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项目:初次整顿自我】 知识复利、反馈思维、时间成本、投产比计算

文摘   教育   2024-09-12 23:10   山东  

前三天:
01【项目:初次整顿自我】 费曼学习法、热爱、目标评估
02【项目:初次整顿自我】 项目启动清单、意图澄清闭环、自我觉知、信息收集流程
03【项目:初次整顿自我】 清晰思考的关键:分类
04【项目:初次整顿自我】 如何面对焦虑、克服完美主义、实干家思想、理念模型
05【项目:初次整顿自我】 反完美主义、非线性做事逻辑、品质模型

今天是六天合集,也是项目结束
以下是正文


Day12-知识复利与反馈思维


项目要收尾了,第一遍整顿自我已经差不多搞定。下一个整顿自我的项目,可能是一个长周期的积累型项目。


我认为会包含几个部分:

  1. 持续的积累素材:就如之前积累笔记一样。这次能觉察出这些内容,首先要归功于我有勤记录的良好习惯和一套优质的知识管理系统。

  2. 把理念日课化:理念不能悬在空中,必须落于生活中的每一个平凡时刻。所以,我需要继续优化这个理念模型,把它变为可实操、可落地、可“日拱一卒”精进的实操版本。从而有意识的刻意练习,看见自己清晰的进步

  3. 品质的澄清与日课化:同上,需要继续做品质的澄清,并将其日课化。

  4. 理念体系影响力化:我需要用多篇文章,来介绍我的理念体系。前面曾说过,「理念体系」,是澄清一个「完整人」最好的方式。说白了:想了解一个人,就看他活在一个什么理念体系中。为此,我需要认认真真对外做好解释: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于是,就可以借此把同频的人吸引来,把不同频的人从生命中请出去。嗯,这也是一个新项目。

通过这个项目,发展出了四个新项目,且都是让我感到热情满满的项目,实在是太值了~


在项目收尾部分,先去把一些粗率的地方做精细处理。比如改一下笔记标题+改个漂亮的小图标:

再去把笔记做一下渐进处理:

回顾一下项目启动清单时,设定的意图,回想一下自己的初心,并看看,是否朝着自己最初的目标一直在前行?

看到我最初设定的意图是:

  1. 把「我」具体化,即我是谁、我处于什么阶段、我渴望如何发展(这段表述很模糊,因为当时设定的时候,的确没有完全清楚)。✅

  2. 整顿出一个自我模型。✅

  3. 借此来澄清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并找到下一步的具体项目。✅

  4. 借此来设置出一个热爱+优势+十倍好的更大战略目标。❌

第四项还未完成。这一项目前已经有头绪了,大概是需要单开一个项目来做推进的。暂且按下不表。


嗯!到这里为止,本项目基本算是圆满完成了。在项目推进到最后时,如何画上一个漂亮的句号呢?

答案是:设置项目完成清单。

具体的做法如下——

第一步是进行复盘反思(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这里就考验做记录的习惯了。

越能有意识的做记录、记录的越详细清晰,关键细节就越容易被挖掘重现,从而进行有效沉淀。这样,每次项目积攒下的work和not work,都可以帮助我更好的完成下一个项目——这就是知识复利。

这次是我第一次如此翔实的做项目记录,感觉非常不错,这种工作模式完全可以延续到其他项目中。

所以,通过这次的项目完成清单记录,也让我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流程和记录流程吧,之前是否遗漏了很多的有效信息呢?


下面就具体开始做复盘总结吧——

第一步,是边把文章做精细化整理,边去提炼有效信息。

所谓文章的精细化整理是指:我在推进项目时,记录的方式都非常随意。现在,我要把语法和措辞重新修正一遍,该去做好诠释的,也相应的拓写。无关紧要的,删除。

嗯,这一段文字其实就是精细化整理时新添加的。

提炼有效信息是指,把记录的内容中,我认为可复用的知识和可吸取的经验累积下来。

今天将Day01的内容做了有效提炼——

将Day1-3三天文章内容做了精细改写,制作成了可公开发表的水平——

在改前几日的记录时,看到曾经的一些思考和疑问,会有些啼笑皆非之感。毕竟,从现在看来,我已然摸出一条很清楚的路径,这路可以指引我清楚的从起点到终点走过去。但当时的自己,也确是处于一个两眼一抹黑的状态。想错了、做错了、都很正常。


