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6日,艺术管理视域下“场团合一”运营模式研讨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专题讲座如期举行。本次研讨会旨在搭建学界、业界交流研讨的平台,并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深化“场团合一”的探讨。上午场讲座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喻荣军先生带来《场团合一:从“游击战”到“阵地战”》。专题讲座由浙音艺术与文化管理高等研究院赵中华副教授主持。
场团合一:从“游击战”到“阵地战”
从无奈转型到拥抱市场
上海是我国较早实行国有院团转企改制的地区。回想2011年前后,转企改制的工作刚刚起步。对于大部分院团来说,是一个无奈的选择。转企改制意味着政府拨款的降低、事业单位编制的减少,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改革恰恰激发了国有院团的生产力,促进收入公平、提高艺术质量。在18家上海国有文艺院团中,多数已经完成改制并持续走在市场化运营的道路上。
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例(以下简称上话),经历过三个不同的“场”址。1995年,“拆二合一”,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和上海青年话剧团合并组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2019年至2023年,完成“转企改制”成立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有限公司。根据上海“一团一策”的政策文件,不同院团需要根据自身特点,针对定位、目标、人才培养、绩效考核等制定相应策略,配备艺术总监、艺委会等岗位。在转企改制的过程中,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十分重要。
从创意第一到品质第一
黄佐临先生曾言“以赤子之心,不求名不求利,做终生献身于话剧事业的真诚艺术家。”在这一精神的影响和感召下,“品质·创意·多元”作为上话的宗旨,引领上话制作、生产出了许多名篇佳作。从“创意”第一到“品质”第一也体现了上话“为时代创作,为人民演出”的使命。
为了提高品质,上话的做法是将有限的资金有限投入到剧目的制作生产中。2023年,上话的收入构成约一半来自演出收入,财政拨款和社会基金资助分别占比22%和4%。尽管已经转型成为企业,但盈利却不是首要目的。对上话而言,可以借助外部资源,通过资源整合降低成本,将艺术价值最大化。喻总监指出,剧院不是“旱涝保收”的养人单位,对舞美、编剧、演员的需求都可以通过社会资源整合来得到满足,这样的制度也更能激发创作者的创造力。上话通过内部艺术委员会、创作策划委员会把握剧目质量、提高艺术品质。
上话较早开始探索“场团合一”的实践路径。在组织架构上,党委书记、总经理、艺术总监分别把握思想政治、运营管理、艺术品质三条主线。科学的管理方法,高素质的团队为上话持续稳定地做好业务提供了组织层面的保障。在现有约330名在职人员中,行政管理人员占比高达40%,演员占比38%。随着“场团合一”下对行政管理要求的提高,上话的员工学历结构也逐渐升级。
“场团合一”意味着需要解决生产力要素配置。上话采用独特的KPI考核制度,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创作演出板块、剧院品牌板块、企业战略板块多维度进行考核,如演员的管理,上话始终坚持同工同酬,弱化编制概念,释放多劳多得,按劳分配意识;再如全国首创的“项目制作人制度”,在上话,每一位员工都可以通过自主申报成为制作人,项目盈亏与薪酬挂钩,依托场团合一制度,内部资源能得以高效利用,做到良性循环。
上话采用多种方式,建立可持续人才发展新格局。通过梯队培养、常态化培训给予员工成长空间;另外,给予年轻人机会,通过如“阿拉丁招募计划”等创新招聘方式招募拥有不同学历背景的青年成员,自2019年-2023年,每年收到约2000份简历,通过严格的筛选,招募富有创意、敢于实践的新成员。
从国家政策到上话的“十四五规划”
以国家“十四五”规划为方针,结合自身的使命、愿景和创作原则,上话制定了自己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从剧目数量、年均增长率、影响力、人才培养、精神文明建设五大方面提出了清晰的发展方向。
转企改制以来,上话先后形成了四大演出季品牌:人文之光、环球舞台、后浪新潮、经典重绎,从原创剧目、世界佳作、社会思潮、经典名篇等不同特点丰富产品结构,塑造品牌形象。驻场、巡演、项目制作人制度,上话用不同的方式实现增长。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市场部承担着多元的功能,包括市场营销、项目制作、剧场租赁、宣传推广、客户服务、戏剧教育、节目策划等工作,在上话的组织架构中,市场部是至关重要的部门。
讲座的最后,喻荣军总监指出,转企改制的国有文艺院团具备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 非营/盈/赢利组织)的特殊属性,相应的模式在欧美、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模式,值得参考与借鉴。但作为管理者,应始终记得非营利组织的使命宗旨,“放下眼前看长远”,怀抱赤子之心,对艺术敬畏,将观众放在心中。
文字:陈依滢
编辑:陈依滢 叶宇清
审核:陶铮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