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设计又成“天坑”?

教育   2024-10-23 18:06   上海  


大家好,我是 BeBeyond 的咨询师 Boyu。


2013 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电子专业,从毕业到 2017 年年中,主要在半导体行业做模拟 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设计。


作为一个十几年前入坑 IC 又出坑的人,这几年也是看着 IC设计从少有人问津的小众专业,变成人尽皆知的、能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风口专业,再到现在又成为不少应届生要逃离的“天坑”专业。


所以很想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个人经历,希望能给大家提供更多视角来看待这个专业,并更好地判断它是否适合自己,以及,如果不适合,我们该怎么办。





01
IC设计当初咋火的?


IC设计过去在国内,其实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10 年前大家对 IC专业的评价是:比生化环材的工作环境好一点,薪资待遇高一点,但也就是那么一点;而且岗位真的有限,每年清华、复旦这两所微电子大校的同学都不得不转行去金融和互联网求职。


IC 的爆红其实是因为 2019 年美国对华为的制裁,这使华为无法生产最先进的手机了。这件事让中国人一下子认识到原来我们的高科技行业主要依靠的还是美国的技术,非常脆弱,中国必须要独立自主地发展自己的半导体产业,要掌握真正的核心科技,才能不被美国“卡脖子”。


从 2019 年开始,IC设计行业在国内一下子成了风口。那时的初创公司们似乎有用不完的风险投资,可以给 3-5 年的从业人员轻松开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年薪,应届生的工资可达 40 万,直逼计算机,而且根本招不够人。猎头们在猎聘网、智联、BOSS、拉钩等招聘网站上四处挖人,缺人的局面甚至催生了 IC培训班,其他理工科的人只要培训几个月,速成设计就能拿到 offer。


然而到了 2023 年,招聘规模迅速缩水,如果不是双C9 和西电、成电的科班本硕毕业生,连入行门槛都要过不了了。


2020 年后大量涌入微电子类专业的同学都叫苦不迭,人还没毕业,行业就“凉凉了”。


IC 仿佛又要变回了 10 年前的“天坑”专业了,那么现在还适合“入坑”么?


图源小红书




02
IC 咋又成了“天坑”?


IC设计确实还是很符合“天坑”专业的特点。


• IC设计学完之后,你学的技术几乎只有 IC 行业才用得到。


虽然 IC 和计算机都属于电子学科,但大家掌握的技能区别还是挺大的。IC 主要学的都是模拟/数字电路设计、电磁、甚至三极管的量子效应,这种计算机硬件最底层的技术,写代码也是用 Verilog、Matlab 这种几乎不在软件业应用的语言。所以学 IC 的同学要去别的行业做技术(比如互联网或者国家电网)都要从零开始学技术。


IC设计入行至少硕士起步,博士最好,本科 211 及以下就是硬伤,甚至本硕双 C9 和 9 所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以下就是硬伤。


这种离谱的门槛,一方面是因为IC设计本质是技术研发工作,需要的人本身就不是特别多,僧多粥少,公司自然想要快速筛除简历。2020到2022年,国内有58所高校新增了集成电路相关专业,有近百所高校都开设了相关专业。单以9所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平均每校每年有300名硕士毕业生计算,24届硕士毕业生就有近3000人,而中国所有集成电路公司上市企业的设计类从业者不足20万,要消化如此多的优秀毕业生属实困难。另外,还有一些懂C/C++或者研究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计算机同学也能找数字IC的相关工作,总求职人数就更多了。


图源教育部


另一方面,国内精通 IC设计的老师数量有限,能流片的实验室不多,而 9 所示范校的师资和流片机会确实对人才培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IC设计,尤其是模拟IC ,本身就极难入门,好的老师才能帮学生建立好模拟集成电路的设计直觉。大多数同学连模电技术都没学明白,更不要说“天书”一般的 CMOS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和业内人士都戏称为“black magic”的射频电路设计了。


在 IC行业,只有 IC设计、验证的工资高,加班可控。其他人要么去台积电、中芯国际这样的 fab 做三班倒的牛马,要么去画版图、做测试,总觉得自己活在了鄙视链的底端。


前几年因为行业正在风口,大量初创工作都在招设计人才。而现在机会已经非常少了,大家的很多困惑,比如,我要选数字还是模拟,选 ADC 、信号链、电源,还是 ASIC、GPU 架构,多多少少都是因为担心最后找工作的时候自己做不成设计,只能去做牛马。


我很理解大家对于风险的担忧,下面我会多分享一些我的职业经历和见闻,来帮助大家判断,自己适不适合走IC设计这条路。




03
不想当牛马,

IC设计适合什么样的人?