这也是我非常重要的一个信念吧——不害怕失败,只害怕没有反馈。

应当尽早的,把自己做的事情展开来给世界看,从世界那里拿到反馈,并借此做改进。这样,才是真正获得成功的路径。

重要的从来不是做事过程中的面子,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成功,甚至不在乎于“这件事”能不能拿到结果。只要是互动了,只要是跟世界碰撞了,只要是获取到反馈了,你就有几率依据这些经验获得自身的增值,然后用更强大的自我去面对下一个挑战。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明天跟家人约好出游,工作就放下一天




Day13(休息)



Day14-内化

今天在整理前面的记录时,突然看到了这张图:

我发现,这个思考是很有价值的。于是据此,我迭代了我的品质模型:

在精修文章的过程中发现:在这个项目中,我多次都显现出实干家的身份形象,也一直在使用相关的原则。看来——这正是我真正内化的原则和身份认同。


那些「真正的」,就会在人无意识的情况下,总是、反复的体现在做事细节中,也总是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平凡时刻——这是真正的修炼成功、实现内化的状态。


但那些还没内化的原则,大概是体现不出来的——无论你在思维上认为自己了知的多么清楚,或许都不是真的。而在无意识的平凡时刻,你会做出什么反应、会产生什么念头,才显现出真正的你。


所谓的修行,就是修这种知行合一的状态。

今天把所有的内容都精修完毕了,重读一遍,自己的收获也很大。

明天的任务是把过往记录中所有的有效性和无效性都整理到Tana上。




Day15-时间成本

今天把所有记录的内容中,我认为可能是有价值的部分,都搜刮下来了:

一开始的时候,搜刮整理的速度还是很慢的。因为不断地在复制粘贴时,想要去修改措辞。

然后突然就警醒过来:自己似乎陷入到完美主义中了。


于是,立马挑出来观察自己的时间投入:在这种信息搜刮的过程,我会在以下几个地方投入时间——

  1. 认真的阅读每一个字

  2. 把认为值得复制粘贴的部分,从飞书复制粘贴到Tana

  3. 复制粘贴时,会想办法做表达的精简、修改,而不是直接原文复制粘贴

  4. 复制粘贴时,会想要给这个笔记起好标题名,比如这样——

  1. 复制粘贴的同时,就想要给每一个内容做好分类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时间的投入,是必要的吗?是值得的吗?是有回报的吗?


带着这个视角重新去审视自己的时间支出后,竟然发现,大部分的时间都被浪费了。

  1. 认真的阅读每一个字——❌完全没必要啊,因为复制粘贴过去之后,我还会在阅读一遍。这不就意味着我阅读了两遍?也就意味着,有一遍阅读时间浪费掉了。

  2. 把认为值得复制粘贴的部分,从飞书复制粘贴到Tana——✅这是必要的时间支出,只需要用最快的速度、使用直觉筛选就好。

  3. 复制粘贴时,会想办法做表达的精简、修改,而不是直接原文复制粘贴——❌完全没必要啊,我复制过去的内容是要挑选一小部分专门做提炼的,我还没筛选出哪些做提炼,我有什么好修改的?

  4. 复制粘贴时,会想要给这个笔记起好标题名,比如这样——❌完全没必要啊,只需要简单的写一个标题就好,那么认真的起了的标题,80%的概率都不会使用的,那就意味着纯粹是浪费

  5. 复制粘贴的同时,就想要给每一个内容做好分类——❌完全没必要啊,这是下一步要做的事情。人的大脑CUP是有限的,最好进行单线程工作。若一心二用,容易效率极低,产出极差,还非常耗能。


当我做完这个反思复盘后,发现,大部分时间都被浪费了,怪不得慢呢。

于是,便立马改换策略:只用直觉筛选内容,飞速的复制粘贴,随意的起一个标题做归类。

效果也是很显著的——

后半部分的整理效率,至少翻了五倍。


现在,我已经将飞书内,我认为可以产生复利的所有内容,都粘贴到了Tana,下一步,是对收集到的知识进行分类。

我先把比较系统的内容沉淀在一个类目下,叫做「这次沉淀下的知识」

什么叫做比较系统的内容呢?就类似于这样的——

已经比较完整了的,不太需要做改动的,就算是系统的内容。

而下面这种,零零散散的,就算是碎片知识——

我会把它们先散落的放在外面,暂不处理。

下一步是什么呢?

