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项目:初次整顿自我】 反完美主义、非线性做事逻辑、品质模型

文摘   教育   2024-09-09 23:23   山东  

前三天:
01【项目:初次整顿自我】 费曼学习法、热爱、目标评估
02【项目:初次整顿自我】 项目启动清单、意图澄清闭环、自我觉知、信息收集流程
03【项目:初次整顿自我】 清晰思考的关键:分类
04【项目:初次整顿自我】 如何面对焦虑、克服完美主义、实干家思想、理念模型

今天是三天合集
以下是正文


Day09-反完美主义与非线性逻辑


昨天我整顿出了四套三观,整顿完后,我便有一丝不对劲的感觉。今天突然发现——这些三观之间是有矛盾且有层级的。矛盾是什么呢?——我的最高认同的世界观为「无常世界」。说白了,叫做——身外无物,一切都是假的,都是幻境。


虽然我发自真心的认同这一点,但当我诚实的面对自己时,我发觉到:事实上,真正让我热情满满的“人生观”(此生应当如何活),是追求高增长/高生产力的平衡、复利人生。

很明显,这就是在追求外物、贪恋外物啊。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矛盾呢?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面对矛盾但皆认同的观念,我该如何自处呢?


当我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通常,我都回到我的基本品质和原则上去思考。

这次,是「诚实」这个原则点醒了我——诚实的面对一切,首当其冲的,是诚实面对“真实的自己”。


是啊,那个贪恋外物的,就是真实的自己。我不能因为存在一个完美的、理想的、高层级的理念系统,就否定这个真实的自己。


就像是禅修时,我的上师曾教导我的:“在你觉悟前,贪嗔的习气总是主导你,那是正常的。不要认为听了开示、学了修法,就立马能像彻底觉悟者一样行事。你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中,而在这个过程中,会忍不住的被习气所控做恶事。当做了恶,要安忍那份果报。并继续收拾心情正确精进,正确用功,你终会抵达的、终会成功的。”


于是,这事我便想通了——这是个阶段性问题嘛。

当下阶段这个真实的我,就是停留在贪恋外物的阶段,且这种动力系统也的确给了我很大的力量。最重要的是——这个动力系统还在支持着我发展,我还远没有抵达这份动力系统的潜力上限。

那么,我就正视、尊重并承认这个真实的自己就是这样,并持续的去发展这个真实的自己。

等这个自己遇到瓶颈了,那就意味着这份修行系统已经无法支持我继续走向更好的层次,也意味着我的修行要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了。


那时候的事,就那时候再考虑嘛。所以,我实现了自洽——

当我搞清楚这件事之后,另一件事也被弄明白了——人怎么可能有三四套三观系统呢?一定是只有一套逻辑自洽的系统存在才对啊。


当出现了三四套尊奉的三观系统,可能有这些原因:

  • 它们之间相互矛盾,但你却认为每一个都代表真实的你。这意味着:你根本不知道真实的自己长什么样,你陷入在虚假想象中了

  • 他们之间是有递进关系的,你需要进行分层处理

  • 他们之间是可以合并的,只不过你还没找到中间的联系,或者缺失了某些关键信息

在这个基础上,我完成了一份整合:

比如,这两个部分的内容就被清空且合并到了另一份理念系统中。


这个过程也让我再次心生感叹:哪有一日建成的罗马,那有完美无瑕的人生。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做的过程中一点一点摸出来的。甚至,那最初的粗胚可能糟糕到不堪入目。但在持续的探索、反思、复盘、矫正的过程中,一开始的不堪入目,或许会慢慢迭代成「不可思议」的样子。


当那件事被雕琢到熠熠发光时,往往才会被大众看到。但被大家惊叹的那个完美、宏大的结果,不知经过了多少番的矫正——可以这么说:促成这个结果的过程,满是粗糙。


因此,请你不必因任何人呈现出的高手、天才模样而自惭形秽,也不必将谁奉若神明。更重要的事——不要形成一种“高手都是一步登天”的错觉,和“如果不能完美无暇的抵达终点,那我干脆不做”的信念。

当你摒弃这一切,你将真正有机会抵达完美。

感叹完毕,继续整合——


整合完之后,四个模型变成了两个模型。这两个模型的标题都起的很粗糙:

大概是指:一个是非常高度的、指导我的思想的、人生战略级别的东西。

另一个,是我当下这个阶段,事实上非常渴望、想要、有动力且确确实实每日正在努力的。


它们两个如何去做区分呢?再详细的尝试做个说明:

