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们看了5位交大学长学姐的“反转”故事——有的读了热门专业却休学去探索热爱的专业,有的放弃耶鲁直博而是从master慢慢读起,有的在明了自己的兴趣和擅长后,选择踏入从未涉足的领域……(《我曾经也很卷——5位交大学长姐的“反转人生”》)
在他们的经历中,我们看到每个人的申请,不是被GPA、专业、背景所定义,我们的前途更不是凑够条件然后任人挑选。真正决定我们人生走向的,是我们自己的主动选择,对自己人生道路的规划与创造。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整理了另外5位学长学姐的“不靠谱”的经历,希望他们的故事能让大家看到更多的“多样性”——不仅申名校的方式不止一种,走通个人道路、实现成功的方式也更加因人而异。
混沌学长
复旦大学,电光源专业
Offer:
Harvard: EE Berkeley: EECS CMU: ECE UCLA: EE (PhD)
USC: EE Northwestern: EECS
BeBeyond Graduate Workshop学员
大三暑假7月才决定出国,当时GT都还没考,GPA 3.38。
他只花了四个月时间准备,斩获了包括哈佛、伯克利、CMU在内的九大名校offer。
而他最终拒了哈佛、伯克利,选择去UCLA,而且申请的是master,学校给他提到了PhD。
进入UCLA后,第二年转系到了CS。
毕业后去了BlackRock做数据科学家,现在回国,在某头部券商做VP。
完整申请总结:《4个月完成申请后,我拒了哈佛,伯克利的offer...》
既然GPA、GT是劣势
那么就突出我的优势
丰富的项目经历、扎实的物理数学基础、跨越学科的学习
对梦想的坚持
对社会世界创造价值的理念
创业的实施与理念
一篇1300字的PS里面融入的
是我的Passion、我独有的经历和风格
正如一个老师说的那样
年轻人没什么能失去的
那么就大胆地去活着
去做自己想做的
生命的存在不在于他符合这个社会的价值观或者成功观
而在于他有活着的痕迹
所以,至少活得是自己
——混沌学长
Ryan
清华大学,计算机本硕
Offer:MIT EECS、Stanford CS、CMU EECS (PhD)
BeBeyond Graduate Workshop学员
清华研究生阶段,多次参与国家级别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在国内重大领域得到了应用。
研究生阶段就开始创业,他立志未来要成为像乔布斯一样能够给世界带来积极改变的人。
今天在美国做室内无人机等各种激动人心的科研项目,明天在微软亚太研究中心通宵达旦地工作,后天在长沙参加民营企业家讨论“互联网如何帮助传统行业提高效率……当然,他也时不时逛个酒吧……
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完全取决于你当时的选择
它涉及到你的学习生活是否愉快
你未来的就业
学习的积极性等等
而这其中最重要的选择的标准是
你到底喜不喜欢这个专业
这个专业到底适不适合你
怎样做申请才算是对自己负责任
第一点,找一个适合自己的,
而且自己喜欢的方向和导师
第二点,看你能不能胜任
第三点,别的方面的合适
——Ryan
Hanwen
北京某双非高校,心理学专业
Offer:
哥大:国际比较教育($7,400奖学金) 宾大:人类发展($13,500奖学金) 纽约大学:国际教育 (INTS-MA)
华盛顿大学:学习科学与人类发展(LS&HD) BC:教育心理学(ADEP)
BeBeyond Graduate Workshop学员
高考失利后进入大学,前两年实习、科研、学生工作、社团、义工……拼命想要证明自己。
大三找到跨文化教育的兴趣方向,树立进入联合国的目标,经过两年准备申到哥大,在哥大期间通过social校友进入联合国实习,并拿到return offer全职工作。
半年后从联合国辞职,因为无法适应那里的工作模式和团队氛围。
之后加入纽约一家教育咨询创业公司,帮老板一起从5个人做到30人。
2023年回国,一边继续拿着前公司的美元薪水远程办公,一边看看下一步是留在国内发展,还是去北欧之类的其他国家看看。
完整申请总结:《从双非到哥大:“清晰的职业规划就是我最大的竞争力”》
工作后经历:《从哥大到联合国:22岁时我也想不到后来的路》
在每一个当下
人都会觉得自己的选择更重要
但是我出国前根本没想到自己会走到这一步
当时终极目标就是进联合国
当时的阅历没办法支持自己
做一个很长远的规划
进了联合国才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
不管怎么样
做好当下最好的决定就好了
反正以后还是会变的
22岁时我也想不到后来的路
要相信现实总会给你惊喜
——Hanwen
Tian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
Offer:伯克利、哥大、西北大学:新闻master(伯克利新闻当年在大陆录取的两个人之一)
BeBeyond Graduate Workshop学员
高考后阴差阳错进入人大新闻学院,对新闻既没有了解也没有兴趣,顾影自怜地觉得自己是被理想所抛弃的无辜者。
把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列到了一张纸上,一个个尝试:电影、赛车、公益、外媒、市场、记者、编辑……完成一项就划掉一行。
