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广西菜去冒险:这些“硬核高蛋白”你敢吃吗?

文化   2024-12-03 20:06   北京  


本 文 约 3200 字

阅 读 需 要 11 分 钟 


提起广西美食,相信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螺蛳粉。虽然吃起来鲜美无比,但螺蛳粉那令人“上头”的气味还是让接受不了的人“不寒而栗”。不过,你要是问一个广西人:“螺蛳粉是你们那最奇特的食物吗?”他们一定会撇撇嘴:“这才哪到哪。螺蛳粉只是化学攻击,我们还有生物攻击呢!”



你困惑地跟着广西的小伙伴走进饭店,打开菜谱,反复确认:“你确定这是菜谱,不是生物书?”


“那当然。”热情的广西人会积极为你介绍:“都是高蛋白!”


炸知了、炒竹虫、椒盐蜂蛹、蚂蚁炒鸡蛋……这既不是什么生物课本,也不是荒野求生,而是广西人餐桌上的一道道日常美味。这些菜品是怎么走上广西餐桌的?广西人又为何会有如此“包罗万象”的“贝爷胃”?


就地取材


广西,位于我国南部边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处中国地势第二台阶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两广丘陵西部,广西境内的平原面积不足四分之一,其余都是高耸的山地和坎坷的丘陵。广西境内有座叫“十万大山”的山脉,单从这个名字便能看出广西境内山地之多。广西高温多雨的气候,又为树木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热量和水汽。如此,造就了广西丰沛的森林资源。据统计,截至2022年,全区森林面积达2.23亿亩,森林覆盖率达62.55%。


古人常说“隐于山林”,这不仅是因为山林中人迹罕至,可以避免人世喧嚣,更是因为只有依凭山林中丰富的物质资源,古人才能在完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生存下去。对于广西人来说,这一座座高山,便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植物资源宝库。倘使换一个地方,恐怕目之所及,能找齐广西菜谱上的昆虫“食材”都很困难。而在广西,仅据2001年的数据,单以时常被端上餐桌与鸡蛋爆炒的蚂蚁为例,广西境内共有328种,其中广西特有种26个。



除了多山,广西还多水。其位置紧邻北部湾,可以承接来自海洋的丰沛水汽。据2022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结果,广西全口径湿地总面积为91.57万公顷,其中尤以喀斯特湿地和近海与海岸湿地最具特色。广阔的湿地,使一些生活在水中的小动物也难免面临端上餐桌的命运。我们熟知的“螺蛳粉”中的螺蛳,就是一种常见的淡水水产。还有一种叫“龙虱”的水生昆虫,也是广西人餐桌上的常客。这种“龙虱”可不是我们平常说的脏脏的“虱子”。龙虱属于鞘翅目龙虱科,虱子则是虱目人虱科。虽是一字之差,区别却堪比老虎和老鼠。



相信常居住在南方的朋友已经有了一些熟悉的恐惧。没错,龙虱因其酷似的外表,也被称为“水蟑螂”,不过龙虱和蟑螂的亲缘关系也很远,大家尽可放心。广西人吃龙虱,当然不是因为猎奇,而是因为——这东西真好吃!据说,龙虱肉质鲜美,酥脆爽口。这种口感上的描述或许有一定主观性,不过据切实的科学检测,龙虱的蛋白质含量高达64%,同时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极其优质的蛋白质来源。若是没有被它的外表吓到,有机会去广西时,不妨也试一试。


入乡随俗


在物资还不充裕的年代,广西人凭借自己的智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吃出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习惯。而广西地区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又使这种饮食习惯代代传承,甚至成为本地文化的一部分。


对于农耕时代的祖先来说,吃虫子不仅有饱口腹之欲的作用,还有一些“心理安慰”。广西地区昆虫资源丰富,里面却并不全都是对人们有益的品种,还有很多会传播疾病、啃食农作物,给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麻烦。对此,彪悍的老祖宗们表示:“消灭敌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吃了它!”瑶族和仫(mù)佬族每年有一个固定的节日,就叫“吃虫节”。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拿出用虫子做的各类美食,并且在开饭前,需要大喊“嚼它个粉身碎骨,吃它个断子绝孙”,以表与害虫“不共戴天”之意。



