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潇|公众环境关注是否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来自居民与企业的机制考察

学术   2024-05-11 14:11   陕西  

◆ ◆ ◆ ◆

公众环境关注是否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来自居民与企业的机制考察

◆ ◆ ◆ ◆

文章刊发:《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年第3期

 第一作者简介

于潇,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吉林大学东北亚区域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东北与东北亚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吉林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人口学刊》主编。主要学术兼职为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吉林省人口学会会长、吉林省老年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与环境协调、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等,先后在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摘要及关键词

摘要:在减污降碳亟需协同增效的背景下,探究公众环境关注的协同减污降碳成效与增效路径,有助于以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基于2011-2021年中国277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模型,评估公众环境关注的协同减污降碳治理成效,并验证了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公众环境关注显著促进了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增效,这一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协同治理成效随城市规模扩大而持续削弱,资源城市的协同治理成效较非资源城市更为明显。机制分析发现,公众环境关注驱动了企业的绿色技术进步,以创新激励效应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同时,公众环境关注培育了居民的绿色节能生活方式,以节能优化效应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关键词:公众环境关注;减污降碳;绿色技术进步;绿色节能生活,协调治理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2022年6月10日,生态环境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具体要求。虽然近年来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超额完成了向国际承诺的目标。但当下中国的大气污染与碳排放形势仍不容乐观。2021年中国大气环境质量在《全球空气质量报告》中位居第96/117位,由病毒流行、地缘冲突和霸权主义等多因素引发的能源危机也延缓了碳减排进程。同时,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致力于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2020年3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的《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公众参与对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的关键作用。
近年来,随着公众主体意识的觉醒,公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图1展示了全国环境词汇和低碳词汇的百度搜索指数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对大气污染的高度感知提高了公众对环境的实时关注,官方对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的表态也得到了公众关注的实时反馈,公众环境治理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在不断提升。虽然公众主体意识与行动自觉切实强化了公众对环境的关注,但如何引导公众环境关注向公众环境参与转变,发挥其对协同减污降碳的积极作用,仍未有明确答案。因此,在减污降碳亟需协同增效的背景下,探究公众环境关注如何影响公众生活行为,鼓励企业承担环保责任,对建设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进而实现减污降碳的协同治理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主要内容


鉴于现阶段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的要求,本文从企业技术创新和居民生活节能的视角,评估公众环境关注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成效。首先借鉴郑思齐等(2013)和吴力波等(2022)的做法,选取了定义公众环境实时关注度的新指标(环境相关词汇的百度搜索指数),并结合该指数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工具变量克服其内生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基于2011-2021年中国277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通过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模型评估公众环境关注的减污和降碳治理成效,分别验证了企业绿色技术进步和居民绿色生活节能发挥的机制作用,为构建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和落实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目标提供经验支持。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主要发现:(1)公众环境关注显著促进了所在城市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增效,这一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2)公众环境关注的协同减污降碳成效表现出城市规模和资源禀赋的异质性;公众环境关注的协同减污降碳成效随城市规模的缩小而得到增强,其中特大城市的协同效应并不显著;资源城市的协同减污降碳成效较非资源城市更强;(3)公众环境关注通过企业绿色技术进步和公众绿色节能生活渠道共同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从企业绿色技术进步渠道来看,公众环境关注通过公众直接监督和政府代位监管驱动了企业的绿色技术进步,以创新激励效应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从公众绿色节能生活渠道来看,公众环境关注通过培育公众更高效的绿色生活方式,提高了公众的生活用能效率,以节能优化效应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与本文研究结果相对应,我们得到以下3点研究启示:第一,提高公众环境主体意识,培育居民绿色生活方式,把握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增效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第二,倡导公众关注转向公众参与,提升企业绿色创新能力,合理放大公众参与对环境治理的建言权利,充分发挥其对企业环境治理责任承担的监督机制作用;第三,合理把握区域禀赋条件,因地制宜推进协同减污降碳,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跨区域环境治理体系,达到区域整体由点到面的减污降碳治理增效,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四、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相比于已有文献,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1)本文基于公众环境关注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正外部性考虑,首次考察公众环境关注的碳减排效应,同时,选取工具变量尽可能缓解内生性问题对效应识别的干扰;(2)基于微观视角,从企业绿色技术进步和公众绿色节能生活两个角度,验证公众环境关注协同减污降碳的机制路径;(3)联立考虑公众环境关注的协同减污降碳成效,对探寻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现实路径,把握其优质禀赋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支持和现实启示,同时也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化和改进。从研究对象来看,本文着重于分析企业和居民等研究主体的行为特征,对政府部门发挥的监督和支持作用仍需做进一步细化。从研究变量来看,本文所选指标在碳排放和大气污染水平的测度方面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未来可以进一步考虑公众环境关注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从研究方法来看,本文的研究没有考虑公众环境关注减污降碳成效的空间溢出效应,根据碳污排放的同源性和流动性特征,可以进一步延伸探讨公众环境关注的空间相关特征对区域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发挥何种作用。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责任编辑|刘亚楠

网络编辑|刘亚楠

内容审核|马红鸽

欢迎关注

《统计与信息论坛》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本刊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西安财经大学主办,以“服务西部经济、扶植学苑新人、追求学术创新、探索理论前沿”为办刊宗旨,密切关注理论热点与学术前沿。本公众号旨在传播最新科研信息及本刊动态,构建与读者、作者以及审稿人之间即时、高效的信息传播渠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