把比较系统的知识,先往这两个大类目里归。

这些明天做吧。




Day16(停工)



Day17-投产比计算

昨天没有继续归类,因为发现有许多其他项目停滞不动,需要继续发展和推动。

同时,也让我产生了一份警觉:花在最终项目完成清单上的时间是不是太久了?这事值得我花这么久吗?它有那么高的回报率吗?

于是,打开了《打造第二大脑》,发现作者的确早有说明。且,最重要的那段话我竟然还没划线。

是啊,我收集了这些信息,虽然看起来非常有价值,但是,我把它们精心整理之后,真的会100%发挥作用吗?

如果无法确定它是否发挥作用,那就意味着我投入时间和精力,换来的是不确定的回报,这就是一笔糟糕的投资。


发现这一点,让我懊恼了5分钟。毕竟,热情满满的干了三天,结果是做了错误的时间投资。

这五分钟,我离开了电脑,去整顿了下呼吸。当心平静下来后,内心升起了一份正思惟:“及时止损,收集经验,这是最了不起的。”


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你热情满满的做了一件错事、走了一条弯路。这弯路可能走了三天,也可能走了十天,甚至一年,十年。

在这弯路里,你或许投注了无数的资源和情感。

但真正重要的,从来不是慨叹和愤恨弯路对自己造成的伤害,而是学会时刻对自己的一举一动保持觉察,并由衷的感谢这位老师——醒悟的那一刻,立马止损,对这段经历带来的教诲感恩且珍重保存。


自己前面的状况,实际上是陷入了FOMO(错失恐惧症)。

破解FOMO,要用这个原则——

这个原则应当绝对到:“我真的确定下面100%要使用它,我才对它做萃取和整理。一旦不是100%确认要用,那就不要花时间和精力做萃取整理。”

这样的思想,是高生产力的思想。

所以我应当这么想——我所收集的这些信息中,哪些是一定会使用的?哪些是一定会帮到我的?

我确定的第一个100%会帮到我的知识,是项目管理/目标达成的经验积累。

因为我一直在做项目,这个整顿自我的项目完结之后,下一个项目立马就会启动。所以,这次做项目的经验,是一定可以帮到我的。

我这里为什么要标上“回归具体场景”呢?


这其实是设置了一个搜寻信息的标准——能应用在这个场景中解决问题的,才是值得搜寻的。

那么,只要我清晰的写出了「场景」,下面去搜寻信息时,信息能和场景对的上,我就可以收纳进来。

人的脑袋就是这么运转的,如果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或过滤器,面对海量的信息,就会茫然失措。

反之,当你设定了具体的目标,即:只要这类信息,其他的都不要,效率便立马高了起来。

这就是费曼信息抓取法的精髓。


你可以看到,我的实操过程,是按照时间线设置场景的——项目开始、项目过程和项目结束。

项目开始的第一步,是设置项目启动清单。我惊喜的发现,项目其实分类很多的类别。比如,我这次做的这个项目,是属于「概念澄清类项目」。

我把我的简单理解先写了下来了下来:

回顾了整个项目进程之后,我又更一步的清晰了:

——————

看起来进展很顺利,但实际上做到一半的时候,又把我卡住了,且搞得整个人很狂躁。

我回忆起我的经验:只要我感觉到事情很难、很苦,死活推动不下去,那就一定意味着我的思考方向出了问题。最重要的——我现在的做法,一定超出了我的能力圈。

那么,就要学会把事情变小——怎么把事情变小,也是一种需要训练的能力。


最后我发现这件事的问题在这里——

我现在的想法是:我萃取出了很多很有价值的信息,我希望把它们放在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中,和其对应旧笔记合并同类项,优化那个旧笔记。比如——

我有一条笔记,叫做如何设置项目启动清单。同时,通过这次项目,我还萃取出了信息抓取和信息分类的知识。而这两个知识,能够帮我完善设置项目启动清单的方法论和操作流程。于是,我就是这么操作的——

看起来很美好对不对?把这次项目所产生的新的实践经验进行提炼和萃取,并旧有知识体系进行整合,从而优化和迭代旧知识体系,使其变得更强大——这不就是复利嘛!

