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文化】中国民营汽车的开拓者——李书福

乐活   2024-10-25 13:00   北京  


李书福,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1963年生于浙江省台州市,曾就读长江职业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工程学学士。1997年,李书福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民营汽车企业——吉利。


青少年时期的李书福

01

“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

在改革开放初期,青少年时期的李书福便开始了创业。1982年,19岁的李书福向父亲要了几百元人民币买了一台手提照相机,开启了创业生涯。之后他经历了开照相馆、废金属提炼、造冰箱、造装潢材料、造摩托车等先后5次创业。

早期吉利摩托车生产线

1999年,我国民营企业很难取得造车资质,还没有民营企业造车的先例。35岁的李书福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决定要造汽车,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个注定会失败的决定,但李书福坚定地认为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一定会持续推进,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
进军汽车行业虽然立场坚定,但创业之路充满艰辛。企业创立之初,李书福提出了“造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让中国汽车走遍全世界”的雄心壮志。

02

“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

1999年12月中旬,时任国家卫计委主任的曾培炎在浙江台州调研。李书福在汇报时讲到“我觉得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几个沙发吗?可以让我们去做一些探索,用民营企业的机制,就像当年造摩托车一样,外界也都说我们不行,但我们造了全中国第一个踏板式摩托车,很成功!我们要是成功了,可以为国家探索一条汽车发展的道路,如果我们失败了,也不要国家的钱。”讲到动情处,李书福说出那句令人动容的话:“这样,你能不能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让我们尝试一下!”尽管曾培炎没有直接给出同意的答复,但那句“我不反对你们造汽车”给了李书福信心。
经过无数次等待,2001年11月9日,国家经贸委增发了一批汽车新车生产许可证,搭载着吉利自主研发的发动机、金属冲压车身的“吉利JL6360”终于榜上有名。12月26日,国家经贸委又发布了第七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吉利生产的轻型客车HQ6360、MR6370和三厢轿车MR7130又名列其中,吉利实现了从生产两厢轻型客车到生产三厢轿车的跨越。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夕,吉利终于如愿拿到了轿车的生产许可证,吉利也成了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他克服了政策、资金、人才的困难,开创了中国民营汽车企业的先河。

1998年吉利汽车自主研发的第一台轿车豪情下线

03

“我们要让中国汽车跑遍全世界”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加速融入全球,中国制造不断转型升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开启了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加快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进程。“汽车产业具有开放、合作、协同的特点,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还需要开放合作、包容发展。”2010年,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从收购沃尔沃汽车,到收购伦敦出租车、宝腾、路特斯股份,再到参股戴姆勒等,李书福带领着吉利的全球化梦想越来越清晰。

2010年吉利控股集团全资收购沃尔沃汽车

对于海外并购而来的品牌,李书福的理念是,吉利和这些品牌相对独立,协同发展。事实证明,吉利和这些品牌在新的发展阶段整合各自优势,相互适应,相互融合,相互助力,实现了双赢。

2014年11月20日,时任总理李克强考察吉利

2021年,吉利控股集团业务已涉及乘用车、商用车、出行服务、数字科技、金融服务等,是全球汽车品牌组合价值排名前十中唯一的中国汽车集团。在李书福的带领下,吉利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生动注脚和时代强音。2014年,时任总理李克强在考察吉利控股集团时提到:“吉利汽车不仅是让国人骄傲的民族品牌,更了不起的是,吉利走向了世界,还收购了全球知名汽车公司。吉利汽车的发展史,就是中国经济不断升级的缩影。”

04

“重构汽车、社会与人的关系”

汽车行业正在步入移动互联的新时代,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变革,未来将进一步重构人-车-社会的关系。“未来的汽车是有生命和灵魂的,它有智慧,会思考,将成为人们的好伙伴,‘解放’人类在汽车中的一段时光,进一步赋予人类驾驶的乐趣。”这是李书福对未来汽车的畅想。
在一次媒体访谈中,李书福直言:“未来产业将趋向于无边界,跨界合作将为汽车行业带来巨大的新机遇。汽车的本质不会改变,它是一个以硬件为基础的出行工具,软件会让硬件如虎添翼,给汽车的内涵和外延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书福带领吉利的发展史就是创新创业、大胆实践、不断转型升级的成长史。他的每一次跨越,都紧扣时代脉搏,将企业家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吉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中国到世界,成为民族汽车品牌的典型代表。
来源:北京汽车博物馆
推荐阅读

我国首个汽车芯片认证审查技术体系正式发布!

2024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WICV)圆满闭幕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关注产品安全与产品召回的权威媒体

产品安全与召回
关注安全时讯,聚焦召回热点,追踪质量问题,为质量与安全发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