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领导为人文学院汉师2203团支部讲授思想政治课

文摘   2024-12-20 20:01   江苏  
校领导为人文学院汉师2203团支部
讲授思想政治课
12月20日下午,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倪松涛赴人文学院参加汉师2203团支部“师范生在教育强国中的责任与担当”主题团日活动并讲授思想政治课,学院党委书记王晖,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徐璐,人文学院2015届校友、上海松江区仓桥学校副校长王德伟,分团委书记邓昌海,2022级辅导员王振彬班主任张娜娜以及汉师2203团支部全体同学共同参加,活动由团支部书记张璇主持。
倪松涛充分肯定了团日活动的精准选题,表示本次主题团日活动不仅有新意,更有意义,随后为支部同学讲授思想政治课。他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而教育家精神则是建设教育强国的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他从不懈追求、双向提升、持续创新三个方面展开,指出在教育强国的背景下,作为师范生应深入学习“教育家精神”,不断淬炼师范生技能,坚守教育初心,提升师德情操,修炼大觉悟、大道德、大学识和大作为,掌握最新教育技术与手段,主动追求成为高素质专业化的“大先生”,努力成长为“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让党和人民都满意的好老师”。授课结束后,倪松涛与支部同学共同书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既体现了校领导对同学们的殷殷期盼,又表达了支部同学共同的教育心声
倪松涛讲授思政课

倪松涛与支部同学共同书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书法作品合影

团日活动首先由张璇领学《论教育》一书中“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篇章。她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重要讲话切入,结合“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2023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刘伶俐老师的感人事迹,分享了自己的看法。随后,支部同学沈季楠、顾佳艳、孔晨瑜三位同学踊跃发言,分别从“好老师的特质”“好老师的标准”“好老师的使命”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他们认为,“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但有着共同的精神特质,都注重自身内在素养提升,又注重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成长成效,并且心怀家国,以天下为己任。

张璇领学《论教育》
沈季楠同学分享
顾佳艳同学分享

孔晨瑜同学分享

主题讨论环节,与会师生就“如何成长为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高素质专业化‘大先生’”展开讨论。岳腾翔、张文清、施昀彤三位同学分享了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感悟和收获。他们表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将专业学习融入社会实践,才能在学真知、增本领中行稳致远。王德伟回顾了自己在江南大学的求学经历,表达了对母校的感谢,并分享了他近十年的教学经历和感悟,强调了教师职业的三个重要方面:性命、生命和使命。他表示,教师需要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强大的心理素质,致力于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体验,承担起教育的使命。王德伟通过实际经历,介绍了江南大学师范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并鼓励同学们对未来充满信心。随后,王晖为王德伟颁发“青年成长导师”聘书。

王晖为王德伟颁发“青年成长导师”聘书

王德伟校友分享岳腾翔同学分享张文清同学分享

施昀彤同学分享

本次团日活动的开展,让人文学子进一步深刻领悟到师范生在教育强国中的责任与担当,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定能坚守初心,牢记使命,锤炼本领,努力为实现教育强国的伟大梦想贡献青春力量。

合影




学习心得



顾佳艳:

习近平总书记说老师要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性格爱好、脾气秉性、兴趣特长、家庭情况、学习状况不一的学生。这也让我联想到外国文学老师转发的一篇推文,阮筠庭,漫画家,也是大学的一名艺术老师。她说,我们的教育希望每朵花达到标准,但人不是种子,至少不是同一种种子。说的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位置,好的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成为有用之才。


沈季楠:

我们要认识到“塑造灵魂”这一层面所蕴含的力量。当谈到灵魂,或许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个抽象且玄妙的概念,但在教育实践中,它体现于每个细微之处:每一次耐心解答疑惑、一次次思想碰撞激发灵感火花、一次次心灵对话搭建沟通桥梁。学生们在接受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也在耳濡目染下学会了诚实守信、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正因有老师引领方向,青年人才能在人生路上越走越远,不断超越自我。


孔晨瑜:

作为一名师范生,我深深体会到“做好老师,需要仁爱之心”这一理念的重要性。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导者和陪伴者。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成长。仁爱之心,是一种关爱和宽容的情感,它要求我们以真诚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性格和成长环境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可能学业上遇到困难,情绪上容易低落,而有的学生则可能因为家庭原因感到孤独或迷茫。老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责任心,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以仁爱的态度去关心和帮助他们。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深厚信任与情感的基础,是教育工作的灵魂所在。


岳腾翔:

如何成长为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高素质专业化“大先生”,是我们每一位汉师专业的学生必须思考的问题。前段时间,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亲笔为人文学子写信寄语,为我们成长为教书育人的“大先生”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引发了我的几点认识:一、深化专业知识与教育理论学习。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我们必须保持对新知识的渴望,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扎实掌握学科专业知识,这是教书育人的基础。二、提升教学技能与课堂管理能力。我们需要通过参加教学技能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能力。学院在教学实践方面为我们师范生提供了丰富的平台资源,从“七彩公益”到“博习益课”,从“行知公益课程”到“师范生技能大赛”,在每一个课程实践中获取新知,在每一场技能比赛里提升赋能。三、加强品德修养与情感投入。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如于漪老师那样,用爱心去温暖每一个孩子的心灵;用耐心去等待他们的点滴进步;用责任心去承担起培育祖国未来栋梁的重任。


张文清:

作为一名师范生,成长为一名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既是我的光荣使命,也是我选择这个专业的初心。暑假期间,我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心手相牵”支教团,在实践过程中,我对“高素质”“专业化”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师德是教师的灵魂。这既包括对自己以身作则的严格要求,也需要我们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专业知识是我们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在支教备课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只有扎实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才能真正组织好课堂活动。成长为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大先生”不光要求我们教学生知识,还要求我们从思想品德、立身行事各方面给学生树立榜样。我会继续参与到扎根祖国大地的实践活动,尽力为乡村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提升素质。


施昀彤:

在迈向教育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都肩负着文化传承的神圣责任。为此,我们应该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不断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植文化之根,厚植爱国情怀,并将其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们接触,了解,热爱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教育实践环节,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比如金秋诗会、樱花诗会、国学知识竞赛、戏曲专场演出等,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作为未来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培养着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我们未来对文化传承的热情和动力。

【关注微语人文 获取更多精彩】


-END-


文稿来源:王振彬
图片来源:刘学勤、武笃正、王玉乐
本期编辑:王振彬
审核:徐璐

觉得不错,就请点亮【赞】和【在看】吧

微语人文
【 知行合一 · 以人育人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