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6日,艺术管理视域下“场团合一”运营模式研讨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专题讲座如期举行。本次研讨会旨在搭建学界、业界交流研讨的平台,并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深化“场团合一”的探讨。讲座由浙江音乐学院特聘教授、浙江音乐学院艺术与文化管理高等研究院院长林宏鸣教授分享《剧院的未来与未来的剧院》。专题讲座由浙音艺术与文化管理高等研究院赵中华副教授主持。
剧院的未来与未来的剧院
讲座从剧院的诞生及演变、剧院的作用与发展以及剧院的功能和趋势三个方面展开。
剧院:为歌剧而生与为发展而变
林宏鸣教授从1637年世界第一座公共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在威尼斯诞生谈起,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的最后两部歌剧《乌利塞还乡记》和《波佩亚的加冕》就是为这座歌剧院而创作,进而为我们解读了中西方剧院的发展历程。从西方的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巴黎歌剧院、悉尼歌剧院到汉堡易北爱乐音乐厅,从中国宋代的勾栏瓦舍到现代剧场,作为艺术殿堂的剧院一直见证、体现着人类审美意识的变化和文明的进步,一些著名剧院不仅是各个国家文化形象的代表,也极大地推动着区域文化艺术令人瞩目的发展。
林教授认为,中国的剧院从清末至今,不同时期的剧院有不同的建筑特征。进入改革开放之后,虽然剧院的外形建筑风格随之有了显著的变化,规模越来越大,专业性越来越强,舞台设备也越来越先进,硬件促软件成为二十余年来演艺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艺术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进步。
一方面每一波剧院建设热潮,几乎都呈现出由南而北的发展轨迹,从1860年的澳门岗顶剧院,到1867年的上海兰心大戏院、1890年的香港普庆戏院、1904年的广州乐善戏院,再到1913年的北京第一舞台。改革开放之后,从1989年的深圳大剧院,到1998年的上海大剧院,再到2007年的国家大剧院,基本如此。另一方面,剧院的建设也暴露出一系列的明显问题,如选址不尽合理、功能比较单一、人性化设计欠缺、建管脱节严重,等等。为什么要建剧院、如何建剧院,以及怎样更好地发挥剧院的作用,应该引起我们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和破解。
剧院:五方面进步和突出的短板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中国的国家战略,林教授从文旅融合的背景切入剧院的作用与发展这一问题。2017年《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末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同年,在文化部正式发布的《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要求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文化会展、文化装备制造等行业全面协调发展,在文化产业的11个行业中,演艺居于首位。
随后,他概括了国内新建剧院运营管理取得的五个方面的进步:一是逐步告别二房东的角色,剧院从原来单纯出租场地开始自己策划节目和运营;二是剧院的演出计划明显增强,从原来没有计划变成提前三个月、半年甚至一年对外售票;三是开始注重包括艺术讲座、艺术导赏、艺术培训在内的艺术活动,这方面一些剧院比大多数剧团承担起了更多艺术教育的功能;四是一座城市中相对更好的节目,大概率在新建剧院中呈现;五是新建剧院往往是当地演艺市场发展的引擎。
在看到五个方面进步的同时,也不难发现剧院运营管理存在的明显问题。根据文旅部2023年7月发布的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场馆3199个,比上年末增加106个;观众坐席数246.83万个,减少2.6%。全年共开展艺术演出4.35万场次,比上年下降13.5%;艺术演出观众人次1424.16万人次,下降8.8%。从剧院自身运营的角度而言,因为营销的短板导致的突出问题是效益不佳,以未受疫情影响的2019年的数据为例,剧院的演出场次是剧团演出场次的 8.27%,剧院的观众人次是剧团观众人次的 5.52%,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剧院在整个演艺发展中作用的发挥。