IC设计工作属于厚积薄发型,有比较固定的职业发展路径。


以我更熟悉的模拟IC 为例。硕士同学在正式进入工作前,大概率你只参与过一到两次流片,可能做过电流镜,锁相环,低噪放大器,Bandgap, ADC 中的一个或两个。拉扎维和Sansen的书都看过,对小信号和 DC工作点的分析摸到了一些门道,公式推导应该很熟练了,但还谈不上看一眼结构就能理解这个电路的优劣势。


即便入了行,工作 5 年之内的工程师也还是一个“小学生”,要想真正精通模电设计还要再边干边学 5-10 年。


入职后的最初 5 年,你的经理会带着你专攻一两个电路,比如,SerDes、Transceiver、PLL、电源等。


这 5 年是非常磨人的,流片失败都是家常便饭,可能是自己设计上的问题也可能是隔壁数字组出了纰漏,总之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该踩得坑一个不落。


等到你吃透经典的电路设计方法,可以快速理解一个电路拓扑结构,也能和数字的同事讨论芯片的控制协议之后,你终于能出师了,而这个时候,距离你毕业少说也得有 5 年了。


工作 10-15 年后,你终于成为了一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可以独立指导团队中的后辈了。你既可以做公司的技术专家 CTO ,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设计难题;也可以多多留意行业的新增需求自行组建团队创业。


即便是十几年前,也有很多自己开公司的工程师通过做产品或者卖掉自己的公司获得了财务自由,然后想要卷可以再创业或者回企业,想躺平可以做做专家顾问、技术指导,挣一点零花钱。


要干好IC设计这种厚积薄发型的工作,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态度,还有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这些都是在这个行业取得长远职业发展的基石。



我以我当年的 manager 为例分享一下什么是好的 IC设计师。


新项目分配给他之后,他会先阅读多篇相关电路架构设计的论文;把流片所需制程的技术文档过一遍,跑一跑三极管的特性曲线仿真,记录不同层的金属导线的单位电阻电容电感值。


项目过程中,不仅要指导我们设计模块,还要指导版图工程师如何布局三极管和导线,以尽可能减少寄生阻抗以提升电路的性能。并且在每次 tapeout 前的一两周,会多次通宵工作,反复检查所有模块。真的是在用心对待每一个设计和每一次流片。


另外,这绝对是“i”人友好型工作。从上面对 IC设计工作师工作状态的描述就能看出,这份工作是有一点“压抑”的,大家都一门心思扑在自己的设计模块上,都是如此。


作为一个长期压抑自己“e”人属性的话痨,我在读书的时候多少还有个“忍忍就毕业了”的盼头,等入职之后,我发现未来十几年自己都得是这样的,“忍忍就过去了”,这句话再也骗不了我自己了,毕竟再忍我这辈子就过去了。


就入行而言,你现在能不能发 ISSCC 或者 JSSCC 都不是很重要,反而是你觉得接下来的十年,你是否还愿意如此工作和生活?还是只是希望卷进门槛?如果是后者,你入行的风险就十分巨大了,因为长期来看你很可能和我一样越做越难受,又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进退两难。




04
发现自己不合适,
我还能脱“坑”吗?


学 IC设计的同学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在行业内轻松调整自己的岗位,比如销售,客户支持,应用工程师,项目经理等,同样可以取得非常好的职业发展。


我的一位研究生同学无论是责任心还是共情能力都非常强。她先从客户支持做起,负责公司的 IC芯片在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客户,后来又逐渐转型做了项目经理,因为对客户需求非常熟悉,帮公司规划了几个新的 IC产品线,使公司的业绩上了一个台阶,现在由 CEO 亲自带着学习如何管理公司,把她当做自己的继任候选人之一。


此外,学 IC 的同学也可以转到到计算机等隔壁专业,像大家熟知的字节的张一鸣、美团的王兴,都是从微电子转到计算机的。


当然也有像我这样从 IC设计转到八竿子打不着的教育咨询领域的。


不管你想怎么调整,首先要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优势的是什么,自己想要什么,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出路。


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在茫茫大海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并且希望结合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欢迎扫码预约一对一咨询,讨论你的个性化情况。



扫描二维码预约1v1咨询

BeBeyond,1999年成立于芝加哥,用个人发展(Personal Development)的理念和方法做申请的留学咨询机构。

BeBeyond
专注年轻人方向规划、海外升学、职业发展等问题的研究和解决,1999年成立于芝加哥,累计服务学员万余名,在解决眼前留学、求职等问题的同时,提升学员长远个人发展的能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