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 学长觉得,人的一生难免会陷入到弯路中,但他的弯路不是高考时选的“生化环材”的四大天坑专业,而是确定要读博时,开始的漫漫科研路。
由于自己对科研缺乏清晰的认知,再加上导师对本科生的疏忽,DG学长在日复一日没成果的实验中失去了对科研的热情,甚至怀疑自己能力。若不是疫情让他停下脚步去沉淀和总结,结果只是在这条弯路上越走越远,不撞南墙不回头。
如今,顺利直博的他回顾了这段经历,告诫自己的同时也想告诉误入“弯路”的你:所有的弯路,都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基本背景
DG
上海交通大学 化学专业
GPA 4.0/4.3
TOFEL 98
GRE 317+3.5
科研情况:校内科研项目+中科院毕业设计
OFFER:南洋理工大学 PhD
01
回望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所有的计划:境外研修因疫情而终止,预订的GT考试被一再地取消和推迟,对申请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和了解,申请的焦虑和失学的担忧让我不得安宁。
犹记得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凌晨三四点也无法入睡;也记得每天伏案在书桌前,不经意间总能薅下一手的头发;更记得和同伴同学交流时,感受到的无形的peer pressure……面对着如此窘境,我开始动摇曾经坚定的想法——是否出国读书?按照自己目前的进展和情况,我又能申请到什么样的学校?
最终在来年的春天,我拿到了南洋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医学工程系的offer,将跟随中意已久的教授探索如何观测微观层面上的化学反应。这个圆满的结局,离不开自己的坚持,还有学校、老师、父母和BeBeyond的关心与帮助。
但拿到offer这一路并没有那么顺利,我走过很多弯路,也遇过很多坎坷、迷茫与无助。这一路的经历,还得从我大一时说起……
02
萌芽
未入大学时,我对未来的规划并不明晰,和众多大一新生小朋友们一样,希望毕业后考研,之后再找个安稳的工作,最好是能有出国的机会见见世面。在选专业上,因为从小对化学就有种发自内心的兴趣,所以在选专业时没有丝毫的犹豫,坚定地选择了化学专业。
尽管家人和朋友跟我提醒这种“天坑”专业以后不容易就业,但是我一直坚信无论什么专业,只要做到极致,一定会大有所为,更别说谋求一个生存的饭碗。更不用说我能在其中获得简单、纯粹和真实的快乐。
进入大学后,我渐渐了解到我所在的学院致力于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说通俗点就是培养“未来的科学大师”。因此,学院的课程设置、管理体系和培养模式都是以学术为中心,往届的毕业生中有极高的比例赴国内外名校攻读博士学位。在这种学术至上的氛围中,读博似乎成为我的唯一的出路。
我要读博吗?这成为了我大一时很大的困惑,因为当时自己对读博是怎么一回事基本不了解,所以当时也没有确定就往PhD道路走,更多的是想着走一步看一步,把它当做未来可选的一条道路。也就是在这学院的氛围中,读博的想法第一次在心中悄悄萌芽。
学校里发芽的花
03
科研
大一下学期结束基本就确定了读博这条道路,这也和我专业息息相关。相信读生化环材这类专业的同学都懂,读博几乎算作我们必选且唯一的道路(读研的都很少),如果是为了就业考虑的话,那么很多同学都会选择转读计算机、金融这类就业资源丰富的专业,但我的确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所以在大二开始时我便积极开始寻找课题组。在一次导师见面会上,我结实了自己当初的导师,那时的我觉得他的课题酷极了,真正地体现了一个化学工作者是如何从微观尺度上调控材料结构和形貌,便决定加入他的课题组开始我的第一份科研。
这份实习也成为了我本科阶段走过漫长的“弯路”,加入他的课题组之后,事情没有我预想的那么美好。作为双聘教授,他有至少一半的时间不在校内,而且加上导师本来就对本科生的科研没有那么重视,所以我的科研工作几乎是没有任何指导,最后是跟着一位博士后老师完成了当时的项目。
由于当时对科研也没有完整的概念,所以就算感觉不对劲还是硬着头皮从大二做到了大三。现在回想起来那个项目就像一个门外汉在小打小闹,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更别提我从中悟到多少科研的方法和道理。
犹记得当时每天待在实验室很晚,可一切就是在做无用功,不明白这个课题有什么意义,不明白自己为何会落到这种处境,更不明白明明自己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如同投入大海的石子,不见水花,一无所获……长期处于这种迷茫和无助的状态下,那段时间我开始质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科研?质疑自己是否只会考试、不会研究?质疑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够?科研的失利加上当时学业巨大的压力压着我走过了最艰难的大二一年和大三上学期。
当时的实验室
04
正轨
然后疫情出现了,更是让我原本就艰难的日子雪上加霜,一切计划由此全部停滞。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在我对科研快要失去热情、对自己产生怀疑的节骨眼上,疫情刹住了世界奔跑的车轮,同时也放慢了我匆匆的脚步。待在家的那几个月给我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我开始沉下心来客观冷静地分析目前科研的问题和申请的现状。
彼时正好也参加了BeBeyond 3月workshop,当时我的辅导老师指出我科研方式上非常严重的缺陷:轻视阅读文献与论文的作用。这道理看起来简单,可我一直也没有意识,一方面的原因是自己对科研也没有概念,吭哧吭哧就想着做实验出结果写报告;另一方面导师在科研工作中也未曾提到这一点,科研的方法几乎靠我自己去实践和探索,自然而然就走了很多弯路。
