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adimir Stroozer|俄罗斯
文|若杉
“空心病”是北大心理学博士徐凯文老师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它不是一个严格的病理性的诊断,是一个观察得来的一比较形象的说法。
“空心病”的症状,用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叫做“淡淡的死感”:
我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但是不管取得多少成就,我都感受不到快乐和幸福;
我对未来有强烈的迷茫,我不知道这样活下去的意义是什么;
每天昏昏噩噩,好像也没有做太多的事情,但就是很累……
如果这些症状在你身上或多或少的有呈现,并且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你很有可能患上了“空心病”。
如果看到这里,你觉得自己也得了“空心病”,我建议你去做两件事:
第一:重新与感受链接。
工具之所以可以长久的做工具,是因为工具没有感受,它不会去思考我开不开心;是因为工具没有意识,不会去想“我做工具有什么意义”。
但人有感受也有意识,你不可能用理智去切割掉感受。重新找回感受,本质上就是让自己“像人一样活着”。
你可以在户外吹吹风,感受一下风吹过脸颊是什么感觉,或者在某一个无所事事的午后就那么发呆,感受一下无事可做是什么感受。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去感受你做什么样的事情时候是开心的,然后以开心为原点,去构建生活。
第二个事情叫做构建意义感。
很多时候,我们对“意义感”的定义太过宏大,总觉得“改变世界”才叫意义。
但其实,意义感对个人来讲,有可能是非常具体且细小的。
比如,很长时间,我觉得自己活着的意义就是每天吃到好吃的早餐。仅仅想到这一点,我对明天起床这件事,就充满了期待。
这两年,学习陶艺,因为没有具体的目标,意义感对我来讲,就是有那么一段空闲的时光,手指可以触摸泥巴,那种整个手掌与泥巴接触的温润的触感,就是活着的意义。你也可以尝试去构建这些具体且有温度的意义。
当感受和意义感这两件事情可以在你身上重新构建、重新链接的时候,自然就不会有空心的感觉,我们叫做“以感受为始,以意义为终”,摆脱空心病,就是具体且真切地活着。
我想、我愿意、我期待,就是最大的意义。
预约咨询,请扫码添加工作室微信!
若杉
若杉心理创始人
畅销书籍:《停止内耗》
《阅己:做自己的心理顾问》
人生最大的理想:
见不同的人、听不同的故事、写不同的文章
我们的咨询室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Slide for more photos
心理咨询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