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想高效学习+研究「知识管理」小伙伴

文摘   教育   2024-07-19 19:22   山东  

如题。
这是一篇招募文章,旨在招募对知识管理具有兴趣、好奇、困惑和热爱的伙伴。
最近这一个月,我对于知识管理这个领域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几乎80%的时间全部都投入了其中。
目前,又有一些新的突破。
于是我就想,反正我自己默默研究也是研究,带着一批有相同兴趣的人研究也是研究,那干嘛不带大伙一块嘞?
所以,就有了这篇文章~

什么是知识管理

先解释下知识管理是什么。
复杂的概念不讲,用最接地气的话来讲,就是记笔记。

记笔记有什么好研究的?
如果你有这个疑问,那么请看一下我这些年与笔记的恩怨情仇。

在这里面,或许你就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或许,就知道记笔记这件事,其实还真的很需要有意识的研究和思考一下。

你的知识管理思维,是不是还停留在稚嫩的学校阶段?

我想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学会记笔记的第一个阶段,都是在学校。

学到的第一句名言,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学校里的笔记记录有什么特点呢?

往往是:老师带你划重点,你就在书上跟着画。

如果有些很重要的、书上没有的,就拿笔记本记录下来。

有些有趣有创意的同学,还会用彩笔在本子上画些图案。


不说别人,仅说我自己。
我是个彻头彻尾的学渣。记笔记的方法仅止于:老师说重点,我就标重点。
我觉得关于笔记这件事,恐怕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就停留在这里了。

要么,出了学校之后,就彻底丢掉记笔记的习惯。
要么,出了学校之后,还是带着这种「稚嫩的笔记思维」走上「更复杂的社会系统」。

如果你停留在这个阶段,那么,你大概是对这篇文章没啥感觉的。
因为,你既不会为了不知如何高效的记笔记而烦忧。
也不会感受到笔记给自己带来的生产力加持。

只不过,没有做好知识管理,一定会让你的个人生产力比那些高手们差一截,这是毋庸置疑的。

记笔记不是为了搬运,而是引发思考

虽然我记笔记做的一般,但我有一个超级好的习惯——做批注

我随便找了一本书翻开了一页,就看到了自己的批注。
大概是这样子:
批注这个习惯帮到我很多,也是我无师自通,在知识管理这件事里,做的最好的事情。

最差的习惯是:
  • 读书咔咔划线
  • 好文章咔咔收藏
  • 看视频、听音频找到好东西,丢到收藏夹里吃灰

比这个习惯更好一点的习惯是:原文抄录。

但这两个习惯都不好。因为整个过程中,几乎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

所以一方面,划线过去之后,也就把自己划线的部分忘掉了。
另一方面,收藏夹里吃灰的东西,恐怕永远并不会翻出来再看。

最重要的是:当你不带脑子的摘抄或划线时,你很难激活记忆系统,更不会把它与你自己的知识体系关联到一起。

搬运是没有意义的,要把你从外界吸取的知识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加工,变成独属于你的「个性化知识」才行。

不然的话,记啥笔记?还不如搜百度或用AI。

这里就体现出我做批注这个习惯的好处了。
因为每次我都做批注。也就是自己把这句话思考一遍、提炼一遍、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重新组合一遍。

所以,我的逻辑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都在阅读中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以及,相对囫囵吞枣的阅读和照搬式的划线,我总能把一本书吃的更透,记忆更深。

我开始使用幕布了

在笔记一途上,我的第一次成长,就是从使用幕布开始的。
为什么会使用幕布呢?是被曾雨悦老师触动(刺激)到了。

当她在一次直播课结束后,唰的甩手把一个链接发到学习群里时,我整个人震惊了。

当时的那个笔记我已经找不到了,在她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我找到了一张类似的截图:
我第一个想法是:怎么可以记录的这么快?
第二个想法是:怎么搞的花花绿绿的这么好看?这特喵是什么APP?
仔细看了一遍之后,第三个想法是:我靠,这逻辑好清楚,层次好清楚,这笔记好牛。

后来我才知道,这叫做「结构化笔记」,这个APP叫「幕布」
原来这特么就是结构化笔记啊!

受到触动(刺激)之后,我开始尝试学习和记录结构化笔记,也开始使用幕布这个app。

这种笔记很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我从中受益良多。

但问题又开始浮现了——

学习?学个屁!

一用幕布就是好多年,我几乎是习惯性的把自己读的书,听的课,都结构化的记录在幕布上面。

一开始的时候,我完全没意识,只是记录-新建文档-记录-新建文档。

最后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我的整个幕布空间里面,这种零散的文档越来越多。

有几个事情发生了:
  • 有的文档我忘记了起名,于是这里面有很多未命名文档
  • 更可怕的是,我给他们起名的时候都很随意,结果再回头看的时候,忘记了文档里面放的是什么
  • 各种类型的文档堆在一起,乱七八糟

导致的结果就是:遇到需要的时候,我根本找不到我想要的文档
如果遇到事情都找不到相关文档,那不就意味着:我曾经花了那么多功夫的记录的笔记,关键时候根本就用不上
用超简单的话来说,是:我白记了

怎么办呢?我终于意识到,记笔记,一定要分类啊!