  1. 假设:第一个高维智慧分为十个段位,我可能正处在十个段位中的第三个段位,这所谓第三个段位,就是当前阶段我的三观。

  2. 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呢——一个是理想,我知道他很正确,也让我向往,但因为高度不够,人生没到那个阶段,所以没有特别大的热情去下功夫追求。

    1. 那为什么还要使用它?因为它是这个世界上最智慧、最聪明的人建立的、经过验证的有效体系。所以它能给我指导一个很好的大方向,而且迷茫的时候也能拉我一把。

    2. 当然不仅是道听途说,我也经过实践验证——不论是这个理念下的实修方法的实修体感,还是我使用它帮助我分析与决策,都异常的好用。所以,这是我的人生「智慧导师」。

    3. 就像许多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之书,有的人是道德经,有的人是穷查理宝典,还有的人是毛选。无论是哪一本,都能做到在你的人生「每个阶段」皆给予你指引——且,当你更上一个阶层之后,会读出更多的智慧,也会更加感叹其博大精深。

  3. 另一个是现实,是离我很近的现实,是我当下就渴望拥有的。不仅渴望,还属于我觉得5-10年我就能拥有的。且具有超强的动力——是我真正充满热情的、每天动力满满在推进的东西。

我还在我的社群中用另一个方式进行了表述,你可以参考。


这就是到目前为止,我整理出的理念模型。于我而言,这样去区分是非常好用的。

  • 一个是顶层思想

    • 非常终极,非常正确,帮助我很多,在大战略上指导着我,但离我太远,我暂时没体感没感觉的思想体系。

    • 是我得再多爬几个台阶,才能够得到的。

    • 是远处的山,我知道我要去那里,但目前摆在我面前的问题是怎么过河

  • 一个是当下阶段。当下阶段包含了两部分

    • 一部分是我已经做到的

    • 一部分是我非常渴望、超级有动力去追求的,也是我下面修行提高的目标


我基本已经全部整理完毕了,放一张局部截图给大家看:

这里又让我出现了一个灵感——我还需要再设置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叫做「真实的我」。

这个真实的我是指——当下100%真实的我的样子。

比如:我虽然非常信奉耐心这个品质,但还是有很多时候我没有耐心。70%的时间有耐心,30%的时间没耐心——这就是真实的我。


通过这个模型,我得以诚实的看待自己,既不高估、也不低估。当澄清了「现实中我的真实水平」,我才能够知晓哪些是离我较近的、垫垫脚就够得到的渴望目标,我还知道了,我离这个目标有多少差距,我有哪儿没做好,我错在哪——那么,我的成长才是真正有的放矢的。


回溯一下:在进行这次自我整顿项目的最初,就曾列过一个核心目标:把「我」变清晰。以及,对这个核心目标的具体化解释:

  1. 澄清「我是谁」

  2. 澄清「我所处的阶段」

  3. 澄清「我渴望去往的方向」

在当时,这三点没有一个能够被想清楚。但到了今天,这三个问题可以用我创造出的理念模型来搞定了。

神奇不?


同时,我还想通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品质」这个东西我要放在哪个理念模型里面?”

你看,这是我的记录(看不懂也无妨,因为写下这些内容时,我的脑子也很乱。以及,我在用自己看的明白的方式做记录)

重要的不是这个内容,而是今天,我就把这个疑难问题搞懂了。

为什么当时搞不懂,但今天搞懂了呢?因为今天想通了一件事——三观理念模型不应该有好几个,而是应该整顿到一起才对。

因为想通了这件事,那我当时的纠结也就没意义了。因为,当时我纠结的是品质应当放在哪个理念模型中呢?

现在,理念模型就剩俩了,而且职能还分的那么清楚,自然就不必纠结了嘛。

我一直在强调不要完美主义、先开始实践、做的多才能想的深……通过这件事,又一次实证了你必须要实践,才可能把一些事情想清楚的道理。


同时,通过这件事,又可以再分享一个角度:当我们想不清楚一个问题的时候,意味着这个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这个系统中有很多东西还未被澄清,于是,再没有被彻底澄清的之前,人就不可能想的清楚问题的答案。

怎么办呢?只有把这个系统中所有的边边角角都搞清楚,答案才能真正呼之欲出——就像是玩游戏的时候,面对笼罩迷雾的地图,你需要一点点的探索、驱散迷雾,才能真正的知道你要走的那条路在何方。


但有趣的是:问题的澄清流程,不一定是按照一种线性顺序的,有可能是乱七八糟的、跳跃式的。

举个例子:当你读一本书时,第三章的内容你怎么都看不懂,这是因为你缺失了一些知识,所以无法读懂。

那些缺失的知识在哪里呢?可能在第五章——所以当你一脸懵逼的读到第五章,居然就一下子恍然大悟了第三章所讲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含义。

那为什么作者不能把第五章的内容放到第三章前面呢?