大四上,一边做北京电动方程式赛事实习,一边做纽约时报选题,一边备考GRE,一边写申请……
同时,也把纸上的所有方向都划干净了:尝试遍之后,发现自己大概以后都想做个到处溜达听人给我讲故事的人吧——那就是新闻了。
回想大学这几年
算上申请季和最终的结果
最大的成就似乎就是
找到了想走的道路
并在几个实习单位和BeBeyond
实现了阶段性的胜利
出国的想法大二就有了
但一直没能下定决心
大多数的人出国读书恐怕都是抱着
“不想保研或保不上研,考研太苦,工作又太累,不如出国”
这样的想法
我是被年龄的增长推着不得不选择出国
这一切和我本身一切意愿可能并无关联
在纽约时报中文网实习的第六个月的某天
我突然觉得自己可以下定决心去美国读新闻了
生活中的一切都从被动变成了主动
——Tian
Rosie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工程专业
Offer:
宾大:Master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Human Development
哥大:Master of Arts program i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范德堡大学:Master of Child Studies
明尼苏达大学:Master of Ed Psych-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BeBeyond Graduate Workshop学员
Rosie是一个带着些许“逆骨”的非典型工科生:虽然不讨厌材料专业,成绩也很不错,但不愿“循规蹈矩”地升学、出国、就业……而是把本科当做极佳的试错阶段。
在确定转心理学前,参加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参加数学建模比赛,去往尼泊尔和云南支教,给乡村小学教师教英语口语,给中学生们上体验式课程……
确定转心理学后,在交大心理咨询中心做助管,去找华师大老师带自己做科研,宾大的录取信中对她的评价是:“Faculties were impressed by your strong research background.”
宾大毕业后,Rosie目前在UIUC担任职业咨询师。
完整申请总结:《工科转心理拿下宾大:从零开始的勇气》
工作后经历:《走一步看一步,我来到美国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了》
每当我介绍自己从材料转到心理学时
有人质疑,有人惊讶,有人赞许
但更多的人是好奇
这两个专业完全不相干
你为什么会这么大跨度的转专业呢
这于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
这是个很长的故事
这是一场关于自我认识的旅程
我并不认为放弃已有的背景会成为沉没成本
你的专业训练和相关知识背景
都会成为你可以迁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任何一个做出转专业决定的同学
能清晰的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并且有强大的执行力能够平衡本专业和目标方向
这些特质本身就十分宝贵
也能证明你将来学好这个专业的潜力
——Rosie
读完这5位学长学姐“不靠谱”的故事
你有何感想?
说到申请名校,大部分人谈论的,都是多高的GPA、多高的标化成绩、什么样的实习、什么样的paper、谁写的推荐信……
仿佛除了分数、title这些冷冰冰的“标准”,我们每个人到底是谁、经历过什么、有什么感受、做什么事特别有动力、特别有才华……全都完全不重要。
但是像Tian同学这样大学四年尽情放手尝试,别人在“步步为营”地刷分、提升背景时她却在“不靠谱”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直到申请前才确定专业方向……
像混沌学长这样3.38的GPA却拒了哈佛、伯克利,选择去UCLA……
像Rosie这样明明本专业能直博、也有很好的GPA可以申名校,却非要转心理……
像这样“不靠谱”的年轻人,BeBeyond在过去25年里,见证了、陪伴了成千上万个。
可以说正是他们的“不靠谱”,让他们拿到了伯克利在大陆录取的二分之一,让他们快速做到了中美顶级金融机构的科学家、VP,让他们留在美国、回到中国、或者在世界任何地方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作为一家以“个人发展”为使命的教育机构,我们欣赏、重视每一位同学身上的“不靠谱”,那是你们的个性、特质、天赋,是你们自信的来源、未来成功的依仗。
如果你希望你的想法得到尊重、你的发展得到重视、你的申请不仅仅是卷分数卷背景、也能发挥你的特长、找到自己的道路,欢迎扫码咨询,来和我们的咨询师聊一聊。
▼
扫描二维码预约1v1咨询
推荐阅读
BeBeyond,1999年成立于芝加哥,用个人发展(Personal Development)的理念和方法做申请的留学咨询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