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如何毫不浪费地吃光一头牛?

文化   历史   2024-11-22 20:52   天津  




















本 文 约 3600 字

阅 读 需 要 13 分 钟 



牛肉这么珍贵必须好好吃


翻开《水浒传》,不知有多少人被书中各路好汉端着酒碗、大口咬着喷香牛肉的场面吸引,想着一口酒一口肉,不自觉口水便流了出来。


事实上,牛肉对古人而言,可不是普通的食材。毕竟,在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古代,老黄牛是人们耕种最得力的帮手,不仅如此,它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充当着交通工具。如此有用,不仅寻常百姓难以享用,不少朝代还专门制定各种律法,禁止人们盗牛、宰牛。想要杀牛做一顿全牛宴,轻则挨板子,重则被判个流放。

牛如此珍贵,那是不是得好好供起来?不,古人说了,牛肉更得好好吃。虽然能享用牛肉的人不多,但一旦有机会吃,不烹调出各种花样都对不起这头牛。


早些时候,周天子是可以享用牛肉的。史书中记载的六膳、八珍中,就有不少以牛肉为原材料。六膳,意思是六种肉类膳食品,每一种吃法都有讲究:

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苽。

照这意思,周天子吃牛肉可不是吞块儿肉这么简单,得配着稻饭一起吃,讲究气味相成。牛肉配主食,听起来寡淡无味,别急,天子的菜肴远比这丰富。《周礼》中还记载着八种珍贵的食物,即“八珍”“牛肉”便是其中的重头戏。

比方说其中的“渍珍”,做法相当考究:

取牛肉必新杀者,薄切之,必绝其理;湛诸美酒,期朝而食之以醢若酰醷。

“渍珍”以牛肉为原料,要求肉质新鲜,不仅得切成薄片,还得讲究刀法,切好后泡在美酒中,吃的时候配着醋、肉酱、梅浆来调味。按现在的菜谱来看,活脱脱就是一道酒渍牛肉。

还有一道“熬珍”,可以算作烤牛肉的雏形。要求先把牛肉捶捣一下,去掉薄膜和肉筋,再取来编好的芦箔,把牛肉摊在上面,先撒桂屑姜末,再洒一把盐,最后用火烘干烤熟,便可以食用了。


《内则》中还记录着一种特殊的吃法,叫掺食。做法是取牛、羊、猪肉各一等份,切碎之后和稻米粉拌在一起,再捏成糕的模样,下油锅炸,出锅之后加上稻米粉,还要加点切碎的牛羊猪胸间脂肪,一起熬成浓浓的粥。

这么一看,先秦时期牛肉的吃法,不见得比现代少,辅料更是花样百出。肉嫩、酒醇、酱香、粥浓,诸多加持下,真是没有辜负老牛的牺牲和付出,没有浪费珍贵的食材。

这种珍视和尽用也一直延续至今。

放开胆子?来场全牛宴吧


随着时间推进,牛肉逐渐进入寻常人家的食谱中。而推动“牛肉”入食谱,游牧民族功不可没。

公元386年,鲜卑建立北魏王朝。鲜卑出身草原,习惯游牧生活。他们后来迁居洛阳,发展出了大规模的畜牧业。据记载,当时四个官牧场(代郡、南、河西、河阳)中有超千万头牲畜,牛便是其中之一。在鲜卑人眼里,牛本身就是一种食物,随着北魏统治者对民族融合的推动,牛羊肉逐渐延伸到了中原饮食中。

北魏时期的牛肉做法,那叫一个五花八门。
 
牛肉酱、牛肉脯广受人们喜爱。制作时,除了要求刀工,还多了煮骨、撇沫、调味、浸脯几道工序,光看文字,也能让人口舌生津——

各自别搥牛羊骨令碎,熟煮取汁,掠去浮沫,停之使清。取香美豉(别以冷水,淘去尘秽)。用骨汁煮豉,色足味调,漉去滓。


不止如此,时人还本着健康饮食的念头,注意到了调味料的用量问题:

待冷下盐,适口而已,勿使过咸。

最后还要加上一些现代常见的调味用品:

细切葱白,捣令熟;椒、姜、橘皮,皆末之(量多少)。以浸脯,手揉令彻。

细细琢磨一下,古时的牛肉脯对比今日的零嘴牛肉干、牛肉条,算得上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要真是放到现在来销售,说不准还能成为畅销品。
 
有意思的是,这时候人们吃牛,已不再是单纯地啖肉,牛的内脏也逐渐出现在餐桌上,比如牛腰子。

到了元朝,人们把吃牛肉这件事带上了新台阶。根据《饮膳正要》记载,那时的人们吃牛不仅菜式多,还把视线对准了牛的更多部位。当时有一道菜称作“攒牛蹄”,做法相当粗暴——牛蹄一副,煮熟,配上二两姜末,加上肉汤来炒,最后用盐和葱调和。


元人还喜食牛奶,称作牛奶子,搞出了不少以牛奶为原料的新花样。有一道“牛奶子烧饼”,原料就是白面、牛奶子(牛奶)和酥油。

还有一道稍微复杂一点,称作“地仙煎”,以山药、杏仁和牛奶为原料。制法也更为精细——将杏仁研细,入牛奶子、山药,拌搅取汁,用新瓷瓶密封,汤煮一日。现在一看,颇有点儿“甜品”的姿态。

