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首发】刘立云,孔祥利|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双向度变革研究

学术   2024-05-23 11:44   陕西  

◆ ◆ ◆ ◆

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双向度变革研究

◆ ◆ ◆ ◆

文章刊发:《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

 第一作者简介

刘立云,经济学博士后,副研究员,现任职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兼任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西北大学华人华侨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等社会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学。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迄今正式出版独著3部(包括《中国“嵌入型”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明清时期陕商陕商川藏贸易研究》《陕商故里的“农业中国”缩影》)。主编1部;副主编3部;参编12部22本。以独立作者或第1作者发表中文核心期刊CSSCI论文近20篇。2020年主讲“长安讲坛”云讲座,2021年主讲“长安讲坛”精品讲座。近年来,荣获中宣部2021年度全国课题项目研究成果一等奖、陕西省第16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陕西省第15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陕西省第12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陕西省2023年省委宣传部党政机关干部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西安市202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等。

摘要及关键词

摘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生产方式。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命题,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同时,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一方面表现为新质生产力的革命性意义与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新型生产关系的时代内涵与反作用。因此,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双向度变革,一方面是以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塑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实现;另一方面是以改革为动力的新型生产关系构建,通过新型生产关系最集中体现的基本经济制度、科研评价体系与人才培养机制等实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以便推进新时代社会生产方式系统性、综合性的改善与优化。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双向度变革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从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到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2024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系统阐述,以及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团组三次谈及“新质生产力”并进一步阐释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不断理论化、系统化和具体化。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就启示我们要全面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二者结合的生产方式全景式变革的视角,阐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命题,为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2.研究意义

更加准确践行“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使命要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全面科学地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与实现,分别从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两方面综合考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联系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来研究新时代生产方式,力求科学全面地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探索新时代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便增进社会财富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说明新质生产力的数字化价值生产过程并没有完全脱离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石的价值生产过程的一般规律,但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方面生成了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特殊性,需要与时俱进地提供可以有效解决更多现实问题的方案。

二、主要内容


文章基于“两个大局”历史交汇的时代背景,进行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双向度变革研究。首先,厘清了新质生产力的革命性意义与决定性作用。新质生产力的革命性意义包括:技术进步的革命性意义;产业升级的革命性意义;要素配置的革命性意义。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则表现为:技术革命迭代突破决定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现代产业体系重塑决定的生产方式新变革;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决定的社会关系新特征。其次,揭示出新型生产关系的时代内涵与反作用。关于新型生产关系的时代内涵,既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有机整体考察新型生产关系,说明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形成可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制度、体制和政策;又从基本经济制度三个层面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有机整体考察新型生产关系,分别说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新质生产力的制度基础,以“按劳分配为主、承认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特别是建立要素市场化基础上按要素的市场贡献参与分配”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该是目前最能激发劳动者活力,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关于新型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认为新型生产关系也有助于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最后,结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提出了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构建建议,探索实现二者双向度变革的有效路径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主要发现: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生产力内部,生产力诸要素的内在矛盾和解决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泉。新质生产力不仅涉及技术革新、生产要素的创新组合及其效率提升,而且涉及与经济组织的变革、经济系统的优化、经济体制的完善所对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改革由新质生产力技术特点决定的内生要求推动,由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内在矛盾推动。在政治经济学层面体现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矛盾统一的观点。因此,理解新质生产力要借助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体系,具体实现路径是双向度的,包括形成新质生产力与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以创新为核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包括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塑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以改革为动力、加快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包括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多元产权主体与所有制结构、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分配关系、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时代科研评价体系与人才培养机制等

四、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相比于已有文献,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1)本文提供了一种更为综合的研究视角,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生产方式,力求基于新时代问题导向的、紧扣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理论予以新质生产力的系统性整体化分析。(2)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探索新时代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便增进社会财富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结合的生产方式全景式变革的视角中,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命题,弥补了以往研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对基本经济制度、体制机制、经济利益调整、劳动关系和谐等研究的忽视。(3)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数字化价值生产过程并没有完全脱离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石的价值生产过程的一般规律,但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方面生成了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特殊性,需要与时俱进地提供可以有效解决更多现实问题的方案

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存在进一步深入扩展研究之处。比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社会生产方式演进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多重辨证关系及其范式术语革命,新型生产关系呈现的新特征,以及如何以新质生产力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新动能、以改革促进新型生产关系构建等。均是需要继续关注的重要方面。

五、心得体会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让作者更加了解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根据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要素的内涵作出了新的拓展和深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因和现实条件以及分析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机制和实践路径的理论产物,充分体会到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通过阅读和关注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文件,我们发现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构建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于是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持续的关注和思考,进而形成了该论文,也深刻体会到论文选题和研究要服务于国家战略,更加准确践行“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使命要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全面科学地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与实现。为此,我们仔细研读文献,翻译文献,不断与学者们进行讨论,持续理解和体会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在当代中国的广阔发展前景。最后从实现路径层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合理的对策建议。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互相讨论,来回修改,数易其稿,最终成文。特别是,审稿专家与编辑老师提出了一些十分具有启发意义的建议,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该问题。

        本文从写作、投稿、修改到发表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审稿人、编辑部、同行的大量意见和建议,进而不断完善和充实内容,衷心感谢大家帮助和支持!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责任编辑|马红鸽

网络编辑|刘亚楠

内容审核|马红鸽

欢迎关注

《统计与信息论坛》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本刊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西安财经大学主办,以“服务西部经济、扶植学苑新人、追求学术创新、探索理论前沿”为办刊宗旨,密切关注理论热点与学术前沿。本公众号旨在传播最新科研信息及本刊动态,构建与读者、作者以及审稿人之间即时、高效的信息传播渠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