我的心里开始幻想:如果我有一个非常棒的精细分类,那么当我遇到挑战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时,只要去看看这个挑战属于什么分类,然后在我的笔记里去找就可以啦,真是太棒了!

于是,我又开始疯狂的建文件夹。

但是,真实的样子是……
  • 随着我记录的笔记越来越多,你需要分的类别就越来越多、越来越细。我统计了一下,在我的幕布里有42个大类目文件夹、至少100多个大类目下的小类目文件夹,没有分类的89个文档……
关于这一点,我在这篇文章里有聊过:构建高效学习系统
这里我再聊一遍。

如果你疯狂的分类,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 随着你记录的越来越多,分类越来越精细,每次想要记录新的知识的时候,仅是给他归好类,就要浪费大量的时间
  • 因为你一直在犹豫,这个笔记应该归类到哪里?所以,每一次归类都要纠结死,脑细胞都要烧没
  • 当你有一大半的时间,都在思考笔记该归类在哪里时,还有什么学习效率可言?
  • 像我这种读书爱画线的,里面许多知识都想积累下来。但仅一页的画线笔记里,就能被分为金句、故事素材、概念、理论详述等等
  • 只是反复的切换文档、打开新文件夹这一件事,就繁琐的要死了
  • 最终大概率导致,你懒得分类了


更可怕的还有:
  • 没有人可以在一开始就做到完美的分类,当你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之前的分类方法会被不断推翻
  • 那么结果就是:每次推翻旧的分类方法,你就要把各种文件夹大换血,这简直让人崩溃
  • 自然而然的,你懒得分类了

懒得分类的下场是:
  • 你随手画的线,随手记的笔记,再也找不到啦~
  • 你有一天突然想起某个东西,想重新温故知新一下,再也找不到啦~
  • 某天突然很需要一个知识,你甚至都知道它在哪本书里面记载着,但死活不知道在哪一页,然后就疯掉啦~
即使你分类的很详细,你也会:
  • 我当时记录的那个玩意,在哪个大类的哪个小类里边来着??
  • 我当时记录的那个玩意,我给那个文档起了个什么名字来着??
  • 我靠,分的太细了,找不到啊!


后来,我放弃了幕布

分类如此痛苦,我选择不再使用幕布。
于是,我摆烂了,放弃了记笔记这件事情。

那之后的日子,在知识管理这一块,我大概还在做这些事情:
  • 读书+批注,我保留了这个习惯
  • 听课基本不会记笔记了,因为记了笔记也没法分类,没法分类就会在用的时候找不到,那我记它干嘛呢?
  • 当然,有些很有触动的部分,我会随手记录在a4纸上,或者传输给我的另一个微信号
  • 这就是我的下一个习惯:在微信里给自己的其他微信号输出一些随机性的灵感
  • 需要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会找一张A4去记录(我家的A4纸满桌满地都是)
这么做虽然很轻松,但遇到的问题还是那些问题。
比如有一次,我忽然想起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记得它就在某本书上。
但是,我实在是想不起来是哪一本了。
结果是,找了一下午的时间,还是一无所获。

还有一次,我非常非常需要曾经绘画过的一张思维模型图,我记得它就在某张A4纸上,但我就是死活找不到。

每次到这个时候,我就又忍不住拾起幕布,继续记录。
可是用幕布记录之后,还是很容易找不到。

譬如,我把武志红老师的一本书,划线的部分全部都誊抄了下来。
但是,当我真正需要寻找一个相关内容的时候,依旧找不到。

记笔记,真的是门学问

我的心路历程讲到这里,你对于记笔记这件事,应该有了更深的理解了。
记笔记,真的是有学问的。
比如——
  • 记笔记≠随意搬运,而是引发思考。所以,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记笔记+做批注。
  • 笔记的本质,是「增援未来的自己」。也就是说:你当下每一份记录的笔记,都是在未来的自己遇到难题时,给予他的一份帮助。
  • 基于这个认知,笔记管理需要解决是这件事:你将来真的需要某一份方案的时候,你曾经的积累如何能帮助到你?
  • 所以,至少有两件事需要解决:
    • 第一,怎么正确的记笔记:你如何保证你记录的东西,是能帮到未来的自己的东西?
    • 第二,怎么正确的存笔记:你如何保证你记录的东西,未来的自己可以轻松找到?

