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越来越多的父母希望孩子到香港读大学,港校排名飙升并非主要原因

文摘   2024-06-08 18:00   中国香港  

开场前,特别和大家说明一下,我每次的视频都会同步到公众号。接下来公众号的文字版通常会比视频版多出一些内容


公众号适合深度长文和思考者,视频号要面对短视频的激烈竞争,观看者期待短而有趣,我希望平衡两类人的需求,都可以成为好朋友。

我的视频开场白是:掌握财经智识,优化资产配置

其实最好的投资就是教育投资,又到了高考季节,考生和父母要面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现在我女儿读初三,儿子读小三,再过几年也面临一样的选择题。

我因为工作关系,总是不断收到毕业生简历。这些年下来,收到的简历越来越好。过去完全没有见过本科常春藤的毕业生,现在经常能够收到,许多人本科和硕士双名校,做了很多金融头部机构的实习。

但最后简历到了我们这里,而且我也没有办法,整个金融行业收缩,香港裁员不断,我们也在节衣缩食。

最近我就跟太太商量说,孩子要是能去欧美名校,当然很好。但现在欧美大学的学费太高了,我们也难以承担,孩子毕业后还不容易找到工作,不如就让他们在内地、香港或者新加坡读算了。

我内地很多同学都是这样想的,也实实在在把孩子送到了香港,他们还有一个我们没有的考虑,因为身在体制内,他们明白如果孩子去欧美读书,回来就会少了一个选择。在香港读书,就不会受到限制。

刚好最新的QS世界大学排名出来,新加坡国立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排进前20,分别是第8,第14和第17名。我来香港16年,在港大任教了7年,好像这还是港大第一次排进前20,而且港大首次排名超过清华,可喜可贺。

在QS排名榜上,北大排名一直高于清华。另外,QS是英国的机构,所以有明显拔高英国大学的倾向,新加坡,香港的大学都因为和英国关系密切而受益

每一个大学排名都有自己的考虑和标准,都不是绝对和客观的。我比较注重的是变化。实际上20年前我在北大读本科时,港大和港中文就已经排在全球前50名了,那个时候北大和清华都排在200名字外。

北大和清华的进步有目共睹,香港的高校进步也很大,特别是这些年引进的人才和科研成果,都越来越引人注目了。

我在港大边上住了12年,买的房子离香港理工大学很近,理工大学排第57名,也非常好了。理工大学的艺术设计系很有名,以前我女儿喜欢画画,我觉得读设计也挺好。

但最近她跟我说,数学物理成绩一般,但很喜欢生物,我觉得也挺好,将来可以往生物制药这个方向去发展。这方面香港最强的就是香港中文大学了,排第36名。

港中文的卢煜明教授在2021年获得英国皇家学会的“皇家奖章”,2022年获得“拉斯克奖”,这是美国最高荣誉的生物医学科学奖,他将来非常有可能拿到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

香港各所大学都拥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学者和专家,最近月球背面的登月车就是香港理工大学参与设计的。

此外,香港科技大学排第47位,去年我大学同学的孩子就入读了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专业,我还专门做了一期视频建议报告数学和统计专业,就业前景非常好。

其实我上大学就是考上统计专业,然后转系到经济专业的。这几年有一个专业选择大趋势,就是过去热门的经济和金融专业,现在都不好找工作,报考的人越来越少了。

我最近打算做一期直播,聊聊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朋友可以点点视频号的关注。

如果我女儿在香港读大学,学费每年大概4万港币,如果是内地考生来香港,学费大概是18万港币。后者虽然比前者高出了4倍,但相比美国动辄5-6万美元的学费,性价比还是非常高的。

再加上生活费,内地生在香港一年需要接近30万港元(美国大约8-9万美元)。当然,最优秀的学生可以拿到全额奖学金,可以覆盖学费和生活费的绝大部分。

这就是为什么香港的“高才通”,“优才”和其他人才引进计划,吸引了非常多的内地家长来香港,一方面可以按本地学费就读大学,一方面还可以享受国内大学的优惠录取线。

特别要强调的是,只要获得香港的身份证,就可以享受香港高校本地生的学费。而新加坡必须取得永居身份证,才可以享受本地生学费。现在要拿到新加坡的永居身份可是要比香港难上N倍。

现在每年报考香港八所大学的内地考生越来越多了,录取难度也越来越大了。

早在20年前就有很多教育界人士都建议香港政府在北部多建几所大学,现在香港政府也在北部都会区建大学城。

因为中美关系,欧美很多华人教授也想回国,首选当然是香港,一方面是法治方面的考虑,一方面也只有香港可以承担和美国匹配(实际更高)的收入。

尽管目前建设进度慢于预期,但未来香港一定会是大湾区的高等教育中心,国内也会有更多的高端产业汇聚到大湾区,形成教育和就业的良性循环。这一次香港的几所大学排名都提高了,将来,他们的排名还会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国内批准了一批新大学的建设。关于这点,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前者认为中国大学与企业科研的结合还不够密切,现有的大学因为体制原因难以改变,因此应该鼓励多建新型大学。

后者认为这些新成立的大学通常不在一二线城市,很难吸引高科技人才任教。虽然今年高考人数创新高,但很快中国就会迎来应试人口的减少。现在建这些新大学仍然是投资拉动经济的考量(参见《夏春:克鲁格曼为中国经济把脉,究竟有没有道理?》相关的讨论)。

大家更支持哪一派观点?请在评论区留言。不过请发言谨慎。最近我们公众号的高评论文章的留言区(95%的留言都是理性和克制的),都被屏蔽了,非常可惜。

坦率讲,这也是很多父母希望送孩子来香港读书的原因,甚至是比学费考虑更加重要的原因。这属于既容易想到,也可能意外的原因。

想进一步了解香港大学教育和专业选择的朋友,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和视频号,我们会在下周进行一场直播,与大家交流分享有价值的信息。

下面是去年做的几期关于现有高校教育的不足,以及人才成功与大学教育关系的视频,其中有一些观点可能完全符合大家的预期,也有一些发现完全超出大家的预期。

最后说一句,最近参与评论区留言的质量都非常高,留言被屏蔽十分可惜,所以我也在考虑建一些交流群。之前已经有两个群了,因为个人工作繁忙,原本有意控制人数。但考虑公众号的限制性管理,目前正在考虑是否增加一些朋友入群,也想想先听听大家的看法。

夏春财经智识
上善资本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际经济本硕,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香港大学金融系教授、美国两家上市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与研究院院长,精通全球宏观、投资策略、资产配置,2020年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奖,2023年大湾区经济学家领军者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