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杉
控制型的父母,在国产的影视剧里,一直都是常客。
有强控型的父母,对于孩子该吃什么,该做什么,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规定得死死的。典型的是《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的母亲,连儿子喝杯牛奶、什么时候喝、怎么喝都要管。
有软控型的母亲,所有的控制都裹着温柔的外衣。典型的是,《小舍得》中,颜鹏的父母。他会在经济上支持你,你的生活开支,孩子的学费,父母都会不遗余力的提供,但是,这些温柔背后都有要求,你并没有拒绝的权利。
还有一种,我称之为,撒娇捣乱型控制。典型的是,《都挺好》里,苏明玉的父亲苏大强,从不明明白白的说出口,究竟希望儿女怎么做,但是,只要儿女做的不合他心意,一定会撒泼捣乱,表示不满。
如果你成长在一个控制型的家庭里,那么,大概会有这样的感受:就是不管你活到20岁、30岁,还是40岁、50岁,你始终很难摆脱家庭的控制,真正做自己。你也曾想过,要摆脱父母的控制,按照自己的心意而活,但是,一方面,违背父母的心意,会让你有强烈的内疚感;另一方面,被控制久了,虽然不舒服却很习惯,想要自己飞的时候,连方向都不知道在哪?
一个被控制型家庭养大的孩子,通常会有以下五种人格特质:
1.易胆怯
被妈妈控制着长大的孩子,很少有独立探索世界的机会。很多妈妈,只关心孩子学习,对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同学老师相处的能力,并不关注。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除了在学习成绩上体会过成功的喜悦,几乎连与外界接触的机会都没有,更谈不上探索世界,掌握更多的技能。这样的孩子,在与人交往中,最容易胆怯。
另一方面,因为被控制着长大的孩子,习惯了大小事情都由父母做主,当自己独立面对生活、需要做决策的时候,往往是胆怯的,害怕承担责任,也害怕自己选错了。
2.易形成“框架型”人格
“框架型”人格是我自创的名字,指的是很多脑子里拥有许多“应该”、“一定”、“必须”想法的人。
因为头脑中有了太多的限定,例如:
做学生必须要有好的学习成绩;
人一定要听父母的话;
要早睡早起不能熬夜;
拥有“框架型”人格的人,活在很多要求和标准里,不敢逾越框架半步,会活得很辛苦。
3.易情绪压抑
这个很容易理解,家里如果有一个坚定、不可反驳的父母在,敢怒不敢言,甚至连哭、生气这些情绪都不被允许,压抑是必然的结果。
不是没有想过反抗,但是多次反抗无效以后,就选择了放弃。宁愿自己选择压抑情绪,也不愿意再有更多的表达。长此以往,在情绪沟通和表达上,也会呈现各种问题。
4.易自卑
“控制型”妈妈最大的特点是“我从来都不会错,错的都是别人。”
而在长期与妈妈的互动中,最能感受到是“我的错”的人,必然是孩子自己。在他们心里,有一句抹不掉的咒语叫“都是我的错”。两个人相处,如果出了问题,之间总有一个人是错的,既然不是妈妈的错,那必然就是孩子的错。
因为错太多,所以不敢轻易做决定,不敢表达自己,因为在他们心里,自己太容易犯错。
一个总觉得自己会犯错的人,太容易自卑。
5.易“缺乏自我”
一个长期处于被妈妈控制中的孩子,思想、喜好、对未来的规划通通由妈妈决定,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每一天,几乎都是在为妈妈而活。咨询中,很多来访者会说这样一句话:“活到现在,我几乎没有为自己活过一天。”
既然没有为自己活过,便谈不上拥有“自我”。
如果你很想改变,找回对自己生活的主动权,以下三个建议或许对你有用。
1.从小事着手,争取掌控权
如果你一直在一个控制型家庭长大,一下子想摆脱控制,做自己,其实是不现实的。我的建议是从身体到心理,一点点的争取自己的掌控权。
举个例子,如果你已经长到独立的年纪,但是父母还在帮你决定每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你可以尝试在这些方面寻找自己的掌控权。比如,母亲坚持让你穿那件红色衬衣的时候,你可以尝试坚定地告诉她,你不喜欢那么艳丽的颜色,觉得白色或者黑色更适合自己。这些小小的自主权,不会一下子撼动你们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但是,会让母亲意识到,你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
有时候,来自父母的控制,其实是一种无意识行为,在你还是孩子的时候,父母习惯性地帮你安排好一切,很多父母的控制,其实只是还没有意识你已经长大,已经不是那个还需要照顾的孩子了。
你在小事上夺回控制权,其实也是在温柔地向父母宣布:我已经长大,需要自己来安排生活了。
2.为自己创立属于自己的自我空间
除了从小事上获得掌控权,给自己争取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也是不错的选择。电视剧《开端》里,有个爱猫的男孩,叫卢迪。卢迪的父母对他管得多,又因为他天生有哮喘,所以,不允许他养猫。每次回到家,他都要面临母亲无尽的絮叨和盘问。于是,卢迪在家外,租了一个房子,收养了很多流浪猫。每天下课,都先到自己租的房子里,享受和猫待在一起的时光,然后再整理自己的心情,回到家里。
那个小小的属于自己与猫的空间,是他应对控制型的父母,给自己的喘息之地。如果你没有条件给自己争取一个独立的居所,也可以尝试给自己的房间上锁,家人只有经过你的应允才能进入。这小小的锁,意味着你在向家人宣告,你已经长大,不再是跟父母之间可以没有界限的孩子了。
如果这样做起来依然有困难,也可以尝试把喜欢的美术馆、喜欢的咖啡馆当成属于自己的第三空间。
总之,要想成为独立的自己,你需要先有一个可以独立掌控的环境,在这个独立的空间里,你可以自在的与自己的感受链接,可以在这个空间里思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顺应自己的感受,与自己喜欢的事物链接,是找到自己很重要的一步。
3.花时间探索、寻找自我
很多在控制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当想到成长、独立的时候,想到的第一件事,是摆脱父母的控制。
但其实,就像被庇护的鸟儿很难一下子学会独立飞行一样。成长于控制型家庭的孩子,如果一下子摆脱了父母的控制,重获自由。感受的也许不是自由带来的喜悦,而是前路没有方向的迷茫。
所以,我的建议是相比于急于摆脱控制,寻找自我,练就独立的能力,是更紧要的事儿。前面提到的从身体上获得掌控权以及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都是给寻找自我创造可能性。你需要花时间去搞清楚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想做什么工作,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当这些答案越来越清晰的时候,当你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羽翼渐丰的时候,也就是说,当你已经具备独立飞翔的能力的时候,你会发现,摆脱控制,比你想像得要容易很多。
写在最后
成长于控制型家庭,你已经失去了很多探索自我、真正做自己的时间,在你的世界里,有太多的要求,太多的不可以。但是,你终究要学会独立,学会以自己的方式探索未来,以想要的方式与世界相处。
那就从现在开始,一点点争取对于“自我”的掌控权,这个过程,会辛苦,会面对家庭权力的变更、会面临家人的不理解。但是,很值得。
预约咨询,请扫码添加工作室微信!
若杉
若杉心理创始人
畅销书籍:《停止内耗》
《阅己:做自己的心理顾问》
人生最大的理想:
见不同的人、听不同的故事、写不同的文章
我们的咨询室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Slide for more photos
心理咨询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