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你咋知道我是假化石?

教育   2024-09-29 19:46   四川  
大家好!

众所周知,作为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我们经常在后台收到来自读者的各种岩矿化石鉴定需求

秉持着我校“穷究于理”的严谨态度,每次“给读者一个胶带”之前,我们都会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再作回复:



差点以为自己在四川发现首个恐龙蛋化石的小朋友:

(究竟是错付了!!!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能怪小朋友。毕竟,这玩意儿和真正的化石确实很像。

同生结核冒充恐龙蛋化石现状


像这种形态类似化石,但实际上不是化石的物质,就可以算作广义的假化石。

假化石的黑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在杜绾所著的《云林石谱》中曾记载了人造假化石产业:“土人多作伪,以生漆点缀成形,但刮烧取之,有鱼腥气,乃可辨。所产真者又陇西地,名鱼龙,”


土人多作伪,以生漆点缀成形,但刮取烧之,有鱼腥气,乃可辨。所产真者又陇西地名鱼龙,掘地取石,破而得之,亦多鱼形,与湘乡所产无异。岂非古之陂泽,鱼生其中,因山颓塞,岁久土凝为石而致然?”

——《云林石谱》


▲《云林石谱》中卷的“鱼龙石”


假化石有天然和人为之分:天然假化石是由于自然力的作用,地层中保存着许多外形类似化石的物质,但它们并不具有任何生物结构,而是无机界的产物,多与沉积构造有关。


而人造假化石则是为雕刻、拼凑、翻模浇筑的,或者因为无专业指导凭自己想象错误修理的化石。


01

常见的天然假化石有哪些?



    “树枝石”


这个在野外很常见,乍一看以为是苔藓植物或者藻类植物的化石,其实是矿物侵入岩石裂缝的染痕。多为铁锰质氧化物溶液渗透进入岩石的裂缝后沉淀而留下的不规则树枝状的痕迹,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跟苔藓/藻类植物化石的茎、叶结构还是有挺明显的差别哦。


▲ 超有迷惑性的“树枝石”,图源:百度百科


下面我们再对比着观察一下真正的苔藓化石是什么样的 ↓


▲真正的苔藓化石,图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覃星源

    “菊花石”

通常被误认为是某种花的化石,其实它是放射状结晶矿物的集合体,它们的形成过程与生物没有直接关系。

真正的植物花瓣结构质薄而软,在沉积岩中形成化石时只会在岩石的表层留下较浅的印痕。而“菊花石”的“花瓣”与真正植物的花瓣相比,其结构过分立体了,且“菊花石”多形成于岩浆岩或者变质岩,真正的化石则存在于沉积岩里。


▲菊花石,图源:贵州省地质博物馆

下面我们再对比着观察一下真正的花朵化石长什么样 ↓

▲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南京花” 的化石
(Fu Q, Diez J B, Pole M, et al,2018)

    “鲕粒”

鲕粒本义是指鱼籽粒。但其实是一种由核心和围绕核心的包壳组成的球形或椭球形颗粒,而不是真正的鱼籽粒化石。鲕粒的核心可以是陆源碎屑、内碎屑或生物碎屑颗粒等,它被沉积学家引入碳酸盐岩岩石学中,专门用来描述一种极具艺术欣赏价值而又变化多端的碳酸盐岩结构组分,是碳酸盐岩中重要的颗粒类型。鲕粒的形态通常为直径小于2mm的、有核心的、被不同圈层结构包裹的球形或椭球形。

▲鲕粒,图源:“沉积之声”

    “蛋化石”

▲球状风化,图源:本公众号后台读者供图

经常在野外发现恐龙蛋的朋友们注意了,您看到的可能是球状风化…… 

球状风化是一种岩石破碎的现象,常见于花岗岩、玄武岩、砂岩。岩石由表及里呈圆球状层层剥落,棱角逐步圆化。有时球状风化的岩石表面像蛋壳破裂的痕迹,因此会被误认为蛋化石。

而恐龙蛋化石的形状通常为卵圆形,少数为长卵形、椭圆形和橄榄形。从恐龙蛋原始结构在地层中保存的完好程度来看,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恐龙蛋壳化石;一类是完整的恐龙蛋化石。并且它们大部分都会呈现窝状分布。

▲ 博物馆恐龙揭秘厅的恐龙蛋化石



02

常见的人造假化石有哪些?



