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目录及文章摘要

学术   2024-07-12 21:00   陕西  

2024年第4期目录

文章摘要

专题栏目: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人工智能与全球价值链重构:

理论机制与中国对策


何宇,陈珍珍,盛三化

(三峡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对社会生产方式和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对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机理,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与已有文献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自动化技术或者具体计算机算法技术不同,本文基于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经济学本质特征探索,提出“人工智能技术是数据要素驱动的自动化技术”,将数据要素纳入人工智能经济学模型。借鉴新结构经济学的要素禀赋结构理论,通过构建“要素禀赋结构技术利用结构要素利用结构”逻辑框架,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影响全球价值链重构的理论机制和中国对策。研究发现:(1)要素禀赋结构是决定一国的企业进行适宜性技术选择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存在异质性,这导致各国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适应性也存在差异,进而导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差距持续扩大;(2)数据要素具有高时效性和高折旧率特征,导致数据要素存量主要由当期数据要素流量决定,而当期数据要素流量又与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和应用的规模正相关,因此市场规模是决定数据要素存量的重要因素,这意味着通过发挥市场规模优势促进数据要素积累,优化面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生产场景下的要素禀赋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抢抓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机遇和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弯道超车”的重要路径;(3)政策上一方面应该着力推进优化传统要素禀赋结构政策加上对结构性失业的配套补救政策,另一方面应该利用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中国数据资源向数据要素转化,以优化面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的要素禀赋结构。

关键词:人工智能;全球价值链;要素禀赋;数据要素;数字经济

资本有序化: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识

及其实践进路


付星吉,白利鹏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是对“资本有序化”的精辟定义。“资本有序化”纲领性地体现在“激活资本文明面、破解资本野蛮面”之中,深层次体现在资本与劳动关系的有序、资本与权力关系的有序及资本自我结构的有序之中。“资本有序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可忽视的关键维度,且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比较视阈及理论内涵着眼都可明确“资本有序化”是其重要标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进程之中,还需通过规正资本运行导向、激发资本活力及弘扬企业家精神三条进路来接续推进“资本有序化”,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关键词:资本有序化;资本无序扩张;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家精神

专题栏目: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


自然力理论视域下的新质生产力:理论渊源、

历史契机与实践路径


宁殿霞,王寅

(西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时代科技革命大潮、把脉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掌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主动与战略主动,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概念。新质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的革新和未来发展方向,在马克思自然力理论的视角下,人的自然力、自然界的自然力、社会劳动的自然力理论是探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渊源。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构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历史契机。从马克思的自然力理论出发,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在于:以“生产力”为抓手,培养人才创新力、构建绿色生产力、健全分配保障力,即以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科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从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自然力理论;高质量发展;绿色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双向度变革研究


刘立云1,孔祥利2

(1.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文化与历史研究所;2.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


摘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生产方式。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命题,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同时,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对此,需要更加准确践行“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使命要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全面科学地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与实现,既表现为新质生产力方面技术进步、产业升级、要素配置的革命性意义,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生产方式新变革、社会关系新特征的决定性作用;又反映出新型生产关系方面“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基本经济制度三个层面的时代内涵,以及其有助于新质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的反作用。所以,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双向度变革,一方面是以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塑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实现;另一方面则是以改革为动力的新型生产关系构建,通过新型生产关系最集中体现的基本经济制度、科研评价体系与人才培养机制等实现。由此,推进新时代社会生产方式系统性、综合性的改善与优化。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双向度变革

专题栏目:金融强国


地方政府监管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

金融决策分析


谢楠,段子聪,王文玉

(湖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


摘要:绿色金融在中国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的角色愈发凸显,成为推动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文章在政府监管框架下,考虑企业的异质性,构建了一个包括非重污染企业、重污染企业和地方政府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分析绿色金融政策对企业的约束,对异质性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的策略选择和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特定条件下存在着异质性企业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绿色技术创新和积极监管的稳定均衡状态。政府提高监管积极性将加速系统达到这一均衡状态,表明地方政府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此外,创新成本、声誉效益、技术溢出、政府补贴和罚金等因素也会对企业的策略选择产生影响。因此,政府监管的积极性成为推动企业和整个系统朝着绿色发展方向演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在制定绿色金融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异质性,通过调整创新成本等因素,激励企业更加积极地参与绿色技术创新。

关键词:地方政府监管;绿色技术创新;重污染企业;绿色金融政策;异质性企业

上市公司影子银行化对金融稳定的

影响与机制研究


徐璋勇,胡浩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影子银行因其规模的日益扩大及其带来的巨大影响而受到政府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和金融稳定相关数据,运用CRITIC指数构建法和误差修正模型,对上市公司影子银行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与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影子银行化提高了经济金融化程度,进而增加金融脆弱性而影响金融稳定。金融稳定更多受到东部、中部地区上市公司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相较于规模较小与盈利能力较弱上市公司,规模较大上市公司与盈利能力较强上市公司影子银行化对金融稳定造成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影子银行发展对金融稳定影响的理解,对强化上市公司金融化行为监管,维护金融稳定,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稳定;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脱实向虚;金融化

