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杲《初冬登大伾山》诗碑解密

2024-04-16 17:38   广东  

本文摘选自:今日头条:浚地雅声朱中月。

王叔杲《初冬登大伾山》诗碑解密

文 朱中月

在浚县大伾山吕祖祠内有一方明代万历年间曹一夔的诗碑,《夏日同年友任正宇登大伾山即席偶赋,次王旸谷大参韵》:褰帷鸟道度寒云,藓蚀苔斑护碣文。石上楼台三岛别,眼前烟树万家分。河流已遍桑麻影,洞口长余紫翠氛。俯槛停杯歌禹服,年年山色照斜曛。曹一夔湖南武冈人,据康熙《武冈州志》载:曹一夔,字双华,万历甲戌进士,授行人考选监察御使,巡长芦、山东等处盐法,条陈十二事,著为令甲,更巡四川,转浙江嘉湖后备佥事,洗冤釐弊,百姓仰赖,诖误归田,孝亲课子,助修学宫,建棂星宫石枋,居乡二十六年,旦评推重,万历丙午进阶朝议大夫,著有《虚白集》行世,祀乡贤。这首曹一夔夏日登大伾山有感而作的诗,用的大参王旸谷大参诗的韵。大参是旧时参政的通称。

曹一夔诗拓片

王旸谷大参是何人?经过查阅资料发现,原来王旸谷就是王叔杲,王叔杲(1517-1600),字阳德,旸谷,明代浙江永嘉场二都英桥里(今温州市龙湾区永昌堡)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授常州府靖江县知县。嘉靖四十四年(1565)内召为兵部车驾司主事、职方司员外郎、武选司郎中等官。隆庆四年(1570),以部郎出守大名府。万历元年(1573),晋升湖广按察使司副使,整饬苏、松、常、镇兵备。官至福建布政使司右参议,所以被称为大参。著有《三吴水利考》、《玉介园存稿》。

他的诗作刻在大伾山的什么位置?笔者寻遍大伾山的摩崖碑刻,却没有找到王叔杲的诗作刻石,并且浚县文物旅游局出版的《天书地字》、《大伾山摩崖碑刻选》等书上也没有收录这方碑刻。经过查阅《明别集丛刊》,最终在其《玉介园存稿》中找到了诗文。《初冬登大伾山》:初冬飞尽拂晓云,共陟嵯峨探秘文。河势已非神禹凿,山形还是太行分。崖端想象悬金粟,洞口虚无散紫氛。登眺壮怀聊此寄,酒阑归路已斜曛。诗文录入《玉介园存稿》卷五,记为隆庆壬申年也就是隆庆六年作。后来还发现此诗还被录入《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明诗综》。

玉介园存稿中初冬登大伾山

最近笔者在国家图书馆数字网站发现了王叔杲《初冬登大伾山》的拓片,拓片为151✘72厘米,行书,自右至左竖排,除诗文外有“右初冬登大伾山隆庆辛未永嘉王叔杲书”,拓片来源浚县,未注入馆时间。

初冬登大伾山图片

拓片在国家图书馆收藏,为什么在大伾山找不到原碑刻呢?笔者将拓片发给张富民老师,并询问他是否见过这方碑刻。据张富民老师回忆,这个石刻不是摩崖石刻,而是一通碑刻,他1980年前后进入大伾山风景区管理处工作,曾在大伾山禹王庙前中军亭附近看到过破损后的残块,他清楚地记得碑上的嵯峨等字跟拓片上的风格完全一样,后来也不知道这些残块到哪里去了。

根据拓片记载,这首诗当是明隆庆五年初冬王叔杲任大名府知府时登大伾山而作,后被人刻碑立于大伾山顶中军亭附近。浚县大伾山明代摩崖碑刻虽然很多,隆庆年间的却没有。笔者认为,现在找到了王叔杲《初冬登大伾山》原拓片照片,又有原碑大小的尺寸,如果能复制出来立于大伾山上,一定能为大伾山再增加文化内涵。

曹氏家族寻根交流平台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浩瀚之水必有其源;血浓于水,落叶归根。我们致力于寻根问祖及家谱文化传播的公益平台!免费为各位宗亲发布寻根、寻亲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