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美文|生产队的夜晚:工分牵动的岁月

文摘   2024-11-08 04:48   浙江  

生产队的夜晚:工分牵动的岁月

     在 6、70 年代的农村,夜幕降临,并不意味着一天的结束,对于生产队的社员们来说,夜晚往往是评工分的重要时刻。

     当最后一抹晚霞消失在天际,村庄被夜色笼罩。白天在田间劳作的人们,开始陆续朝着记工员家的方向走去。有的人借着微弱的月光摸索前行,有的人手中提着马灯,那跳动的火苗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昏黄的光线;还有的人举着火把,熊熊燃烧的火焰照亮了他们匆匆的脚步;更有拿着手电筒的,那明亮的光柱在地上扫来扫去;而家境稍差一些的,只能小心翼翼地护着那豆大的煤油灯光,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

     生产队的领导班子由队长、副队长、会计、记工员兼粮管员以及出纳组成。他们在为生产队服务的同时,每年能获得适当的工分补贴,这在当时也算是一份令人羡慕的“额外收入”。

     评工分的时间一到,不用队长招呼,人们便会主动聚拢过来。毕竟,工分可是关系到一家人的生计,谁也不敢掉以轻心。大家心里都清楚,这工分意味着年底能分到多少粮食,关乎着一家老小能否填饱肚子。

     偶尔,会有个别人因为某些事情耽搁,在去田里劳动的路上与大部队拉下了一段距离。这个时候,他们的心就会提到嗓子眼儿,一路上忐忑不安。生怕听到别人说:“某某人今天要扣工分,大家都到田里了,他还在路上。”按照生产队的规定,出现这种情况被扣 5 厘工分是极有可能的。所以,他们会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能赶上大家,避免被扣工分。

     评工分的时候,如果当事人在场,而且耽搁的时间不算太长,大家通常会看在同村人的情面上,不好意思过于苛刻,也就不会提扣工分的事儿。但倘若那天确实耽搁了很久,影响了劳动进度,那就得由众人来评判,该扣多少工分,是 1 分还是 1 分半。这时候,当事人要是在场,也会据理力争,为自己讨价还价,试图减少扣罚的工分。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粮食是最为宝贵的财富。每年生产队收获的粮食,首先要上交“公粮”,也就是农业税,这是为国家做贡献,大家都毫无怨言。交完公粮后,还要完成统购粮的任务。剩下的粮食,再按照三七开的比例分配,三成作为工分粮,依据每个人的工分多少来分配;七成则是人口粮,按照家庭人口数量进行分配。

     为了能多挣工分,人们在田间地头拼命劳作。男人挥汗如雨,女人也不甘示弱。春天播种时,大家起早贪黑,生怕错过最佳的时节;夏天除草施肥,顶着烈日,忍受着蚊虫的叮咬;秋天收割,更是日夜奋战,与时间赛跑,争取颗粒归仓。

     在评工分的现场,气氛往往既紧张又热闹。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记工员认真地记录着每个人的工分情况,会计则在一旁仔细核算。有时会因为某个人的工分评定产生争议,大家便会展开激烈的讨论,各抒己见。但最终,都会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达成共识。

     那些劳动力强、干活儿卖力的人,每次评工分的时候都充满了自信,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付出会得到应有的回报。而那些身体较弱或者干活儿稍显逊色的人,则会在心里暗暗较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下次评工分的时候能有所提高。

     除了正常的田间劳动,生产队还会组织一些额外的工作,比如修建水利设施、开垦荒地等。这些工作的工分通常会比日常劳动要高一些,因此大家都会积极报名参加。

     在农闲的时候,妇女们会组织起来做一些针线活,比如纳鞋底、缝补衣服等,也能挣到一些工分。孩子们放学后,会去割草、拾柴,为家里挣一点小小的工分补贴。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队的评工分制度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保障了农村的基本生产秩序,让人们在艰苦的岁月里能够团结一心,共同为了生活而努力。

     如今,那段评工分的岁月已经远去,但它却深深地印在了那一代人的记忆中。每当回忆起那段时光,人们心中总是感慨万千。那不仅仅是关于工分的记忆,更是一段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历史,是那个特殊时代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

云哥驿站
日常的点滴汇聚成岁月的长河,每一天的色彩绘就了我们的生活画卷。做好每一天,微小的瞬间也饱含力量;积累每一年,短暂的时光酿成了甜蜜的果实。让我们一同珍视每个瞬间,用热爱与坚持书写属于我们的故事。愿每一天都充满阳光,愿每一年都充满希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