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大高校纷纷进行绩点改革。
就在11月初,清华两院(笃实、秀钟书院)官宣:大一年级秋季学期成绩不计入 GPA 的计算。相当于给予大一新生一个缓冲期,让他们好好探索自己的方向,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今年6月6日,高考前一天,被诟病已久的复旦3.3大学也进行了绩点制度改革,从此复旦大学摇身一变成为了3.8大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回顾这篇文章:再见了3.3大学,以后是复旦3.8大学了!)。
上财大学紧跟复旦的脚步,给出了绩点改革的方案,以前是限制 85 分(3.7)的人数 ≤35%,现在变成 4.0 卡 30% ,85分以上同学占比校级层面正态分布不设置限制,由各自学院出方案。虽然重修覆盖,P/NP和出国绩点换算等提案仍在商榷,但是漫漫绩点改革路,总算是迈出了一大步。
为何各大高校纷纷进行绩点改革?
说明顶尖学府已经看到绩点为王这个内卷化浪潮下,带来的除了让学生在0.01的竞争间更疲惫和无效外,没有更多的好处。
学生苦于绩点久已,几乎所有的事情在“成绩”和“未来”面前都可以让步(成绩和未来牢牢挂钩的思维),把大学生活过成了一个加强版的高中,甚至还不如高中,因为有一门课成绩不好,看上去成绩单就脏了,或者自己就不优秀了,大部分人在这场内卷中身心俱疲。
如今距离复旦绩点改革已经过去五个月,绩点改革后的复旦学子们,情况有变好吗?
01
绩点改革后的复旦学子心声
小编收集了部分复旦学子的心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派。
1. 改革后的制度真好,努力程度差不多的情况下能得到更好的分数了
2. 绩点膨胀严重,给了B-的老师太恶心了
3. 新一轮的内卷即将开始,很多人会因为拿到a-也觉得完全不够,会越来越卷
这一轮改革后,确实大部分人的成绩都涨了,GPA3.7一抓一大把,但大家还是很焦虑——
焦虑和别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了
焦虑怎么老师只给了我B-的分数
焦虑怎么绩点膨胀的情况下刷高绩点
眼看着新一轮的内卷即将开始,之前大家的目标是冲进那30%,高于GPA3.3,那么如今的目标就变成了GPA如何高于3.7。
为什么绩点制度改革后,与改革之前相比似乎并没有太大变化?
02
不敢不卷GPA
BeBeyond认为,大家不敢不卷GPA的原因是由以下两点决定的:
单一的评价体系。
必须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和别人比较。
单一的评价体系——绝大多数人都是在“用标化成绩评价自身”的教育体系下长大,学习成绩就是全部,成绩提高了仿佛就能赢得全世界,成绩下降了天都要塌了,家长教育孩子必须考上大学,上大学必须985、211。
久而久之,这套评价体系内化成了一个强大的小人格,它不止活跃于学习的每个阶段,还活跃于人生的其他阶段,比如工作——大学毕业了必须进大厂、当公务员、去大企业。
然而,这一评价体系本身极为单薄,它如何能够承载一个鲜活的人生命的厚度呢?在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下,大家往往陷入无尽的内卷之中,这种情况下,即便有人告诉你不必害怕,不必去卷绩点,你仍然会感到恐惧,因为你不知道卷绩点这条路外,还有别的选择。
那还有什么选择?
比如说,你会发现自己的学长姐在其他方面取得了成功,有学长创业成功了,有同学参加说唱比赛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有人提前找到工作了,有人做干部做得风生水起……
找工作也是这样,也不是所有人都在进大厂、当公务员,时代发展很快,本来热门香饽饽的岗位,可能几年后就无人问津。况且每个人的技能点都不同,有些岗位也未必就适合自己,大家也在用更多元的视角来衡量和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
而且,当你面临人生中重大节点的选择,比如出国留学和找工作时,你会发现,绩点并不是唯一的标准。
03
绩点,并不是唯一的标准
当一个人出国留学或者找工作时,这意味着他的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和学生时代不同,它意味着你要做出成果,你要和别人合作,以及你需要更多独立的想法等等,这时候绩点就没法代表一切了。
如果你将来想搞学术(比如申请PhD),那你修过哪些课程、喜不喜欢这个专业、愿不愿意钻研、对这个学科的理解有多深、能不能提出研究想法……就变得非常重要。
如果你将来想去业界工作(非研发岗),那就不太看重你的学术能力,而是你能不能把该干的活干好。企业并不关心你是否喜欢这门课或这个专业,甚至你不喜欢的课能考高分就更好了,因为工作中你会做很多你不喜欢的事情。
当然,我们并不是在说绩点不重要,以及抨击高绩点的同学为之付出的努力,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技能树被点亮的部分都不同,重要的是去发现自己的优势并且在自己擅长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如果你很擅长学习,能卷到一个很不错的GPA,那何乐而不为呢?这就是你的优势。像理论物理和数学这些课程,比起向教授解释自己为什么成绩不好,找其他额外的东西去弥补,不如好好学习,把内容学扎实了,考出一个“合理”的分数。况且一些顶尖大学的项目也确实是神仙打架,比如耶鲁大学JD项目的招生画像里,GPA3.9已经算是低绩点了。
如果你的GPA并没有那么大的优势,甚至说很低,这也不见得是坏事。与其说我成绩不行,有污点,不如说这些东西我不擅长,它给了我们一个信号,让我们重新思考真正适合自己的那条路是什么。
比如BeBeyond的学员中就有GPA 2.3本科专业德语的申到CMU计算机项目(Lucas),甚至GPA 1.9申到纽大ITP项目——艺术和计算机交叉方向上最好的项目之一。
凭啥低绩点的他们能申请到这么好的offer?
因为他们找到了适合他们的项目。
虽然Lucas学长本科GPA才2.3,但成绩只能证明他在德语方面的学习情况,不能证明他在计算机方面的学习能力,实际在目标专业方向做了什么,比原专业GPA更重要。
他乐观、执行力强,一步一步从人力资源跳到咨询再到大数据,最后再从大数据转到AI。他在商业方面的经历和见解在CS科班出身的人里面是比较少见的,这也成为了他的独特竞争力。
你看,每个人的技能树都不同,有人擅长学习考试,有人执行力强,有人擅长产出各种稀奇古怪的idea,有人擅长和动物交流,每个人都是独特且不可复制的,可能现在的你还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没关系,这不是还年轻嘛,大学的时光不就是多去探索,多去尝试。
进入大学后,你会慢慢意识到这个世界的丰富性,找不到方向,就多去见识,你可以因为过程享受而喜欢,也可以因为结果美好而喜欢,如果喜欢就去尝试,选择从来不是一次性的事情。
大学生活不应只是课堂和考试,希望你的大学生活可以过的开心一点。
如果你想找到自己独特的竞争力,看到自己的丰富价值,把优势发挥到极致,在自己的赛道走出不一样的精彩,欢迎扫码来和我们的咨询师聊一聊噢~
扫码预约一对一咨询
推荐阅读:
3. 0基础自学编程,本科德语专业的我拿下了CMU计算机offer!
4. GPA1.9也能逆袭NYU!别让低GPA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BeBeyond,1999年成立于芝加哥,用个人发展(Personal Development)的理念和方法做留学申请的咨询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