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时期种稻谷
文/陈晓云
在我的家乡,稻谷是人们心中最为重要的作物,没有之一。米饭,作为我们每日餐桌上雷打不动的主食,早已融入了生活的血脉,成为了家乡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因如此,哪怕田地里不种其他任何作物,稻谷是必定要精心栽种的。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育稻苗的时节便在人们的期盼中悄然而至。生产队的育秧田里,人们精心地播撒下希望的种子,如同呵护新生的婴儿一般,悉心照料着这片孕育生命的土地。
待到秧苗长成,插秧的大幕正式拉开。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既要追求速度,又要确保质量。人们弯着腰,低着头,手在水田里快速地移动,将嫩绿的秧苗整齐地插入泥土中。每一株秧苗的间距都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密,也不能过疏,这全凭插秧者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手感。
插秧之后,一系列的田间管理工作接踵而至。施肥,看似简单,却也有着讲究。要将肥料均匀地撒进田里,让每一株秧苗都能得到滋养。而泥秧草,则是一项颇为繁琐的工作。之所以称之为泥秧草,是因为当秧田里长出杂草,如果它们还不太高,人们就会直接用脚将它们踩进泥巴里。在这看似粗暴的举动背后,其实蕴含着巧妙的生存智慧。被踩进泥巴中的杂草,因缺氧而无法继续生长,最终走向死亡。
在那个生产队的岁月里,种稻谷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有一年,可怕的干旱如恶魔般降临。大地干裂,河流干涸,稻田里的水迅速蒸发殆尽。插下去的秧苗在烈日的炙烤下,渐渐失去了生机,直至完全干死。那一年,人们眼巴巴地望着枯黄的稻田,颗粒无收的结局让大家的心头笼罩着一层厚厚的阴霾。
记忆中还有一年,无情的水灾肆虐而来。洪水如猛兽一般,瞬间吞噬了生产队里的大部分稻田。滚滚浊浪中,嫩绿的秧苗在苦苦挣扎,却终究难以抵挡洪流的冲击。当洪水退去,留下的是一片狼藉和满心的绝望。然而,坚强的社员们并没有被灾难打倒,他们迅速展开自救。在泥泞的稻田里,重新扶起倒伏的秧苗,清理淤泥,补种新苗,用勤劳的双手和坚定的信念,试图从废墟中夺回那份属于他们的希望。
每一次的挫折,都像是一记重锤,敲打着人们的心。但生产队的人们从未放弃,他们坚信,只要脚下的土地还在,只要手中的锄头还能挥动,就一定能在这片土地上收获属于自己的粮食。
夏日的阳光热烈而奔放,稻田里的秧苗在人们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微风拂过,绿色的稻浪轻轻翻滚,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顽强与不屈。这时,放秧水就成了关键的一环。要根据稻田的干湿程度,恰到好处地调节水位,为稻苗创造最佳的生长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稻田里的虫害也逐渐多了起来。杀虫,成为了保障稻谷丰收的又一场战役。人们背着喷雾器,在田间穿梭,将药水均匀地喷洒在稻叶上,与那些贪婪的害虫展开殊死搏斗。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当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地垂下头,整个乡村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生产队里的人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手中的镰刀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他们弯着腰,在稻田里挥汗如雨,割稻、打谷、晾晒,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辛勤与期待。
新收的稻谷堆满了谷仓,那浓郁的稻香弥漫在空气中,让人陶醉。这是人们一年辛勤劳作的成果,是对他们汗水与付出的最好回报。
回首那段生产队时期种稻谷的岁月,心中满是感慨。那是一段充满艰辛与挑战的历程,也是一段充满希望与奋斗的时光。在这片土地上,人们与大自然顽强抗争,用勤劳和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如今,时代在发展,农业技术在不断进步,但那段关于稻谷的记忆,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它是家乡的根,是人们对土地深深的眷恋,是永远无法割舍的情怀。
每当餐桌上端起那一碗洁白的米饭,我都会想起那段岁月,想起那些在田间辛勤劳作的身影,想起那片金黄的稻田,想起那弥漫在空气中的稻香。那是家乡的味道,是岁月的馈赠,是生命的源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