因为读懂第五章,又需要完整读完前四章才行——所以,有的时候你读不懂一本书里的一个部分,你可以先画好线,然后继续读下去。读完一遍最后再回头读一遍,你就神奇的发现,那个读不懂的地方可以读懂了。

这就是所谓的非线性,世界不是一条直线走到黑的逻辑,反而是“颠三倒四”的逻辑。


同样的,做事也是一样:你认为的是——当我进行到这个步骤的时候,我就应该很顺畅的走过去——即,理想中,你应当直接从A点到达你的目标B点,再顺畅的按着计划走向C点。

可现实可能这样的——

你以为要从A到B,然后再到C。

可现实居然是乱七八糟的走了一通,最吊诡的是,你可能先一步抵达了C,然后再从C走向了B。

在我做这件事的过程(全流程都展示给大家看了)中,你就能发现很多细节,都展现出了这样的非线性逻辑。

这还算是一件不太大的项目,要是一个更大的项目,那可能会更乱。

所以,这里就说明了一件事——现实和你想象的不一样,真实世界,远超你的头脑假设。因此,干吧!开始干,就能把事情想清楚!


想不清楚的时候怎么办呢?先看看自己能往哪里行动一步,向前走一步。

把自己能做的事,先都做完再说。以及,不要害怕犯错,错了,就探出了一条不能走的路。那么,你就更加清楚正确的路可能在什么方向了——这样做下去,你会非常神奇的发现——我竟然莫名其妙的,就把事给搞定了。


好,下面我要做的事情是,继续完善品质那一栏。

当我诚实的面对自己,发现:虽然我常常把品质挂在嘴上,我也常常教导他人要去修炼品质,但其实我并不理解品质的真正内涵。

怎么算真正了解呢?目前我可以想得到的是——

  • 概念能定义的清楚

  • 有流程

  • 有体感

  • 这个品质是真符合规律,而不是大家都觉得正确,但其实他不对

  • 品质一定有他的限制性


明天,开始做这件事。




Day10-品质模型


今天的任务是澄清品质。我发现,品质是一个信息量极大的内容。所以,打算单独把品质澄清为一个模型。

建立模型的思路是WHY-HOW-WHTA(黄金思维圈),这是一个简洁有效的模型。其实按照以前,我总会想要一下子整出一个完美的的模型,但这只是妄想罢了,真正有效的模型是慢慢迭代成长出来的。

这是我整合出来的模型——

剩下的明天再弄吧~




Day11

这些是我查看自己笔记软件中,目前可以搜寻到的所有、所有我关注的、有关于品质的内容(我从2024年6月24日开始使用这款笔记app)。

这也意味着,在目前我的意识范围中,最关注的就是这些了。

我突然意识到几个问题:

  1. 我并没有认真梳理和定义过这些品质的定义,连定义都没定义,说明我「压根不懂、压根不清晰」它们是什么。

  2. 我并没有把它们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行为,所以,它们还只是一堆理念,只是思维模型,并没有连通到体验层。

  3. 我没有一份落到纸上的日课,虽然会反省、会觉察、会精进、但都是随性而至,因此意味着我对它们的意识化还不够清晰。


所以,下面的内容,我准备慢慢的做梳理了。每梳理一部分,就实践起来,直到他可以意识化、标准化。

这是第一个在梳理的品质——

明天继续梳理~

正文结束



后续,我的各种思考和实践,都会集结起来。你可以从这里查找👇





另外,如果你对《成事高手培养计划3.0》有兴趣,请你知悉以下信息:

1、因为服务能力有限,所以限招30人。每个人都需要填写申请表,并与我视频通话面谈一次,才可以决定是否能够参加课程。

2、视频面谈,相当于一次咨询,目的是为了确定你是否适合本课程。另一层含义:也是你来面试我,看看你是否喜欢我,是否真的愿意跟随我学习。这是件双向的事情。

3、课程价格为19800,承诺交付期为1年。

4、目前的唯一优惠是:交1000元定金会膨胀为5000。视频面谈无异议后,补尾款14800即可。

5、若未通过申请或视频面谈不合适,定金全额退还。

6、目前没有课程介绍,后续的课程介绍,都会更新在这个链接中(这也是订金链接)——若支付了定金,请微信联系我:yibenzhengjing8888





如果你对我的理念感兴趣,可以订阅我的小报童专栏。

我的更多思考,都在这里。

这个链接中,有些免费试读的内容👇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添加秋天老师微信号,一起精进思维 ↓↓↓



 点击阅读原文开始进化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秋天行知录
从事心智教育,致力于活出自己喜欢的平衡复利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