走弯路看似浪费了很多时间,实际上它是我人生必经的一段经历。这让我开始认识到只做实验,不读文献,那只是实验操作工,并不是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并不能了解领域内的发展究竟到了何种地步,并且及时的纠正了自己错误,逐渐走回到科研的“正道”上。
从那之后,我开始大量阅读文献,了解领域内的发展情况,也渐渐地认识到能源催化领域对机理的认识和探究还远远不够,而我想触摸这种科学问题。也正是这时我认识到,我一直热爱科学、渴望真理,只是之前的科研道路没有找对方法和路子。对科研的热爱的火苗又再一次在心中点燃,烧尽了那些曾经的迷茫与无助,让我再一次坚定了自己读博的信念。
之后,我结合自己慢慢理解和参透的科研方法,开始联系国外的导师,阅读他们的论文,对他们的研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建立起长期的邮件沟通。最终能找到NTU的导师,我想和我的积极性密切相关。
之后疫情好转,我选择来到中科院完成我的毕业设计。在毕设阶段,我第一次感受到有教授的指导和点拨的科研应该是什么样的,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被当成一个独立的科研工作者并受到了极大的尊重,第一次感受到科研原来是真的可以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
关于科研的过程我就不多赘述了,很感恩在这份科研中帮助我的导师和师兄师姐,我收获的不止是对怎么做科研有了初步的认识,拉近了自我与科研的距离,更重要地是建立了对科研的自信,找到了生活和科研的平衡点。也许目前的研究在几年后的我的眼中会十分幼稚和粗糙,但这看似小小的进步,却是为我之后科研之路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05
导师选择
也正是在中科院开展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对科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慢慢地建立自己的科研习惯和节奏。但是说实话,相比于自身的努力,决定我们研究生生涯学术水平更重要的还是我们的导师。
对于想走科研道路同学来说,导师的天花板就是我们的天花板,所以导师的学术水平基本决定了我们能攀登到多高。因此,我认为研究生阶段选导师需要重点评估和考虑以下事项,以优先级递减顺序排列:
1、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自己兴趣的匹配度
想要本科直博的同学,大部分在本科阶段都有科研经历,这段经历或许不能让我们找到真正感兴趣的方向,但是更可能让我们找到不感兴趣的方向。
所以在选择导师和科研方向时,应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和导师的研究方向是否匹配,它们是否真的足够有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从更高维度上来说,这些方向和是否与国家的战略需求相结合,是否能解决国家现代化建设道路中的关键问题。无论是从个人还是民族的角度来说,专业和方向的选择都是我们需要谨慎考虑的。
2、导师的学术水平
导师的文章、项目和人脉都会成为将来我们在学术界和工业界打拼的最有利的资源和工具。
3、导师的性格和声誉
研究生阶段导师拥有极大的权利,导师或nice或push将极大程度上影响日常生活的心情和心态。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网上的相关资讯和采访、组内组外博士生的评价等信息从侧面打听导师的性格、课题组的氛围和口碑等。
06
我与BeBeyond
及时让我在“弯路”上调整方向,除了自己的沉淀和反思外,最重要的就是来到了BeBeyond。在我最迷茫无助和焦虑的时候,BeBeyond 就像沙漠中的指南针,让我的生活逐渐回到了正轨,找到了方向。
我的两位辅导老师每周都会组织workshop,在其中指导我将每天的时间合理划分并投入到申请的各个环节:自我评估(Self Assessment)、领域调研(Field Research)、再到后来的简历、个人陈述、推荐信等等……不慌不乱,一步一个脚印有规划地前进。在这过程中不仅让我看到自己每天真实的进步,焦虑的情绪也就自然日益缓解。
BeBeyond上海办公室
在申请上BeBeyond提供给我帮助是一方面,另外BeBeyond连续几个月的Workshop对我的性格和习惯产生了更厚重、更长足的影响。就以Workshop为例子,Workshop中灵活的交流和探讨模式是我们理工科同学较少接触的,我渐渐了解如何从别人的发言中提取重点,比如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建立标准以评估发言内容……
在不断的输出与反馈中,我对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以此为纲指导自己的行为。同时每次Workshop结束后的总结和反馈更让我养成了及时巩固和总结的习惯,这点在将来的科研工作中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The End
在最后,我想说弯路谁都会走,但不要惧怕大学期间走过的一切弯路,现在低成本的试错是为了避免将来高成本的转行。或许当时会被困境缠住,但是在脱离了荆棘的束缚后,我们应该思考当初是如何陷入困境的,藤蔓又是如何一层层地将我们禁锢,我们又该做些什么来让自己远离这些是非之低。
成年人的世界总是充满了事与愿违,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如何坚持自己内心的声音,敢于表达真我,无惧他人眼光。这样无论遇到多纷杂的树林,遇到多湍急的河流,遇到多狭窄的石缝,我们终将到达自己的那片桃花源。
去浦东看流星雨,正好看日出
BeBeyond,1999年成立于芝加哥,
用个人发展(Personal Development)的理念和方法
做申请的留学咨询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