剧院:融合式空间及新模式建构
世界上最难设计的是医院和剧院。在对中外主要城市剧院和人口关系作了比较分析之后,林教授用生动的案例阐述了剧院应该具备的功能特性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他指出,剧院不仅应该成为艺术的殿堂,未来的剧院也应该同时成为文化的课堂、精神的食堂、社交的礼堂和文明的“教堂”。
他认为,所谓艺术的殿堂,不仅是观演的空间,同时也应该成为美育核心的艺术教育的场所。他用生动的案例解读了剧院作为文化的课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关于精神的食堂,鲁迅先生说过,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林教授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简要阐释。而社交的礼堂,则是剧院最早出现时的主要功能之一。中国最早的岗顶剧院是葡萄牙人建的,兰心大戏院是英国侨民建的,当时建剧院的目的之一,是成为主要的社交活动场所。德国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前往剧院看戏的人中,有45%的观众是为社交而来。至于文明的“教堂“,林教授引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第一任总监列奥波德.达姆罗什曾经说的话:“要想知道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看看它的剧场就可以了。”
根据“一堂”变“五堂”的设想,未来的剧院应注重沉浸式体验、场景式消费、融合式空间和白加黑运营,剧院的设计和建造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场域布局、创制功能、声学设计、智能技术、绿色环保、材料工艺、艺术教育、公众服务等要求,部分设想会在建设中的上海大歌剧院实现。
针对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林教授强调,未来的剧院应有全新的“场团合一”运营管理模式相对应。
他以正在建设的上海大歌剧院为例,当时作为上海大歌剧院运营筹备组组长,林教授曾经先后拟定了四份主要方案,其中就有“一院两制”和“一场多团”的运营管理模式的独特设计,并介绍了“事业的帽子、企业的腿”的内涵。其中,“事业的帽子”是为了接受政府对歌剧的资助,“企业的腿”则是走市场的腿,在政府的支持下按市场规律运营。“一场多团”则包括自建剧团、驻演剧团、合作剧团和年度剧团的融合发展,才能实现既定的运营目标。
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学生任奕旭:
您觉得演艺新空间有必要具备自身的艺术生产力吗?
林教授:这要根据运营公司的自身条件而定,如果具备条件,有实力去创作好的作品,那完全可以。但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条件,那就没有必要去强求生产节目,那样的话不仅不能保证艺术的质量和稳定的演出,还会造成很大的浪费。
上海哆咪嗦文化传播公司执行董事张应征:
我从事的是歌剧制作与运营的工作。请教您:您对上音歌剧院的运营有什么建议?
林教授:关于上音歌剧院的运营,我曾经应邀专门向上音党政领导班子专题谈过我个人的一些建议构想,概括而言是四句话。第一是“演出有特色”,上音歌剧院作为一个学校自己建设和管理的“歌剧院”,就应该要演歌剧,但歌剧演出场次可能不多,能不能提一个口号,月月演歌剧?每月演出一场两场,这句口号就能成立。其它如上音十大名家音乐会、上音杰出校友音乐会、上音获奖师生音乐会、上音国际姐妹院校音乐会等等,一共谈了十几个方面;第二是“艺教成规模”,发挥上音学科专业众多的优势,和位于钻石地段的便利,在每个周末的周五、周六、周日举办艺术讲座、艺术导赏、艺术培训、名师讲堂等等,加上国定假日开放,就可以成为全国剧院中向公众开放时间最多的剧院;第三是“人才孵化器”,上音作为一个培养艺术人才的著名高校,可以借助上音歌剧院的启用,采取稳定中有流动的方式,把职业意义上的交响乐团、民族乐团、音乐剧团、歌剧团、合唱团等建立起来,艺管专业的优秀学生,可以在上音歌剧院实行长期的见习制度,从各个方面促进人才的培养;最后是“学术新平台”,举办高水平的学术讲堂、国际论坛,设立相应的学术组织和机构,建立高水平的改革发展研究基地,成为独具影响的学术平台。
文字:叶宇清
编辑:陈依滢
图片:李铮
审核:陶铮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