专题栏目:数字经济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数字化驱动企业

品牌创新发展研究


赵敏婷,刘宗明

(陕西科技大学 设计与艺术学院)


摘要:数字技术变革催生出新业态和新型商业模式,重构了企业品牌发展的“生态圈”。面对企业品牌发展互依形态弱化、文化价值认同缺失以及产业链发展动力不足等诸多挑战,企业品牌应在精准刻画数字画像、精心构建数字社区和营造良好数字传播生态等方面提升企业品牌数字效能。此外,中国企业品牌发展应该紧抓数字化转型机遇,立足品牌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创新和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从特色化发展、多元化创新、生态化演进层面“三管齐下”,凝聚品牌用户黏性、深化品牌文化内核和强化品牌价值资源转化,推动企业数字化品牌高质量发展,打造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数字品牌”。

关键词:数字经济;企业品牌;数字效能;新质生产力

绿色技术创新背景下数智化转型与制造业企业的组织韧性


李凯锋,张雅琴,陈淑芳

(西安财经大学)


摘要:数智时代,数字中国加速实施,数智化转型对于企业在复杂环境中培育组织韧性至关重要。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提高决策效率和反应速度,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增强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文章基于动态能力理论,采用文本分析法构建企业数智化转型的测度指数,以2013—2022年我国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的数据为样本展开实证检验,系统探讨了企业数智化转型对组织韧性的影响,并研究了绿色技术创新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数智化转型重塑了企业的价值创造模式,对提升企业组织韧性具有显著影响,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果仍然显著;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程度在数智化转型与组织韧性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对比高科技企业与非高科技企业,高科技企业通过数智化水平的提升能够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进而增强其组织韧性,而非高科技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的路径影响数智化对组织韧性的作用机制不够显著。因此,应该制定和完善与数智化转型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要注重为非高科技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以推动中国各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研究结论深化了数智化转型与企业韧性之间关系的理解,为引导企业实现数智化战略赋能组织韧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启示。

关键词:数字经济;数智化转型;组织韧性;绿色技术创新;高科技企业



【财政与税收】


民本视角下中国财政的历史嬗变


王庆1,2,樊稼岐1,张怡1

(1.兰州财经大学 财政与税务学院;2.中国人民大学 财政金融学院)


摘要:财政与国家内在关系隐含于经济政治互动变化之中。传统中国财政围绕税地、税人和专卖收入进行长期尝试,创造了众多征收方式和管理办法,终因自然经济产能波动、土地管理困难等原因无法稳定财政收入,由此演化出内外有别、阶级性、非规范性等财政运行中的政治特征,通过剥削自耕农群体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这使得传统中国财政虽包含“以民为本”的思想,强调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却无法真正做到“以民为本”,更多是出于统治阶层内部争夺财政资源的需要。相较而言,现代中国财政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充分发挥现代商品经济的经济优势,通过生产效率和人均资本的提高实现长期稳定,以工商业为基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励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同时充分发挥人民民主制度的政治优势,消除阶级鸿沟和身份等级,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以“以人民为中心”来统一规范自上而下财政体系高效运行,实现现代商品经济与人民民主制度的良性互动,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真正做到“以民为本”。新时代,应遵照“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推进财政现代转型,通过严格落实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强化人大预算监管以及提高预算过程中人民参与度,强化预算管理以实践人民监督;提高财政统筹收入能力、优化税制结构以及完善财政转移支付,规范财政收入以增强人民活力;坚持民生导向、优化支出结构以及加强绩效考评,升级财政支出以助力人民发展等措施,有效发挥财政的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

关键词:传统财政;现代财政;以民为本;国家治理;税收收入

专题栏目:乡村振兴

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双向嵌入的逻辑及路径研究

——以陕西为例


郭俊华,王阳,冯雪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双向嵌入是抓住乡村振兴发展机遇和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从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双向嵌入的科学内涵出发,阐释了理论、历史、实践三重逻辑,并以陕西为研究对象,剖析了陕西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双向嵌入的既有成效,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双向嵌入过程中仍存在乡村产业升级转型困难、乡村人力资源空心化问题严重、乡村文化建设滞后、乡村基层治理僵化等现实困境,亟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打造绿色低碳乡村、构筑乡村人才发展新高地、建设文明和谐乡村、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双向嵌入;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振兴助力农村养老:现实驱动、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


龙玉其

(首都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


摘要: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农村养老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也是农村养老的压力使然。当前,农村面临着人口快速老龄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留守与空巢老人现象严重、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等现实问题,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大力推进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乡村振兴的举措、目标、原理与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举措、目标、原理具有内在一致性,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也是加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应该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为农村养老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为农村养老提供人才支撑;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营造良好的农村养老氛围;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为农村老年人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推进乡村组织振兴,为农村养老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养老;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


扫码浏览本期电子刊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执行编辑|刘亚楠

网络编辑|刘亚楠

内容审核|马红鸽

欢迎关注

《统计与信息论坛》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本刊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西安财经大学主办,以“服务西部经济、扶植学苑新人、追求学术创新、探索理论前沿”为办刊宗旨,密切关注理论热点与学术前沿。本公众号旨在传播最新科研信息及本刊动态,构建与读者、作者以及审稿人之间即时、高效的信息传播渠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