另外,清代逐渐放宽禁止宰牛的律令,吃牛肉更加普遍,吃法也变得简单许多。《杂牲单》中有记载——

先下各铺定钱,凑取腿筋夹肉处,不筋不肥。然后带回家中,剔取皮膜,用三分酒、二分水轻煨,急烂,加秋油收汤。

末了,专门强调一句“不可加别物配搭”。时人还在前人基础上探索牛的新部位,“牛舌”这种隐藏在牛头中的部位也没能逃脱,被制成了牛舌干,还享有盛誉——“隔年食之,极似好火腿”。

如此看来,古人哪里是不喜食牛肉,只是迫于苛法不敢逾矩罢了。真要有机会,就是一百道牛肉菜式,也能端上桌。

估摸着他们内心都有个声音——借我个胆儿,我能请你吃一场全牛宴。

今人:牛肉嘛,咋个吃都香


到了现代,牛肉早已成为常见肉食之一。在地域习俗、现代烹调技法的交融下,牛肉焕发出了新滋味,逐渐触发着独特的味蕾和文化记忆。

安徽淮南有道名菜,叫“淮南牛肉汤”。通常做法是以新鲜的黄牛肉、牛骨、牛杂、粉丝、豆饼等为主料,再配上辣椒油、香辛料、葱、姜、香菜等共同熬制。民间有种说法,“淮南牛肉汤”和赵匡胤有关系。赵匡胤带兵攻打寿春(今淮南市寿县),久攻不下、兵困南塘。老百姓见官兵困顿,宰杀了家中耕牛,煮成牛肉汤送到军营,将士们饮下鲜美的牛肉汤,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攻破寿春城,这道救命菜肴让赵匡胤念念不忘,后来老百姓干脆将其改名为“救驾汤”。
 


另一方面,面对一头牛,现代人把“物尽其用”发挥到极致。要说把牛的各个部位研究透了,当仁不让的便是潮汕人,潮汕牛肉火锅也是现代一道典型美食。

潮汕牛肉火锅,说白了就两个字——讲究。


一讲究食材,尽量选择三岁的母黄牛,原因是运动少、吃得多,肉质肥美,口感细嫩。据统计,一头牛看似庞大,但其实只有三成左右的肉能成为真正的涮煮食材。

二讲究做法。吊龙伴、脖仁、匙柄、五花趾、三花趾、匙仁、胸口朥、牛朴肉、双层肉、匙肉、嫩肉、肥肉…… 不同部位名称不同,吃法也是千差万别。肉质嫩滑的,涮着吃最好;肉质硬的,就捶打成肉丸,真真算是把一头牛给吃干抹净了。

看着复杂,但锅子一煮开,夹起一片切得细薄的肉片,往醇厚的汤底中这么一滚,再放到蘸料里一裹,丢进嘴里,细细咀嚼,先前的繁琐工序瞬时被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从心到身的一股子暖意。
 
还有一道四川名小吃,不仅探索了牛的部位,还搞出了点“变废为宝”的意思,这便是夫妻肺片。
 


有意思的是,夫妻肺片里面有牛肉、牛心、牛舌,就是没有牛肺。其实,它的原名是“夫妻废片”,相传清朝末年,成都一些走街串巷的小贩,专门挑成本低廉的牛杂和边角料来卤煮,再切成片,配上红油、辣椒、酱油、花椒面等佐料,拌好之后出售。正因原材料不怎么贵重,人们把这道菜称为“废片”

后来,四川成都出现一对摆摊的夫妇,做出的“废片”色香味美,颇受大家欢迎,有了“夫妻废片”的美誉,之后因为“废片”不好听,便改名为“夫妻肺片”。再后来,菜肴中除了牛杂碎外,还加入了牛肉,逐渐成为今时各家餐桌上那道油亮亮的美味。

当然,现代的牛肉菜式远不止这些,别说是不同城市的牛肉小吃和经典吃法,上到酒楼餐厅,下到百姓餐桌,牛肉就像是一道神奇的数学公式,稍微改动分毫,便又是一道鲜美佳肴。

兜兜转转,时过境迁,从珍贵牲口到日常食材,掩在嫩滑牛肉之下的,还是那份对食物的珍视和守护自然的敬畏。或许正是在这贯穿古今的延续,牛肉成了人们舌尖心口,独有的那丝滋味,特别的一种承载。

参考资料:

[1]徐正英 常佩雨. 周礼(全2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精)[M]. 中华书局, 2014.

[2]贾思勰, 缪启愉校释. 齐民要术校释[M]. 农业出版社, 1982.

[3]忽思慧. 饮膳正要译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4]徐长春.淮南牛肉汤发展历史及文化内涵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20(05):94-97.

[5]王洁宁,张清怡.从《饮膳正要》看元代蒙古族食养文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07):3166-3167.

[6]张秀玉.中国古代牛肉进入食谱的历史考察——以淮南牛肉汤为中心[J].江淮文史,2019(03):136-144.

[7]张卫.从夫妻“废”片到夫妻肺片[J].中国食品,2014(02):84-85.

[8]潮汕牛肉火锅:苛求新鲜和本味,《文萃报》,2018年第21期周二版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END
作者 | 念缓
编辑 | 胡心雅 
排版编辑 | 吴倩雨(实习)
校对 | 火炬 李栋 张斌 古月




国历好物



13代归义军共守绝域
心向汉域,归义唐土
莫高窟里最波澜壮阔的晚唐史诗
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专业团队
最新力作
讲透晚唐河西走廊地缘政治
刘后滨 马伯庸 曹盾 张苗 倾力推荐
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
↓↓↓


在看”的永远18岁~

国家人文历史
真相、趣味、良知。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