让我们想象一个场景:
当未来的你遇到一件事手忙脚乱时,你可以快速从你的笔记库中定位到曾经你记录过的与之相关的知识,譬如:
  • 曾经你解决过类似的问题
  • 你记录过与之相关的思维模型
  • 你有相关的资源可以调用,你记下来过
  • 你原来遇到过同类的事情,曾遭受过惨痛的教训,你反思过
  • 你记录过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论和原理
  • ……

如果可以做到这些,那么我们才可以说:你曾经的每一次学习,每一次积累,是有意义起来。
甚至可以说:你正在过一种复利的人生,随着你学习的越来越多,你将会越来越具有生产力。
这当然就意味着:你比不具有这种能力和习惯的人,效能要更高,且效能变得越来越高。
由此还能得知:长此以往下去,你将会越来越出众,几乎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可是现实是相反的。
当你记录的内容越来越多时,却让你越来越难以找到自己曾经记过的东西。

当你为了能快速找到,而开始对笔记系统进行管理和分类时,却因为积累的内容越来越多,分类越来越复杂,而导致维护成本越来越高。

直至高到你每次记录一个笔记都要小心翼翼,完全不知道该放到哪里才正确。

那么,记笔记就没有任何要意义,甚至是浪费时间,得不偿失。
或者说,记笔记的成本,已经远高于记笔记给你带来的生产力效益了。


我开始思考如何做好知识管理

如果你可以看到这里,你大概率也是在笔记苦海中挣扎的人,所以才那么有共鸣。
以上的内容,是我的心路历程,或者说,是我在1个月前记笔记的阶段性状况。

但是,在1个月之前,我突然想要重新使用Tana(一款很牛逼的知识管理软件,之前潦草使用过)。
然后,就非常热情的投入到Tana的研究和使用中。
你可以看这个文章,里面有视频的介绍(不过建议你先读完这篇):构建高效学习系统

这篇《构建高效学习系统》的文章,是我在7月2号写的。
那个时候我用tana完成了一些标签分类。
写这篇文长得时候是7月17号,我又一次准备大幅度的更新我的知识管理系统
为啥嘞?

我取得了超级大的突破!

背景是这样的:前几天去了威海,永澄老师跟我推荐了flomo(一款笔记App)。
我下载之后,迟迟没有开始使用。因为我还是觉得Tana更好用一些。

虽然没有开始使用flomo,但这款软件中,有一个学习区,里面关于如何记笔记,如何进行知识管理的部分深深的吸引了我。
我阅读了几篇,感觉收获很大。

然后发现,幕布和小报童居然也是flomo创始人所做的app。
再加上flomo当中【关联笔记】这个功能玩法,让我感觉非常适合用来写作,非常能够激发灵感。

于是,我又下单了flomo的创始人所写的书《笔记的方法》,打算认真学习之后,摸索出一套flomo+tana一起使用的方法。

这本《笔记的方法》,我大概读完了如何做好笔记分类的部分。
我感觉超级有收获,于是就开始实践,翻新我的Tana笔记分类。
但我还是失败了。一下午的时间,差点没给我整精神崩溃。

然后,我就去找麦先生,因为他研究知识管理很多年了:
晚上,我们聊了一个小时。基本是他在说,我在听。
然后,我毅然决然的放弃了《笔记的方法》这本书,去读了《打造第二大脑》。

结果,真的是豁然开朗!!
我今天已经把这本书看到了第六章,同时,我也在调整Tana里面的笔记分类。

这本书的确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
关于前面所讲的各种挑战,透过这本书,我也觉得基本可以搞的定。
所以,我准备启动一个共读会。

在共读这本书的同时,我们每天都会对书本里的一部分内容进行讨论。
同时,我也会做一些小分享。
这件事吧,不收钱,也没有什么服务。

那我为啥要做嘞?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反正我也要读这本书,那不如和一帮对这件事有兴趣的伙伴一起读。
说不定,就能碰出点别的火花,对不对?

所以,如果你对知识管理,记笔记这件事情好奇、有兴趣、很热爱、很刚需,欢迎你来参加。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围观,都行。

我就讲一个前提:千万不要觉得进了这个群,我得对你负什么责任。也不要对我提什么要求。
目前来看的话,它还不是一个具有什么服务的产品。只能算是个兴趣小组。
大家因为共同的兴趣一起研讨一个话题,真诚的交流,产生思想碰撞,创造价值。仅此而已~

我举个例子:类似于我突然兴起,开了个直播讲了一节课,但你恰巧没看到,我也恰巧没录制,你一直追着我要录制,不给你录制你就生气气,那俺可不哄你。
就酱紫。



参与方法

请你加我的微信,并把下列内容发送给我:

1. 你是打算进来围观,还是深度参与?(如果只是围观,下面的问题就不用回复喽)

2. 现在是否还有记笔记的习惯?频率高不高?

3. 你都会在什么场景下记录笔记?都会记录什么类型的笔记?

4. 你是如何进行知识管理的?还是基本没咋管理?

5. 对于记笔记这件事,有没有什么让你感觉解决不了的问题?

6. 你对于和我一起深度研究这个东西是否有兴趣?(花较多的心力投入),还是仅有空就参与一下?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添加秋天老师微信号,一起精进思维 ↓↓↓


 点击阅读原文开始进化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秋天行知录
从事心智教育,致力于活出自己喜欢的平衡复利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