但这样的做法,有很大的问题。


我的旧知识体系是超级庞大的

我的旧知识体系中的笔记数量更是多到吓人。

当我拿到一个信息就希望「精准」去归类到相应笔记下时,就意味着每一个信息,我都需要用脑子去推演它应该放在几千条永久笔记中的哪一条里。

我还要对新笔记做出最合适的萃取与提炼,与旧笔记合而为一。

人脑其实很蠢笨的,这种程度的计算和推演,脑子烧掉了也完不成。


最关键的是——这么做可能还没什么收益,因为我即使归好类、迭代好,将来我一定会用到那个笔记吗?

想做知识管理,就必须理解一件事情:你记在笔记本上的笔记内容,80%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对于这种一辈子都用不上的知识,你所有投入花费的时间,都是绝对的、无可辩驳的浪费。

因此,这种优化就是一种FOMO(错失恐惧症),而不是一种高回报的投资。


想通了这一点之后,我就知道自己做了一个完全超出自身能力、完全做不到、超级为难自己,且还不一定有收益的事情。(怪不得花了这么多天)

于是,我调整了自己的做法——

每一个信息都放在对应领域的收件箱当中,不萃取也不提炼。

你看,打着#实践笔记标签的内容,后面都挂着“收件箱”三个字。这意味着它完全没被萃取和精炼过。

什么时候好好的提炼它呢?

等将来,我真的需要解决一个问题,真的要做一件事的时候——是指:当下我就是要做这件事,而不是“我认为我会做”——在这个时候,再带着那个事(主题),来反过来筛选曾经记录的所有内容。


这样,我有明确的主题(注意力集中在单点,不耗能),而且是做筛选,不是做推演(筛选意味着耗能低),且是做了一定有回报的(因为我就是要做一件事,出一个成果)。

你看,当我这么做的时候,难度下来了、成本低了(以前三天还没进展的事情,现在30分钟搞定)、收益是确定性的了,而且,知识还没有损失掉,将来还可以复利帮助我。

这就是正确做事策略的好处。


因此要记得:保持觉察、会算投产比,才能高效能。

现在我也理解了作者为什么说项目完成清单只需要5-8分钟就可以回顾完毕。

因为,我需要的仅是把整个项目过程中产生的有价值的素材,分门别类的放到好找的地方。

并在将来真的需要使用相关知识的时候,再拿出来好好的萃取提炼。再“带着目的找信息”。

而所谓的回顾反思,也只是在心里稍微做下复盘就好。

下面,标记好项目对应链接,方便将来查找

标好项目结束日期和完成状态

将项目结束清单标为已完成——

项目结束🎉

正文结束



后续,我的各种思考和实践,都会集结起来。你可以从这里查找👇





另外,如果你对《成事高手培养计划3.0》有兴趣,请你知悉以下信息:

1、因为服务能力有限,所以限招30人。每个人都需要填写申请表,并与我视频通话面谈一次,才可以决定是否能够参加课程。

2、视频面谈,相当于一次咨询,目的是为了确定你是否适合本课程。另一层含义:也是你来面试我,看看你是否喜欢我,是否真的愿意跟随我学习。这是件双向的事情。

3、课程价格为19800,承诺交付期为1年。

4、目前的唯一优惠是:交1000元定金会膨胀为5000。视频面谈无异议后,补尾款14800即可。

5、若未通过申请或视频面谈不合适,定金全额退还。

6、目前没有课程介绍,后续的课程介绍,都会更新在这个链接中(这也是订金链接)——若支付了定金,请微信联系我:yibenzhengjing8888





如果你对我的理念感兴趣,可以订阅我的小报童专栏。

我的更多思考,都在这里。

这个链接中,有些免费试读的内容👇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添加秋天老师微信号,一起精进思维 ↓↓↓



 点击阅读原文开始进化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秋天行知录
从事心智教育,致力于活出自己喜欢的平衡复利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