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啊?”这是小编听完小丁学姐背景后的感叹,“以她这个条件,不是随便申请?”
甚至在采访的结尾,我还试图鼓励小丁学姐,“相信自己,你比绝大多数人都优秀。”
直到看完这篇文章后,一切的疑惑才得到答案,原来事实并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拥有一个漂亮的背景,能解决一切的烦恼。
小丁学姐不仅娓娓道来她一直不自信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继续下了这段自我探索的心路历程:是否不应该那么焦急,静下心去想想,我要什么?
基本背景
小丁
上海交通大学 致远学院 机械
GPA 3.96/交大4.0/普渡
G330、T108
3年致远荣誉奖学金、2年国家奖学金
OFFER:CMU 生物医学工程 PhD全奖
01
我在西拉法叶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冬,随着白昼渐长,挨到三月底,春天终于还是来了,我的申请季也算是结束了。
博士的申请,算是我人生中独立选择下迈出的一大步,其间由于未来长达五年生活的不确定性,外部评价的差异化,以及对自身需求的迷茫,让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极度焦虑的状态中。
我不确信当下的我能够得到我想要的结果,却对此无能为力。
我一边不赞同把科研成果看作唯一评价标准的言论,一边却也因为自己没有突出的科研成绩而焦躁不安;我一边不愿让自己成为他人评价体系下的产物,一边又不自觉地拿他人的眼光审视自己,逐项核对。
好像让自己变得自洽是很难的事情,明白自己真正的所想,并坚定前行更非易事。
尽管矛盾总在我身上堆积,外界的想法让我总是在动摇,回顾我的大学四年,我做的种种努力,好像都在努力抛开他人观念的影响,找寻自己的选择。
美国西拉法叶市
02
为什么选择了机械工程
“你为什么本科选择了机械工程,却申请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这是我几乎每次面试都会被问到的问题。
尽管有所准备,每次被问起总有稍许心虚,讲着准备好的回答,用当时对未来的目标只有比较模糊的想法做解释。
但事实是我的高考分数够不上排在前面的计算机和金融的志愿,在完全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阴差阳错下走上了这条从未设想过的道路。彼时高三的自己,脑袋空空,对未来具体想做什么完全没有想法,父母老师的观念便主导了我的选择。
填志愿时如是,选择加入致远亦如是。
上海交通大学
还记得高中毕业后班主任打来电话,“你这样的成绩,就应该去报交大的致远学院”,抱着“我应该来报名”的想法,我又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
尽管后来证明那确实是一个很棒的地方,在致远,我认识了很多很棒的朋友,他们和我有着不同的经历,学习着不同的专业,与他们的交流总带来新鲜的想法。
我在心中暗暗羡慕着身边那些始终目标明确并为之努力的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大学生活中的种种选择。
03
我好像只是擅长考试而已
刚进入大学的我十分迷茫,花了一个学期才渐渐适应了新的学习节奏,找到了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理科相关的课中总能够考出不错的成绩。
我本以为这样便足够让我从容地继续我的大学生活,像中学时我经历的那样,却在接触了一些课内或课外的工程项目后大受挫折。
我好像只是擅长考试而已,面对简化好的理论模型,在课堂上学过的知识便足够让我写出正确的答案;面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缺乏系统的思维和建模的能力,我得到的结论总是缺乏实际应用的价值。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你的GPA那么高,却一直在“卖弱”?
因为我在工程项目中平庸的表现,实在不足以给我带来“我很厉害”的自信。
在交大的一次presentation
直到现在,我即将毕业,不论是在交大还是在普渡,参加过很多的课程项目,我还是很少有觉得自己outstanding的时刻,我也接受了自己不擅长做机械相关的项目这件事。
曾经与一位朋友谈论过我的困扰,他的话安慰我许多,也让我不至于为此感到焦虑,他说——
“作为一个需要参加考试获得评价的学生,我们已经接受了十多年的训练,而作为一个工科学生,我们进入大学才开始真正接触工程,学习了两年不到的时间找不到门路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慢慢来就好”。
他的话让我明白,始终保持耐心,抱着学习的态度坚持下去,有的时候是比当下的能力更重要的事情。
04
试错不是浪费时间
我更笃定知道我要什么
一进入大学,周围的老师和学长便开始鼓励大家尽早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
当时的我,对什么都没有深入的了解,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今后到底想做什么,尝试了很多不同的方向:有去机动的实验室,参加了计算机视觉的项目,报名数学建模竞赛,报名了robomaster的比赛……
尝试了一圈,却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获得很好的体验。
我真正确定未来研究生的方向是在大三,在学院的脑机接口组里待了一年后,渐渐的熟悉了这个领域带给我之前的尝试中没有的乐趣——采集数据,信号处理等工作也比机构设计等在传统意义上更契合专业的工作,更让我充满动力。
尽管接触脑机接口的领域对我来说充满挑战性,在此期间我也总是遇见挫折,我意识到我享受科研的过程,并喜欢在正反馈中获得成就感与继续探索的动力。
在思考自己的申请时,也是这样的心情让我觉得我做好了申请PhD的准备,我没有一定能做出杰出科研成果的自信,却相信我至少足够坚定。
在本科阶段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这件事让我感到幸运与自豪,也让我明白之前不那么让人满意的尝试并不是浪费时间,试错的本身也是宝贵的经验,在体验过不适合自己的事情之后,我更笃定地知道对于我而言更重要的是什么。
在大学的前两年,我听到的声音都出奇地一致。“致远的学生,钱班的学生就应该去做科研”, 我们被鼓励去做科研,去读PhD,但是没有老师鼓励我去实习去工作,因此学术好像总是更好的选择。
尽管我确实有比较坚定的科研的想法,但在这样的氛围下,我的心中生出些许怀疑:我不确定我的想法是出于个人体验,还是更多地是因为他人的期望。
这样的不确定的心情让我选择交换,我想在不同的环境中更多地了解自己并验证自己的目的。在普渡我尝试了新的科研,我也对我的目标有了更具体清晰的想法,比起偏技术性的问题,我更喜欢更基础的研究。
我想尝试更多的事情,比如在之后进企业实习,我相信在尝试过之后,我会有更加明确的答案。
/写在申请之后/
想要用一篇文章概括自己大学四年的心路历程其实挺困难,但是四年确实让我改变了很多。
我越来越相信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做一个听话的小孩,走上大众眼里觉得更有出息的路。
焦虑依旧在我身上存在着,他人的眼光带给我许多压力,但下面这段我在备忘录里保存了很久的话给了我很多信心。
GIT的招生PPT说,每个人都能去他想去的dream phd program。
现实是,这个世界上大多人会选择或多或少地向世俗妥协——到年龄了,就得工作了;硕士毕业啦,就得去读博士。
我真的觉得,如果我gap2年,有充足仔细研究研究他们的文献,那我申请的一定都能去。但是我终究还是跟着时代的车轮,匆忙上车了。
如果不去读书,那么自己3年里最重要的要做的事是什么?
去读书的话,这件重要的事该怎么对待?
出国读书,想学什么?
如果学不到最爱的专业,学什么也是可以的?
再看一遍我保存下来的这段话,它提醒我不必着急,努力从容地前行。
我想,无论是面对申请,还是面对生活中的何种选择,我们始终需要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辨明方向才能脚步坚定。BeBeyond
西拉法叶市的夜景
*封面图和文中插图均来自学员个人供图,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END-
推荐阅读
BeBeyond,1999年成立于芝加哥,用个人发展(Personal Development)的理念和方式做申请的留学咨询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