    虫珀”(琥珀化石)


虫珀是琥珀的一种。一些受过自然创伤或树干破裂能够分泌树脂的树木不断地分泌树脂,有的树脂汇集起来形成较大的团块,当树脂刚刚分泌出来时,有的树种的树脂带有甜蜜的香味,吸引了不少昆虫,甚至还有一些以昆虫为食的小动物,由于树脂又粘又稠,昆虫和小动物一旦被粘住就很难逃脱,树脂继续分泌流出,将各种小昆虫、小动物和落在树脂上的小树枝、树叶包裹在其中,就像是大自然制作的包埋标本,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原封不动的保存下来,最后,树脂与其中的昆虫尸体在地层中逐渐石化,形成现在所看见的琥珀化石。

▲真琥珀,网图侵删

可见琥珀内虫的身体被压得稍扁平,虫体结构不饱满,且虫体在石化后颜色较深较暗。虫体周围有其生前刚掉入树脂时的挣扎痕迹—触角、翅膀、足周围的气泡,且琥珀内还含有其他杂质。

▲人工制造的琥珀,图片来自网络

可见琥珀内虫的身体立体完整,甚至还保留着较鲜艳的生前本色,完全无石化的痕迹,且琥珀内基本无杂质与气泡。人工琥珀内的昆虫看起来“走得很安详” —— 身体摆得正(可能是制造商追求观赏性的结果),结构饱满立体,完全看不到任何表达求生欲的挣扎痕迹。


    人为工艺处理的假化石

这部分“化石”从成分上、形成过程上与古生物都没有关系,是由人工雕刻、拼凑、翻模浇筑、打磨、酸洗、绘画、染色等制作而成,属于完完全全的假货。

这类假化石有“低阶”版本和“高阶”版本的。

“低阶”版本,稍微掌握一些古生物的知识就可以识破。

▲四不像的假化石,
供图者: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刘惠军老师

看着这样的化石,不得不佩服造假者的想象力,这个“未知动物”在地层中埋没、受压石化后还能保持如此端正的站姿、头颈部保持着“深情回望”的姿态、身体的各个部位还能如此圆润饱满,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佳品” ……

▲翻模铸造、雕刻的假化石,图源:化石网

鱼和海星的造型真是可爱,有一种莫名的喜感…… 让我想起了一对故人:

▲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高阶”版本:

按照古生物化石原本的样子1:1在石板上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如雕刻、绘画、染色、喷漆)进行处理而得到的假化石;使用合成树脂、石膏、甚至是混凝土等物质通过翻模铸造后再上色做旧而成,这类假化石由于制造工艺水平较高通常很难识别。

常见的有人工雕刻的海百合、贵州龙、龟化石、三叶虫化石,人工染色的鱼类、两栖类、昆虫等化石。

▲上图为某购物app上的仿真恐龙化石摆件

此仿真化石的材质是合成树脂,如果不是近距离仔细观察以及用手触摸,普通人很难分辨出它的真假。

▲人工雕刻的仿贵州龙化石,直接在普通石板上雕刻出来
图源:“化石网”

    “基于真化石的造假化石”

也称为“半真半假”化石 —— 从成分上来讲,它们具有真实化石的本体结构,但是有一部分是通过拼接、雕刻、粘黏、绘画而来的,这类假化石也有“低阶”版本和“高阶”版本的,“高阶”版本的让人难以分辨,甚至连专业的古生物学者一不留神都可能中招。

“低阶”版本:

▲凭借自己想象“描边”刻画的三叶虫化石,是一种错误修复的化石


“高阶”版本:辽宁古盗鸟("Archaeoraptor")是一个科学骗局,文物贩子将不相关的两件动物化石拼凑起来贩卖给美国犹他布兰丁恐龙博物馆馆长斯蒂芬·赛克斯,而后者联系了国家地理学会以及一名古生物学家来证明其真伪。后来国家地理学会发表了证明“古盗鸟”两件化石不属于同一品种,最后整个骗局被揭穿。

▲人工拼合的古盗鸟化石

这件奇特的中生代鸟类化石长着一个非常类似现代鸟类的身体和一个很典型的恐龙尾巴,被认为是连接恐龙和鸟类的一个缺失环节,为鸟类从恐龙起源说提供了最为直接的证据。可是很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博士和同事们在研究另外一件采自辽宁的兽脚类恐龙标本时发现,这件标本的尾巴恰恰是古盗鸟标本上的恐龙尾巴的正模(一块化石劈为两半,一半为正模,一半为负模),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辽宁古盗鸟是用两种化石人为拼起来的,它的上半身是燕鸟,下半身则是小盗龙。

▲《国家地理》2000年10月刊中有关“古盗鸟事件”的调查报告


读者朋友们,你们还见过哪些假化石呢?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

END
文案 | 甘励雳郭垚、张宇驰
图片 | 甘励雳、郭垚、张宇驰
排版 | 张宇驰
审核 | 潘东菁



欢迎广大科普爱好者积极投稿
微信号: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视频号: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参观预约,硬核科普,信息发布,关注不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