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在面对未来社会的教育问题时,无疑会遭遇诸多困惑与迷茫。如何实现真正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呢?12月11日下午,人文学院良师益言活动在江南大学北区梅园一站式社区举行。此次活动邀请到教育部关工委首批“五老”报告团专家成员、人文学院教授陈明选分享主题为“数智赋能: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报告。人文学院分团委书记邓昌海,2021级辅导员王金星,50位青马班学员及党员代表参与了此次活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倾听陈明选教授的分享,共同展望数智赋能教育学习的未来。
数智浪潮:引领教育创新与转型
陈明选教授在分享中指出,社会快速的发展变化,要求教育要以素养为本、顺应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转型趋势。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变革。传统的基础教育将会改变,而我们自身的发展也急需跟上时代的节奏。“技术的迭代更新是这个社会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社会其他方面的某些发展,比如教育,正是被技术推动着往前走。人工智能对人类千百年来学与交的学习方法发起了严峻的挑战。你只是死记硬背,很可能就会落后于时代。”针对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陈明选教授介绍了人工智能从计算智能到感知智能,再到认知智能的发展过程。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个性化学习,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伦理问题。“教育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人际交互的高效面积不断提高、学习环境越发多元、虚拟空间资源日益丰富、教育手段也变得更加方便智能。但我们也要警惕拿来主义,别让大脑停止思考。避免研发科技的人越来越聪明,使用科技的人越来越愚笨的两极分化。”
陈教授还提出:“在大学,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学习内容的综合化。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育人的目标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还有培养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阶能力,要学会学习,才能有终身发展。”为实现以素养为本的教育目标,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利用数智技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数智赋能:重塑未来教育图景
互动问答
1
以文化自信为例,如何判断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发展了呢,该怎样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文化自信是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自豪感,或者说认可我们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这是世界文化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一个文化体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文化,具有高度的凝练性、概括性。比如优美的中国书法,诗词,而且中国创造了许多灿烂的文明。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传递这些信息。疫情,贸易战,使我们的年轻一代有了清醒的认识,我们看到了西方的虚伪,它所谓的自由只是它可以有自由,这些发展中国家,比方说中国只能做劳动密集性的工作。但是中国人非常的聪明,中国的原子弹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搞起来,中国的工业体系现在是世界上最完整工业变体系,其实毛泽东执政时期就已经奠定了中国的工业基础,已经建构了非常完整的体系。既然你打压,那我就自己做。你看现在中国突破了西方的许多的封锁,这就是一种文化自信。我们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当中,要通过故事,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体会中国的文化。另外评价怎么评很关键,因为你怎么评,学生就会怎么学,评结果就导致死记硬背。这牵涉文化的习惯,比如说中国自古以来头悬梁锥刺股式的学习,老祖宗读文章死记硬背,就导致了我们学习也是这样。有时评价标准过于清晰带来的后果很可能是死记硬背。但认可非常多元的答案,又总会有人来质疑其公平性。关键还是要让学生在情境中做出自己的回答,要懂得深化知识之间关系。有时不是学生没有想象力,是你没有给他想象力。如果你们成为了教师,我觉得一定要勇于鼓励学生去想象、去做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回答。在中国这样做难度可能比较大,但这就是慢慢的改造的过程。未来中国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改变,我认为这非常关键。
2
现如今学生的阅读时间普遍减少,并且呈现碎片化的特点,很少有人能完整地阅读推荐书目,应该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课堂效率以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习惯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这其实是信息化的负面影响。事实上,我们必须进行大量完整的阅读与研究,才能言之有物,写出好的文章。特别是我们研究生,一年级我就说,你要前期做大量的阅读,做研究,到了一定程度有一定的积累再去写文章,这就是他自己研究出来的。比如说你刚认识1000 个字,你就要写一篇好文章,你写不出来的,所以要大量的阅读。举个形象的例子,文章其实是一个大的建筑,如果只看到砖头,就无法从宏观的角度把握砖头与砖头,砖头与建筑结构之间的联系。像我们现在来不及阅读,那我们就先看摘要,看目录,思考可以提出的问题,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做笔记,我从小学就开始做笔记,无论何时看到经典的句子,都会把它们摘录下来,每年我都要写好几本本子。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可以做的事情也非常多。比如说对于整本书的检测,我们可以用人工智能设计一些关键点,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来回答;还可以统计分析对于学生而言文章的生词量;同时可以与人工智能进行对话。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课堂利用的效率。
3
在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创作时,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如何体现?如何发展他们的高阶思维?
生成式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可能带有模板化的痕迹,而我们人的创作是鲜活的,我们运用人工智能创作,一是为了便于比较,让学生看出两者的差距;二是因为创作过程中,学生要不断与人工智能进行对话,提出其中不完善的东西,提出改进的意见与看法,其实这就是提高思维的过程。当然,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时可能起到应急的作用,但是他是无法代替专业的创作的,只能有一些启发性的效果。
“良师益言”是人文学院为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生涯规划、心理调试等方面困惑而打造的师生互动、校友访谈、朋辈交流平台。本次活动以“数智赋能: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为主题,阐明了数字化时代教育变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对于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了深刻见解,为同学们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指明了方向。秉承“知行合一,以人育人”的理念,下一步,“良师益言”将继续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核心,注重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发挥学生反馈在内容建设和优化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具有学院特色的师生交流平台。
【精彩回顾】
【关注微语人文 获取更多精彩】
-END-
觉得不错,就请点亮【赞】和【在看】吧