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文化】中国汽车工业对外合作的推动者——吕福源

乐活   2024-11-01 15:46   北京  


“战斗正未有穷期”“回首往事全无悔,苟利国家生死以”,读到吕福源手术前一天在病床上亲笔写就的“国庆节有感”令人深受感动。翻开他的手稿和文章,这位改革开放时代汽车工业的领军者,虽然曾担任教育部副部长、商务部长,但仍始终满腔热情地关注和支持他热爱的汽车事业,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吕福源在病床上写就的国庆节有感


由外行到专家

1969年吕福源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吉林省梨树县郭家店镇房管所当电工。
1972年,吕福源调到第一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一汽”)工作。他最开始的岗位是红旗轿车冷气装配工。白天,他和工人师傅抢着干力气活,晚上则埋头于资料中,钻研空调制冷的原理和技术。到一汽不久后,吕福源就发现,在援助朝鲜的红旗轿车中汉语和英语两本说明书关于空调制冷原理的说明有根本性错误。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经过反复钻研修改后,他把修改说明书的报告交给了车间负责人。后来,轿车厂按吕福源的建议对说明书进行了修改。这个“胆子大”、外语又好的年轻人也就此进入大家的视野。1974年,吕福源负责组织引进我国汽车行业第一台三座标测量机,并自学计算机语言,组织开发了红旗轿车后桥齿轮计算程序,创造了一汽第一个齿轮计算程序。
1981年,吕福源受国家委派,以访问学者身份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研修计算机工程。回国后,吕福源继续在一汽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先后担任工程师、副科长、分厂副厂长、一汽总厂副厂长、总经济师等。

谈判桌上的较量——坚守与共赢

吕福源工作之余的时间,几乎全部用于读书。他勤奋好学、思维敏捷、英语水平高,对一汽的发展具有高度的战略眼光和责任心,逐渐成为了一汽对外谈判的主力。特别是在主持引进“488”发动机、奥迪车型项目,引进德国大众在美国的威斯摩兰工厂设备项目和15万辆捷达轿车项目的谈判中,他利用广博的业务知识和高超的谈判技巧,克服多种困难,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资金,也为一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吕福源出席过的多个项目签字仪式

推进轿车进入大众消费领域

上世纪90年代,国内围绕要不要发展轿车的问题还有争论,吕福源是“轿车进入家庭”的大力推动者。说出了那句被广泛引用的话“12亿人的中国搞现代化,人流比物流更重要。拉4个人的轿车比拉4吨石头的卡车有更大的生产力”。

吕福源在“家庭轿车研讨展示会”开幕式上讲话

参与制定汽车工业产业政策

1990年,吕福源被调到北京,先后任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党组副书记,机械工业部党组成员、汽车工业司司长,机械工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他曾说:“既要了解世界经济技术的发展动态,把握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脉搏,又要吃透我们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制定出符合国情的汽车发展政策和规划。”

《人民日报》刊登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

吕福源出席“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研讨会”

1993年,他带领着大家完成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初稿。这是我国所有产业中的第一个产业政策,它实现了在有限的保护期内进行汽车工业的开放。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过程中,他组织并研究制定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应对措施,为保护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自主创新 走出自己的路

吕福源在促进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方面,还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战略意见,推动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强调中国一定要有自主的汽车工业。历史的发展印证了吕福源自主发展的重要思想,他一直以来的的呼吁与努力,正在成为现实。

吕福源出席“汽车行业形成产品自主开发能力研讨会”

2004年,吕福源同志因病去世,他为党和国家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在26年的汽车生涯中,他为一汽的换型改造,为我国的轿车工业、汽车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崇高的党性修养、一心为公的伟大情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勤奋努力、刻苦钻研的作风……这些宝贵的精神,激励着吾辈努力前行!
(来源:北京汽车博物馆)
推荐阅读

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有何新进展?

【汽车文化】中国民营汽车的开拓者——李书福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关注产品安全与产品召回的权威媒体

产品安全与召回
关注安全时讯,聚焦召回热点,追踪质量问题,为质量与安全发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