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5期目录
文章摘要
【理论经济学】
劳动生产率与社会生产规模对
利润引致需求的作用
——马克思经济理论视阈下的函数与分析
白瑞雪,白暴力
(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以马克思经济理论为基础,分析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规模对利润引致需求的作用、数量关系及其本质所在,社会生产规模可以用劳动者人数和资本数量两个方面来衡量。当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本数量扩张时,利润引致需求不一定增长;如果资本有机构成的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数量的增长率时,利润引致需求会下降,这就是经济增长中的总需求下降或总需求不足加剧现象。预期的不稳定性和投资在形成市场供给和需求上的时间差,会导致利润引致需求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从而导致宏观经济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周期性。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中,特别关注这两点,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马克思经济理论基础上构建利润引致需求函数关系及其数量分析,并由此出发解决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现实问题,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理论;利润引致需求;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规模
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新释:
从“形式规定”到“悖论生成”
刘礼1,吴文2
(1.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2.北京大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
摘要:“形式规定”是《资本论》手稿中的重要方法论范畴,是“物质规定”和“本质规定”的辩证统一,体现了经济唯物主义的原则。经济范畴的本质关系并不在现象世界中显现,而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因此不能将“物质规定”与“本质规定”混为一谈。资本作为生产关系的本质规定受到物质载体的多重遮蔽,形成了载体形式对实质内容的层层包裹,资本的复杂形式规定使其成为一种神秘性的存在。基于《资本论》及其手稿,只有站在“形式规定”的方法论高度,才能揭示“生产关系的物化”对本质关系的遮蔽,洞察“物的人格化”所导致的主客体关系的颠倒,从而把握资本所特有的悖论性和自反性。只有通过资本的悖论性存在,阐释资本运动中生成的机器悖论、劳动悖论、贫困悖论、人口悖论和生态悖论等多重悖论,才能深化对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的认识。资本的悖论性和自反性最终将走向对自身的否定,因此必须发挥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有效实现对资本的规范、引导和驾驭。
关键词:资本特性;形式规定;行为规律;悖论;《资本论》
专题栏目: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新拓展
李雪娇1,何爱平2,安梦天2
(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西北大学)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具有社会和历史性,新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以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理论为科学依据,在新的科技革命背景下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新概念,开辟了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新质生产力以技术的新突破为核心要素,产业的新业态为主要载体,经济的新形态为典型表现,高素质的新人才为重要保障,具有丰富的科学意蕴。新质生产力对生产力传统构成要素和数据要素的新认识拓展了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要素理论;对生产力内部系统发展运动以及和生产关系等系统互动影响的新理解拓展了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系统理论;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判断拓展了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分工理论;新质生产力通过新技术开发和利用纯粹的自然力,利用新的经济形态加大释放劳动和分工的自然力,拓展了政治经济学的自然力理论。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政治经济学;技术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自然力理论
专题栏目:数字经济
企业数字化助推劳动配置效率:机制和异质性
李静,傅明宸
(安徽大学)
摘要:基于2007—2021年中国非金融类上市企业的研究样本,构建了企业层面的数字化转型指标和劳动配置效率指标,探讨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劳动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利于优化企业劳动配置效率;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缓解企业信息不对称、激励企业创新、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等渠道提高劳动配置效率;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在非国有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非垄断企业以及高人力资本企业当中促进劳动配置效率的程度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并未造成人力资本的“虹吸”效应,因而也推动劳动力在不同数字化水平的企业间合理配置。研究结论对企业如何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机遇提高劳动配置效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为政府如何引导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劳动配置效率;数字化转型;文本分析;信息不对称;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困境检视及破解路径
刘晓峰,朴宗根
(西北政法大学)
摘要: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展现出光明前景,已成为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新举措和新引擎。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以生产力、生产关系为视角,检视数字经济在生产、科技、组织、金融、市场和政策法律六方面赋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功能发挥,发现还存在生产要素流通机制障碍、科技应用有限、组织形式转型不够、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农业场景应用欠缺和政策法律协同支持不够六方面制约因素。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应以畅通资本、技术、土地以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城乡双向有序流动为目标,推动农业产业质量、效率、动力变革,具体路径为:加快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促进产业融合;聚焦科技应用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推动组织转型;推广数字普惠金融激发主体活力;以场景应用为牵引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协同政策法律提升治理水平。
