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杉
做咨询师很多年,我最心疼的,是那些,没有真正经历过童年的大人们,
他们的父母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办法承担起做“大人”的责任,
所以,把还是孩子的他们,推进了生活里,莫名其妙以“孩子”之身,扛起家庭的责任,生活的责任。
出于咨询师的本能,每次听到家长们谈论起,诸如:“我儿子啊,特别懂事,才七岁就知道帮我拎东西上楼了”
或者“我儿子特别懂我,每次我生气,他都会主动来哄我”……
看着妈妈们眼中透露出来的欣慰,我都会在心里忍不住心疼那个被称作懂事的小孩。
如果你家里也有这样一个“小大人”,先别忙着开心,这其实是一种家庭中的角色倒置。
所谓角色倒置,是指在一个健康的家庭里,父母是照顾者,孩子是被照顾者。
在《原生家庭》一书中,作者苏珊·福沃德总结了父母应该承担的几种责任:
他们必须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
他们必须保护孩子,使其免受身体上的伤害。
他们必须满足孩子对爱、关怀以及更深层次的情感需求。
他们必须保护孩子,使其免受感情上的伤害。
他们必须在道德伦理方面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而在一些家庭里,父母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能力扮演一个成熟的、可以履职的大人,
孩子被迫承担自己照顾家庭的责任,成为了家里的大人,从而导致了“角色倒置”。
典型的角色倒置的家庭组合:
第一类,父母一方长期缺失,另一方难以承担家庭的责任。
比如,父亲长期出差在外,母亲身体不好;或者父亲酗酒成瘾,母亲软弱,遇事常常喜欢逃避。
第二类,父母双方的情绪处理能力差。
我的一个来访者,讲起她的成长经历时,说从小家里只要遇到不愉快的事情,
父亲就只知道摔东西、发脾气,而母亲则是躲在屋里一直哭,
而她,不得不一边收拾被父亲砸碎的家,一边安抚妈妈,然后再帮着父母处理眼前的事儿。
第三类,父母的双双缺位。
《狂飙》中的高启强就是这种情况,高启强13岁时,父母因为车祸去世,
他被迫成了家里的大家长,带着弟弟妹妹讨生活。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父母双方并不是事实上的缺位,只是对孩子的关心不够,
尤其是对孩子的情绪关注不足,导致孩子觉得在家里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关注。
01
“小大人”身上,常见的心理问题
当“小大人”们,真的长成了大人,常常面临着这种几种心理问题。
第一,过度的责任心。
“小大人”们过早地被推上了“为生活负责”的角色,在他们的内心中,
一件事我不做就不会有人做,事情我不解决就不会有人帮着解决。
所以,好处是他们学会了为自己负责,坏处是,他们不仅学会了为自己负责,
还常常忍不住为别人负责,不仅把自己弄得压力很大,有时候还会让人觉得掌控感太强。
第二,缺爱。
过早的扮演大人的孩子们,几乎很少有机会体验到父母的爱。
所以,长大后的他们,总是忍不住的去想尽各种办法去获取爱。
有的会像,《再见爱人2》中的张婉婷一样,总是有事没事“作”一下,
如果丈夫能够忍受,并没有离开她,她就会觉得自己是被爱的。
还有的会用“讨好”的方式来获取爱,时时刻刻想着怎么让别人满意,慢慢的变成“爱”的奴隶,丢了自己。
第三,情感隔离。
这个很容易理解,在本该被爱的年纪里,不仅得不到想要的爱,还被迫要去理解、关心自己的父母,
他必然也是期待有人关心、有人爱的呀,但是,每一次对爱与关心的期待,最后都化为失望,
再加上有太多的事情要处理,“情绪”对处理事情并无太大的帮助,
所以慢慢的,干脆把情绪也戒掉了。
第四,强烈的无力感。
“小大人”身上,最让人心疼的就是那种如影随形的无力感。
因为过早地承担了不该自己承担的责任,所以常常会觉得“我怎么努力都做不好”,
所以,常常会觉得自卑和无力,觉得自己不管怎么努力,就是做不好。
为了抵御这种无力感,他们常常会付出更多的努力,但往往无济于事。
所以,“小大人”们长大以后,也常常变成工作狂,
因为“我再努力一点,就会做得更好”,是他们刻在骨子里的信条。
02
