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8月20日,《北京日报》刊登出一位读者马小辰的来信:
1928年2月,杨钟健从德国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归国,在国民政府的中央地质调查所担任技师。
进入三十年代,随着抗战爆发,势态逐渐严峻,地质调查所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详细调查当时急需开发的矿产,以备军事和工业发展所需。
1938年,地质调查所的卞美年到滇缅公路沿线的元谋、盐兴、禄丰等县考察,寻找如盐、石膏等有用的矿产。调查完毕,在回昆明的途中经过禄丰,他发现了许多脊椎动物化石。为了解决当地红色岩层的年代问题,卞美年对化石作了小规模的采掘,运到昆明。经初步修理,他和杨钟健辨认后得出结论:
大部分化石都是恐龙。
《恐龙研究在中国》- 云南红层勘探(罗婧文 绘)
按照杨钟健的回忆,“这些恐龙化石都是些奇怪的恐龙,和在中国其他地方甚至外国所找到的一般的恐龙大不相同,觉得其年代有进一步确定的必要。”
因此,杨钟健当即组织人力开始了正规的恐龙化石发掘和研究工作,并和卞美年一起测量禄丰盆地的地层,绘制详细的地质图。
发掘工作进行了将近两个半月,采集恐龙化石40余箱。这是我国第一具完整程度达80%以上的恐龙化石遗骸。
禄丰龙(Lufengosaurus),Gregory S.Paul绘制
1939年,杨钟健与卞美年再次到禄丰采集标本,核对化石出土地点和层位。为了纪念对自己帮助良多的德国古生物学家许耐(Friedrich von Huene)教授,杨钟健将这个新种命名为“许氏禄丰龙”。
1940年的昆明虽然位于大后方,依然时时被日军空袭威胁着,生活条件也非常艰苦。杨钟健曾在诗中描绘自己研究许氏禄丰龙时的恶劣环境:"起接屋顶漏雨水,坐当脚底空穴风。”
尽管如此,古生物家们依然克服了种种困难去“赋予”这堆骨头新的生命,许氏禄丰龙也成为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发掘、研究和组装展出的恐龙。
禄丰龙在中国西部科学院(现重庆自然博物馆)“站立”
《恐龙研究在中国》(罗婧文 绘)
在短短两季的发掘中,杨钟健和卞美年共找到23种不同的脊椎动物,除了恐龙以外还有古鳄鱼和古哺乳动物(卞氏兽和昆明兽)。
当十年以后,杨钟健在《禄丰龙是怎样发现与研究的》一文中回忆起在云南发掘恐龙的过往,那种喜悦的心情就如他在《莱阳杂诗》中表达的那样:
“月余掘成一深坑,事快无过猎恐龙。”
《恐龙研究在中国》-跑警报(罗婧文 绘)
1927年至1928年,杨钟健先生利用在欧洲参加会议和访学的机会,游历了欧洲众多的博物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归国之后,他与同仁走遍全国发掘化石,所获颇丰之余,也时常流露出担忧与痛心的情绪。因为,适宜保存化石的地层,往往由于适合耕种而无法让风化面保存完好;而不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峭岩,同样也不适宜保存化石。
因此,在详述四川中生代爬行动物的新发现之后,杨钟健提到了化石保护和知识普及工作的必要性:
“在四川盆地中发现化石尤其保存完好之化石,殆不甚易。……
但如能使吾人对于骨化石之知识使之普遍化,使人人了解其在科学上价值,每有发现立即报告至可以解决此问题之地方,当亦可多少弥补上述之缺陷。
盖即在外国,伟大之骨化石之发现,往往出自矿厂工人,公路工作人员或乡村人士之精密之观察。而非仅由于所谓专家之采集也。”
《恐龙研究在中国》-侏罗纪的快乐生活(罗婧文 绘)
《恐龙研究在中国》-恐龙研究相关专著(罗婧文 绘)
时至今日,中国已经研究命名了超过320种恐龙,发现的恐龙属种数量居于世界首位。
其中若问中国恐龙的“第一大姓”是什么,答案非 “杨氏” 莫属:
杨氏云南龙、杨氏内蒙古龙、杨氏马门溪龙、杨氏长羽盗龙、杨氏锦州龙、杨氏中华似鸟龙、杨氏莱阳龙、杨氏易门龙…… 有将近十种恐龙都是直接或间接用杨钟健院士的名字命名,
这些命名赋予了亿万年前的奇妙生灵们新的文化内涵,表达了我国恐龙研究人员对于“中国恐龙之父”的敬重和怀念!
参考文献:
1. 杨钟健. 禄丰龙是怎样发现和研究的. 科学大众,1952(07):199-200
2. 杨钟健. 四川中生代爬行动物之新发现. 地质评论,1941, (Z1):215-218
3. 汪丹. 从故宫走出来的自然博物馆. 北京日报,2018.7.20
4. 杨钟健. 非常时期之地质界. 地质评论,1937(06):509-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