关键词:数字经济;数据要素;数字化转型;农业现代化
专题栏目:金融强国
老年人金融排斥的养老金融发展治理研究
阳义南,刘振伟
(湖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消除老年人金融排斥对我国发展养老金融、实现老年普惠金融至关重要。发展养老金融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肇始就必须既重发展又重治理,尽量尽早消除老年人金融排斥问题。本文剖析了我国老年人金融排斥的多重表征,如服务获取困难、金融素养不足、风险承受力弱等,运用经典金融排斥理论予以解释,并探究造成这些现象的金融机构、产品服务、政策制度等深层次原因,揭示了老年金融排斥对老年人个体、行业、社会以及宏观经济的消极影响。针对现有养老金融体系提出一个涵盖法律政策、行业市场、金融产品与服务、老年人、社会文化观念等多维度的治理框架及政策建议。
关键词:老年人;金融排斥;养老金融;普惠金融;金融消费
中国特色养老金融:基本内涵、现实挑战
与推进路径
张栋1,张琳2
(1.中国农业大学 人文与发展学院;2.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探索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金融发展模式,是改进和创新养老金融、更好发挥金融的跨期资源配置功能、以金融支持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国养老金融形成了包括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为核心的概念体系,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效,通过构建制度化的养老金体系和发展市场化的养老金融储备为国民养老财富的增加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通过金融对养老产业的支持推动了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当前中国养老金融仍面临着一系列诸如养老金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市场化养老金融供需匹配度不高、养老产业与金融发展融合不畅等方面的问题。未来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养老金融发展路径应充分关注全局性顶层设计、突出全生命周期原则、重视养老生态圈建设,在此基础上,系统推进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的发展。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金融;全生命周期;养老生态圈
专题栏目:能源革命
中国推动能源革命的动因、实践进展
与未来取向
胡健
(西安财经大学 西部能源经济与区域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摘要:能源革命是中国面对世界能源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大战略选择,厘清推动能源革命的动因、实践进展与未来取向,对精准推进能源革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文章从现实动因、理论动因两方面阐释中国能源革命的缘起,提出能源供需矛盾、能源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污染以及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等是驱动中国推进能源革命的重要因素;其次,从“四个革命、一个合作”五方面梳理了中国能源革命的实践进展,梳理了十年来能源革命取得的成效;最后从化石能源与新能源共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数智化驱动能源革命走深走实、碳减排与碳汇相结合引领能源转型、能源国际合作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五个方面提出了深入精准推动能源革命的未来取向。
关键词:能源革命;能源转型;能源结构;能源安全;能源国际合作
新发展格局下推进能源国际合作的
历史演进、现实依据与路径选择
焦兵,李佳
(西安财经大学 管理学院)
摘要:文章将打造中国主导的亚洲能源价值链、重塑全球能源价值链作为“十四五”及未来时期中国能源行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为此,首先描述了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能源国际合作的历史演进过程;其次从经济增长效应、科技创新效应和价值链攀升效应三个方面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国际合作的绩效;最后分析了中国推进能源国际合作的现实依据,提出了通过深化与中亚和西亚国家合作,共同打造中国—中亚—西亚能源区域价值链,进而重塑能源全球价值链的路径选择。本文的研究为新发展格局下推进能源国际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选择。
关键词:国际能源合作;全球价值链;区域价值链;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
可再生能源消费替代对能源效率的
影响效应研究
张文彬,相晨寒
(西安财经大学)
摘要:可再生能源消费替代是推进能源革命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现有研究对其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较为充分,但较少涉及其节能减排效应领域。首先,通过构建包含可再生能源消费替代的内生增长模型,理论分析可再生能源消费替代对能源效率的正向影响效应。然后,采用PVAR模型实证分析可再生能源消费替代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可再生能源消费替代能够显著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但由于现阶段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较低,其影响效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其次,采用滚动回归模型检验可再生能源消费替代对能源效率影响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可再生能源消费替代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具有阶段性特征,当占比在20%~45%之间时,可再生能源消费替代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效应相对最佳。最后,从创新驱动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集中开发与分布式利用并举方面提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实现节能减排和能源效率提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消费替代;滚动回归;内生增长模型
长
按
扫码浏览本期电子刊
扫
码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执行编辑|马红鸽
网络编辑|刘亚楠
内容审核|马红鸽
欢迎关注
《统计与信息论坛》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