“小大人”们的亲密关系
当“小大人”们,进入到亲密关系中,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扮演一个拯救者的角色。
我的一个来访者,她在上小学前,父母关系还是挺和谐的,
她也实实在在地度过一段平静且幸福的三口之家的生活。
后来,父亲因为事业上遭受了打击,一蹶不振,所以常常靠酗酒排解心中的苦闷。
每次喝完酒,都打妈妈,妈妈软弱,一方面从力量上处于劣势,一开始还反抗,
结果遭来更严重的毒打,后来干脆放之任之,默默忍受了。
另一方面从心底里理解父亲的苦闷,所以又多了几分容忍。
母亲愿意忍受,但是来访者心疼母亲,每次看到父亲醉酒归来,她都挡在母亲面前,充当一个保护者的角色。
他甚至用自己的压岁钱给父亲报了财会班,希望父亲能学点东西,尽快从低谷中走出来。
她一直以为,只要自己努力照顾妈妈,努力让爸爸重新找回事业的方向,这个家的快乐就回来了。
但是,无论她怎么努力,父亲似乎就沉溺在泥潭里,不愿出来。
现在,来访者也到了三十几岁的年纪,她在事业上做得很好,唯独情路一直不顺。
谈过几段恋爱,但是,这些恋爱对象,无一例外的都是比她差很多的人。
咨询中,来访者说:“我朋友总说,我条件很好,但是好像总喜欢从垃圾堆里捡男人。”
在咨询中,经过很长时间的讨论。
我们发现,来访者之所以一直不停地找到比他更弱的男人,
是因为在她的潜意识里,一直都住着一个拯救者,想要通过拯救一个人来获得一段好的关系。
小的时候,他想通过拯救父亲,让这个家重新回到以前甜蜜的样子。但是,一直都没有成功。
所以,在她的内心,其实有非常强烈地无助感和挫败感,
为了抵御这种挫败感,她在事业上,不停工作,不停努力,因为她知道,除了自己,没有人真正靠得住。
就像她自己说的,“我只能向前,因为只要后仰,我就会发现,背后是空的。”
而在感情上,她需要找到一个个比她弱的,像烂泥一样的男人,去救赎他们,去抵御失败感,获得掌控感。
03
“小大人”们,该如何救赎自己?
关于“小大人”们的自我救赎,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第一, 要让来访者意识到,那些如影随形的“挫败感”不是他们不行,他们不好,
而是因为他们过早地承担了本不该他们承担的责任。
还记得在咨询中,当我一次次的告诉来访者,
拯救你父亲不是你的责任,你还是个孩子,你应该是被照顾的那一个。
来访者几乎哭成泪人。
她说:“真希望有人早点告诉我这句话。”
第二, 要让来访者重新“做一次”小孩。
在这一点上,心理咨询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心理咨询本身构建了一种安全的、可退行的关系,
让来访者可以体会到小时候未曾体验过的关心与照顾,从而弥补内心那个因为“缺爱”而产生的巨大空洞。
如果没有机会找到一个咨询中,构建一段安全的关系,也可以学着自己来爱自己。
我常说,长大最棒的事情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爱自己。
试着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孩,用自己想要被照顾的样子来照顾自己。
我的很多来访者,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甚至在养育宠物的过程中,
重新学习像照顾一个孩子一样来照顾自己,慢慢获得救赎。
在这个过程中,要警惕的是,是一种“我可以,我不需要照顾”的执念,
你并非不需要照顾,只是在长久的失望里,学会了不去照顾自己的感受,
学会了用“我不需要”来麻痹武装自己,唤醒自己的感受,承认和接纳自己的感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最后,愿每一个“小大人”,都有机会重新做一次“小孩”!
预约咨询,请扫码添加工作室微信!
若杉
若杉心理创始人
畅销书籍:《停止内耗》
《阅己:做自己的心理顾问》
人生最大的理想:
见不同的人、听不同的故事、写不同的文章
我们的咨询室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Slide for more photos
心理咨询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