关于“吃虫节”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在古代,仫佬山一带曾遭遇过一次持续数年的虫灾,百姓连年遭灾,颗粒无收。此时,一个名叫甲娘的妇女需要回娘家走亲。她也是贫苦女子,并无他物可以赠送给父母,只能在沿路捉了几袋蚂蚱,聊以作数。谁料父母将她带来的蚂蚱烹制后,竟然美味无比。于是人们纷纷捉蚂蚱为食,竟真的生生“吃”灭了虫害。由此看来,我们如今常有“靠吃解决生物泛滥”的说法,实在渊源颇深。为了纪念甲娘,仫佬族便将她回乡的农历六月二日定为“吃虫节”,并为她立庙祭祀。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吃虫庙”祭祀甲娘,并且所有仫佬族妇女都需回娘家过节。而在她们所携带的礼物中,各式各样的昆虫自然不能缺席。由此,“吃虫”已不再是一种饮食文化,而是逐渐向社交文化渗透了。


虽然这些昆虫看着可怖,可在漫长的食虫历史中,广西的小伙伴们早已谙熟各类“食虫”技巧。


首先是炸。“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采用最朴素的烹饪方式”,对付蜂窝、蚕蛹、蚂蚱,这些体型较大、肉质丰富的昆虫,广西人的做法往往就是一炸了之。油炸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昆虫的风味,还可以使其表面酥脆爽口,这样昆虫坚硬的外壳就不再是食用的阻碍。而且油炸法省工省力。走在广西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贩卖这些油炸昆虫的小铺。不过油炸没法修饰昆虫的形状,想要尝试的人,恐怕需要做一些心理建设。


若是昆虫再大一些,油锅无法快速炸熟;或是面对一些无法煎炸的昆虫,广西人也有其他的办法,那就是炒。姜葱炒蜂蛹、爆炒天牛、清炒竹虫,都是广西餐桌上的“名菜”。


你以为广西人的手段只有这些?no no no。对于昆虫,广西人都是与其他食材一视同仁的。比如前文提到的龙虱,广西人还会特意调好料汁,将其腌制,以增加其风味;至于蚕蛹、知了、蚯蚓,广西人还会拿来炖汤。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甚至能摆出“百虫宴”,不仅“食材”各有不同,做法也绝不是简单的一炸了之。对待昆虫,广西人民的态度那是相当认真。


当代吃虫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大多早已摆脱了物资匮乏、靠天吃饭的困境。但基于此而生的广西食虫文化却半点没有消退。如今,昆虫养殖已成为广西一个重要的朝阳产业,在国家精准扶贫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种植规模最大的就是蚕。广西蚕茧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是广西在全球占比最大的一项优势产业。桑蚕养殖除了可以抽丝,以供下游蚕丝产业使用外,还有一部分就是奔着可食用的蚕蛹去的。不仅是蚕这种常见昆虫,广西金边地区还依托自己的饮食文化,大力开发龙虱和蝼蛄的养殖,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同样极为可观。


或许有人会问:对于广西之外的人来说,食用这种虫子多少还需要一些心理建设,也没有大规模推广。单以广西一地来吃,这些养殖出的虫子能吃完吗?


其实,广西所发展的昆虫养殖业,并不仅是为饱口腹之欲。他们选择规模养殖的昆虫不仅可以食用,还有巨大的药用价值。比如龙虱,就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它可以补肾、活血,治小便频敷和小儿遗尿之症。另一规模化养殖的蝼蛄,在炮制掉一定毒性后,也具有利尿通淋、消肿解毒的功效。其余如蜈蚣、蝎子等,自古便有泡制药酒的做法。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些昆虫看着十分可怖,吃起来也需要一定技巧。在没有“专业团队”护驾的情况下,大家一定不要擅自捉拿食用呦!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广西的朋友与这些生灵已在美丽富饶的山林间,携手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或艰难或快乐的日子。

参考文献:

[1]杨东东,陈家丽,宾炜,等.广西昆虫文化浅淡[J].品位·经典,2021,(13):41-43.

[2]韦德卫.广西境内已知属国家保护的昆虫种类及其分布[J].广西植保,2001,(03):12-14.

[3]陈德付,谢毓琳,梁小云,等.广西蚁科昆虫名录[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9(04):116-157.DOI:10.16088/j.issn.1001-6600.2020102101.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END




者丨
潇湘水冷

编辑 | 胡心雅
  排版 | 钟诗艺(实习)
校对 | 戈雨




国历好物



13代归义军共守绝域
心向汉域,归义唐土
莫高窟里最波澜壮阔的晚唐史诗
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专业团队
最新力作
讲透晚唐河西走廊地缘政治
刘后滨 马伯庸 曹盾 张苗 倾力推荐
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
↓↓↓


在看”的永远18岁~

国家人文历史
真相、趣味、良知。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