器非常罕见,部族里的绘者似乎很默契地保持着对物件上半部分的描绘。同样来自实用的影响,没有高台的置放,陶器的下方很容易受潮,或者被损害。也有人说,或许与观者的视线常常落在器物上方的原因有关。
处于仰韶文化彩陶工艺盛期的庙底沟文化是仰韶文化的一种类型,它以豫、陕、晋为中心,辐射至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辽宁、山东、江苏、湖北、湖南等地,成为中国史前艺术的辉煌时代。仰韶文化陶器的特征均为手制,先将当地黏土筛选后配以辅料,以泥条盘筑,结合捏塑、模制各法,经过刮削、拍打、滚压、湿手抹平、慢轮修整等程序,饰以绳纹、弦纹、乳钉纹等,绘以彩图,然后入窑烧制。因为横穴窑烧技术尚且无法达到理想窑温,致使陶胎物质不能充分燃烧,所出多为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和灰陶,很少有白陶和黑陶等。其制品以盆、碗、罐、尖底瓶为主,其他也有釜、灶、瓮、钵、甑、鼎,多是平底器,鲜有三足器和圈足器。
▲线纹尖底陶瓶 仰韶中期
下马遗址出土
图源:考古汇
这件葫芦口的单鋬彩陶壶多少带有轮制陶器的兴味,其浑圆的身躯,如果没有单鋬,也就被称为葫芦瓶了。有学者认为,陶器最早出现时,在造型上模仿的是葫芦。葫芦浑圆、饱满、中空且稳定,特别是具有一定容量的腹部,很容易被早期人类注意到。不排除最早有用葫芦作器物的例子,而陶器造型取法葫芦,也基于简便复制的想法。在一些其他遗址也有这种葫芦口瓶或者方唇葫芦口瓶出土,例如山西的翼城北橄遗址、汾阳段家庄遗址,还有陕西的陇县原子头遗址。瓶与壶,也许区别就在鋬的有无。
华族之花,开遍天涯。彩陶纹饰的传播,不仅仅是去影响各个地方日常器物的装饰习惯,不仅仅是带去新的图案或者构图思路,当然更不会是部族能力的夸耀。传播的目的在于各地对于图案纹饰中包含着的象征意义的普遍认同,并且在接受和变化之间造就认知与理解,形成一种向心力、凝聚力。这种传播带来的文化趋同态势,最终将成为中华大地上部族团结、文明一统的基础。
文|唐晋
图|见署名
海报题字|柴然
海报制作|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傅宇珺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点击往期原创
▼
海昏侯的黄昏|土司王朝:太原青年雄心
粟特人.葡萄酒|锦囊 . 波斯银币 |大月氏人 . 造玻璃术
少林 . 资寿罗汉|契丹秘藏 . 应县木塔|巨碑沉陷 . 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