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走出“慢性通缩”,对中国最重要启迪的什么?

文摘   2024-08-05 10:02   中国香港  

我们一家7月8日到15日在东京旅游,恰好赶上了日经指数年内最高点42224,和美元兑日元的最高点161.6(其实也是美股大盘指数开年至今的最高点)。

截止到8月1日,日经指数已经从高点下跌了13%,日元从低点升值了8%。(本文提到的大量市场数据都可以在下面的视频里找到,一如既往,公众号文章的内容显著多于视频的内容)

背后有两大核心原因,第一就是美国政治和市场不确定性显著上升,日元套息交易反转,我在之前的视频和文章《央行超预期降息,人民币汇率为什么不跌反涨?》里进行了解释。

第二大原因就是日本核心通胀率稳定在2-3%,日本央行将继续加息,同时缩小购买债券的规模。市场的预期在7月31日落地。

如果美联储按照市场预期在今年9月和12月降息两次,明年继续降息,接下来日元走强和日经走软是大概率事件,这是日本出口型经济结构和投资者行为共同决定的。

今天我们来说说日本经济是怎么从“失去的三十年”走出来实现正常化的。

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指的就是1992-2021年,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这三十年的平均通胀率就是零。而且,日本的通胀率几乎总是排在全球最末。

当年,诺奖得主西蒙·库兹涅兹说:这个世界上有四种经济体,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阿根廷,日本。放到几十年后依然成立。

所有到日本旅游的人都会发现两个不可思议的现象,第一,日本的衣服,食品和交通价格十多年没有变化;第二,日本热门的旅游景点,中央商业区的物价,与城市边缘地区几乎没有区别。

正因为日本物价不涨,而且老百姓预期未来物价也不会涨,也就不要求企业加工资,企业不加薪,也就不会提高物价,形成了一个工资物价冻结的螺旋结构。

2021年开始,日本经济出现了一系列正常化的现象:名义经济增速提高,通胀抬升,上市公司盈利增加。很多经济学家将之归功于安倍经济学“三支箭”的发力。

但东京大学号称“日本物价研究第一人”的渡边努教授认为,即使安倍经济学鼓励日元贬值,设定通胀目标,其实也并没有改变家庭和企业对通胀的预期,经济依然是低增长的状态。

感谢中信出版社,在今年一月份渡边努教授的新书《通胀还是通缩:全球经济迷思》出版时就寄给我一本。

最近三年日本通胀抬升,真正原因是疫情改变了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家庭和企业的行为,家庭居家办公,保持社交距离,这样就减少了外出的服务消费,但增加了在家的货物消费,大量工人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2021年开始供需两端同时作用引发了物价上涨,改变了大家的通胀预期。

2022年发生的俄乌战争又推高了能源价格。国外通胀抬升后,通过进口渠道传进了日本。

有意思的是,渡边努教授指出,疫情开始后,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预测未来会出现低通胀甚至通缩,几乎无人预测到大通胀来临,哪怕事后看原因如此简单。虽然渡边努教授是少有的提前预测到通胀来临,但他也坦承分析的角度与真实的原因并不一致。

由此可见经济分析之难,或者也许更准确地说,说经济学家对重大事件的预见力一如既往地薄弱。

到了20226月,日本开始出现两种特殊的现象,渡边努教授长期追踪的600种商品和服务中,一方面40%的日用消费品和服务价格保持不变,呈现慢性通缩现象,但另一方面,汽油、用电,城市燃气,煤油的价格出现了急性通胀现象。当然也出现了物价负增长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中学学费减免。

随着通胀预期的改变,日本物价上涨逐步扩散,日元贬值也吸引大量海外游客,这带动了航空,酒店和住房需求。日本股市上涨虽然没有什么财富效应,但是日本房地产价格上升却有显著的财富效应。

现在,日本经济开始进入到“工资物价解冻螺旋”,这也给了日本央行加息并且缩减购债规模的动力。

一个特别重要但又难以回答的问题是,“疫情后遗症”,也就是家庭和企业行为的改变会持续多久?大家的消费和生产习惯会不会回到从前?工资和物价将如何变化?

遗憾的是,包括渡边努教授在内的经济学家都无法给明确的答案,或许要经历几个季度,或许要经过数年,只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但是也不能说完全没有线索。过去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发。加利福尼亚大学奥斯卡·乔尔达教授等人选取了从14世纪的黑死病到2009—2010年非洲猪瘟(H1N1流感)在内的19种传染病事件,收集了疫情结束的工资等数据信息,研究疫情结束后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果发现,在没有疫苗、治疗技术相对落后时期,疫情带来大量人员伤亡,劳动力供给受到极大影响。在英国,严重的人手不足导致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扣除通胀)上涨约10%,而且这个过程在疫情结束后持续到第20年,之后才出现缓慢下降。

当然,今时不同往日,疫情后遗症持续20年是最坏的场景。无论如何,经济学家都应该更深入地研究当下经济不同主体行为的变化,给出相对准确的判断。

日本经济实现正常化是好事,也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多启发。现在中国的通胀率排在全球尾部,中国房地产价格下跌带来的负财富效应影响深远。

果中国家庭和企业也形成物价不变甚至下跌的通胀预期,那么中国经济就非常可能重复“日本化”下的零通胀和低增长。

因此,改变中国家庭和企业的通胀预期刻不容缓,现在要不惜一切代价实现2-3%的通胀目标,稳住房地产价格是政府最应该努力的方向。这是因为房地产在经济中的双重身份,既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又是具有金融属性的抵押品。

本文的核心观点,除了受到渡边努教授的新书启发,也得益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教授的文章《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与发达国家到底有什么不同?》,我向感兴趣的朋友强烈推荐。

不那么在意经济分析的读者,也许只需要记住我们对市场的判断:日元升值和日股回调还会持续。

最后说一句,阅读渡边努教授著作最强烈的感觉,就是他对日本经济的理论和数据分析,都要比辜朝明的解释靠谱得多,辜朝明写了多本书来强调日本非金融企业的”债务最小化”行为,但却否认日本资产负债表受伤最严重的是银行等金融企业,而且他也完全没有对资产负债表受损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质机制分析。我至今还欠读者一篇文章,《流行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错在哪里?》(暂定名),近期会尽快完成。

夏春财经智识
上善资本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际经济本硕,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香港大学金融系教授、美国两家上市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与研究院院长,精通全球宏观、投资策略、资产配置,2020年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奖,2023年大湾区经济学家领军者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