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等收入陷阱研究新进展
◆ ◆ ◆ ◆
文章刊发:《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年第3期
第一作者简介
董一一,陕西西安人,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经济复杂度与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多次参与国家级、教育部课题,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摘要及关键词
摘要:中等收入陷阱现象自提出以来受到广泛而持续关注,但现有文献缺乏对中等收入陷阱最新进展的述评。文章根据目前文献梳理结果,从增长、发展和国际环境多个视角回顾、总结和评述了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外延扩展,给出了对中等收入陷阱概念新的定义,并针对既有研究关于中等收入陷阱存在性的争议,进行了新的回答。在此基础上,基于新古典及内生增长理论、刘易斯拐点-库兹涅茨假说、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产品空间和比较优势演化理论以及中心-外围理论,系统审视了不同影响因素及其内在作用机制何以及如何导致陷阱的发生,又提出了怎样的跨越路径,并据此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展望。本研究将增进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挑战的认识,科学构建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体系,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从而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理论基础;经济增长理论;跨越路径
2007年,世界银行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MIT)概念。202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0504美元,按照世界银行2020年划分标准,非常接近高收入门槛。因此,关于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特别是中国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于发展中经济体,如何保持可持续增长,从而顺利乃至真正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达到发达国家经济水平,一直是业界和学界关心和讨论的核心议题。从增长实践来看,国际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发展中国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事实使人们不禁思考:为什么一些国家能够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取得发达国家地位;而另一些国家却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不得不经受增长持续放缓甚至停滞不前的严峻挑战。即影响中等收入陷阱跨越的因素是什么,这一陷阱是如何发生的。以中国为例,一方面,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后,资本和劳动的促进作用减弱,随着国家创新能力越来越接近国际技术前沿,依靠引进技术模仿学习实现创新的难度变大,对自主创新能力的需求更加迫切。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矛盾随之发生改变,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存在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而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动能为中国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特别是新冠疫情给世界发展带来巨大冲击。本文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以中国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对发展中国家何以及如何陷入(或面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问题的探讨。本研究将增进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挑战的认识,科学构建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体系,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从而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增长、发展和国际环境多个视角系统梳理、总结和评述了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定义,给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另一方面,从理论根源出发,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及形成机制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评述。
针对本文提出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未来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研究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引入熊彼特视角对技术进步机制作出解释。(2)增强结构量化方法的适用性、针对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3)从供给或需求层面对中等收入陷阱之间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作出阐释。(4)对数字经济发展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间的关系作出探讨。(5)进一步识别有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责任编辑|任红梅
网络编辑|刘亚楠
内容审核|马红鸽
欢迎关注
《统计与信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