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嘣脆响的苞芦松
文/陈晓云
冬日,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寒风凛冽,卷起一片片落叶。远处的田野,早已褪去了金黄的色彩,变成一片萧瑟。然而,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却有一种食物,让我心里充满了暖意。那就是皖南山区冬日里的特产——苞芦松。
苞芦松,一种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厚风味的食品。它的制作方法,就像一首古老的诗篇,流淌着乡野的淳朴和智慧。制作苞芦松的过程,就像是在讲述一个乡村的故事,那是一种对土地、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制作苞芦松,需要选用新鲜的玉米,先将玉米一粒一粒剥下,将玉米磨成细粉,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细心,因为只有最细腻的玉米粉,才能制作出最好的苞芦松。细筛筛过后的玉米粉和水搅拌成糊状,里面还加入生姜,蒜末,芝麻等调料,让苞芦松更加鲜美。
接下来便是烫苞芦松了,现在的年轻人可弄不来,不论是手法还是火候都十分讲究。锅里水烧热后,将弄好的玉米糊盛在圆形的铁皮器物上,厚度不能太厚,放入锅中,2-3分钟左右便可以出锅了,烫好一份,就要将准备好的另一份放入锅中烫,就这样交错着来。
制作苞芦松还要好天气,因为烫好的苞芦松要放在太阳下晒干,以便保存。趁着好天气,把苞芦松晒起来,这样一片片的金黄色,好看极了。
晒到半干的时候就要收下来切,将几片叠在一起,切成三角形,大小差不多,切完的苞芦松就要放在面盘上晒干为止。晒干后用袋子装好,等待过年过节拿出来,锅里倒上油,油热后,放入一点苞芦松,2秒左右就炸成一大片,捞起来放凉后,便可以端到桌上招待客人。
炸至膨肚上浮的苞芦松,就像是一片片金黄的云朵,让人眼前一亮。它的口感就像现在的膨化食品,膨松香脆,入口即化。咬一口,嘎嘣脆响,满口都是玉米的醇香和焦糖的甜味。这美味不仅让人大饱口福,还为这个寒冷的季节增添了一丝温暖。
除了玉米粉制作的苞芦松外,还有用大米、荞麦等粉制作米松和荞麦松,亦各有特色,颇具风味。
苞芦松除了美味之外,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安徽的农村,苞芦松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每当制作苞芦松时,村里的老人们就会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故事和回忆。他们谈论着过去的丰收和现在的变迁,感叹时光的匆匆流逝。而孩子们则围在旁边,一边品尝着苞芦松的美味,一边听老人们讲述着那些关于苞芦松的故事。
制作苞芦松的过程也充满了人文关怀。村里的妇女们不仅展示了她们精湛的技艺,还通过这种传统的手艺传承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她们将一颗颗饱满的玉米磨成粉,用心烘焙出美味的苞芦松,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为了表达对生活的感恩和期待。
如今,随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食品工业的发展,许多传统的美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文化内涵。然而,在安徽的乡村里,苞芦松这一传统小吃依然保持着它的原汁原味。人们依然用传统的方法制作它,用它来招待亲朋好友,用它来传承家乡的文化和记忆。
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品尝着一口口嘎嘣脆响的苞芦松,我不禁想起了那句古话:“食为天性,品为人生。”这小小的苞芦松不仅让我们品尝到了大自然的馈赠,更让我们领略到了家乡的风味和文化魅力。它将人与自然、食物与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了我心中永恒的美味记忆。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